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叶乐峰:教牧同工的"充电"与"放电"

作者: 作者:叶乐峰 | 来源:基督时报蒙作者赐稿 | 2011年07月05日 01:36 |
播放
 自从199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洁发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以来,学习型组织已经风靡世界。①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学习型社会创建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响应,我们欣喜地看到,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人才整体资源逐步开发,全民学习环境逐步形成。
 
纵观教会现状,内部学习风气不容乐观,特别是教牧同工学习意识淡薄,学习渠道单一,学习层面肤浅,严重制约了“学习型教会”的创建进程,严重阻碍了教会的健康发展。通过本文分析,旨在让广大教牧同工明白新时代的工人应当如何平衡知识“输入”与“输出”的辩证关系,认真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美德,形成“人人学习、天天学习”的良好氛围。
 
一 引言
 
犹太人以聪明绝顶闻名天下。2008年,《科学生活》发布了一组数据:犹太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却获得了全球27%的诺贝尔奖,国际象棋冠军中犹太人过半,犹太人的智商(IQ)比一般平均值100高出12~15。②看来,犹太人的聪明果真名不虚传。
 
犹太人的聪明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形成?一方面,犹太人是上帝特选的民族,上帝天赋他们聪明智慧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9:10)另一方面,除了天赋的成分,犹太人聪明的另一大原因就是自身的追求——勤于读书。
 
据一项权威报道透露,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量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量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为55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的计划。而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九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要达到400万字,如果每本书按10万字计算,九年读书量仅为40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量不足5本。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民,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平均每人的读书量高居世界各国之首。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以色列各村镇大多建有环境高雅、布置到位、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或阅览室。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二  “充电”是“放电”的目的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事务层出不穷,当今的时代已经步入信息化、科学化、网络化的时代。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要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进行不间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联想集团自1984年成立以来一直健康迅速发展,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其主要秘诀就是在于企业极富特色的组织学习实践,如从合作中学习、向他人学习、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等,使得集团能够顺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从而做大做强。③教育专家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谁拥有知识、拥有能力,谁就拥有21世纪;谁拒绝学习,拒绝成长,谁将被留在20世纪。”④
 
领导干部也好,普通工人也罢,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时代里,创新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在岗培训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务员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建立专门的公务员培训机构,⑤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旨在提高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它将对理论联系实际起到积极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良性循环。
 
同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基督教为了更好地扎根中国土壤,融入社会、影响社会,易被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本土化”、“适应论”显得举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的发展需要时代的信息的支撑。也就是说,准确、及时传播时代信息,离不开教牧同工竭力追求——学习(充电)。
 
当今时代的需求催生教牧同工要随时随地的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可以这样说,一位不愿意学习的教牧同工必定是一位不称职、不合格的工人,必定会被淘汰出局,因为他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丧失勤奋学习的意志,久而久之,他根本不知道教会信徒在当今时代中需要什么信息,即使他登台证道,只能充当事与愿违的角色。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教牧同工多读多学的益处很多,一方面能够增加知识,提高见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和演讲艺术;最后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有修养,培养我们的德智体美劳,从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中提高分析时事的能力。
 
使徒保罗是我们效法的典范,他的丰功伟绩在于他掌握了因材施教的技巧。这也足以证明牧养是一项恩赐,更重要的是保罗学问的来源就是虚心学习和交流,真正做到“充电”与“放电”的辩证统一。使徒保罗完全掌握了信徒的灵性光景,究竟是吃奶还是吃饭?“我是用奶喂你们,没有用饭喂你们,那时你们不能吃,就是如今还是不能。”(林前3:2)信徒的需求,保罗了如指掌,这样就能很好的够对症下药,做到按时分粮和按需分良。为何能够达到如此高水平,归根结底在于保罗有充分的装备,因为他有饭又有奶。
 
当前,讲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现在教会信徒的灵性参差不齐,有吃奶的也有吃饭的,这本身没有问题,主要是讲道人没有很好的了解信徒的需要,只管自己讲。这样出现两个问题,讲得深,吃奶的消化不了,对真理失去渴慕之心。讲得浅,老信徒吃饭的大呼没有供应,一堂道下来没有任何收获。
 
如何缓解讲台供需矛盾?教牧同工必须装备自己,也就是要忙于“充电”,不断的丰富阅历。要想自己里头要有饭又有奶,能够达到按需分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道艺术,必须博览群书,同时, 所传达的信息尽可能要贴近信徒、贴近生活、贴近圣经,否则就会成为独角戏,你讲得头头是道,人家听得昏昏沉沉,真是南辕北辙。
 
教牧同工的人生是学习的人生,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可见,教牧同工的学习任重道远,不但要参与同工退休会、讲习班等培训,必要时还要参加继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研读圣经、追求祷告之外,我们每天还要做的事就是要接触报纸、电视、网络、书刊、广播等,必要时还要参与各类交流,通过多渠道吸收各类知识,丰富讲台,真正做到按时分粮和按需分粮。
 
圣经教导我们,要离开基督教道理的开端,竭力追求完全的地步。(来6:1)追求是教牧同工永恒不变的美德,也是殷勤的表现,更是爱惜光阴的行动,希望教牧同工把握时机,多学、多思、多讲。
 
三  “放电” 是检验“ 充电”的效果
 
“充电”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拿干部职工而言,就是把理论培训的收获转化为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以此来检验理论培训是否达到初衷。拿教牧同工而言,“充电”不单单是为了造就自己,更重要的乃是造就信徒。也就是说,教牧同工把自己的学习心得通过讲台侍奉与弟兄姊妹一起分享,让自己与信徒在灵性上同得造就。
 
使徒保罗相当重视先知讲道的恩赐,甚至将先知讲道的恩赐与方言的恩赐进行比较,得出了先知讲道的重要性的结论。“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讲道的,乃是造就教会。我愿意你们都说方言。更愿意你们作先知讲道。因为说方言的,若不翻出来,使教会被造就,那作先知讲道的,就比他强了。”(林前14:4-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知讲道恩赐的优越性就是在于不单单造就自己,而是造就教会。
 
衡量“充电”是否有效的标准是什么?这不是教牧同工说了算,而是要把话语权交给信徒,由信徒说了算,这个标准就是两个“是否”。一是是否带出时代的信息。时代的信息必须是切合信徒的需要,必须是当今社会综合事务的客观产物。二是是否造就信徒的灵命。讲台供应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否让信徒在灵性上受益。如果信徒感觉没有收获,那就说明教牧同工的信息“含金量”不够,从而验证教牧同工的充电效果不佳。
 
一位时代的工人,他不但会适时“充电”,而且还会适时、适量“放电”,让信徒感到受益匪浅。
 
四 结束语
 
创建学习型教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光靠表面的几次培训就认为已经达到预期效果。要使这项工作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教牧同工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让教牧同工在学习中悟出学习的真谛和内涵,进而体现自身的价值,塑造自身的美德,从而提高教牧同工乃至教会整体形象和素质,让神的名得到荣耀。
 
——————
① 《公共行政学》齐明山 主编 P105
② 《科学生活》2008年第11期 沈致远 著
③ 《管理学基础》第2版 王绪君 主编 P40
④ 《21世纪教子方法》王志刚 编著 P1
⑤ 《中华名人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条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