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思考丨人为什么容易失去感恩的心?

作者: 志献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10月23日 19:02 |
播放

夜的帷幕将白昼隐退,留下若隐若现的星光,踏着海沙感受徐徐的海风迎面吹来,宁静在这一刻变得格外真实,驻足仰望,怎能不发出对造物主的敬拜?

喜欢旅行,喜欢看繁华的街景,也喜欢驻足落寞的荒野,总有一个瞬间会触碰到灵魂的深处,或是流泪,或是微笑,总是在不经意的回首中留下一丝感动。

景色之所以美好,或许并不在于景色原本的状态,而在于人此时此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

听过在价值几千万的房子内发出的争吵声,嘶吼声、哭泣声、这些声音将空气变得凝重而冰冷;也见过在美丽的风景前大打出手的“绅士”,强壮的肌肉、帅气的面庞虽然默无声息,但仿佛向人传达着某种讯息。

听见过在田野中奔跑的孩子所发出爽朗的笑声,看见过在古道巷内步履蹒跚、相互搀扶的老人。或许雨水可以冲刷天空的阴霾,雪花可以遮盖大地的斑驳,但是生命里面的幸福感却是内心中最真实的体验。

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真实的,疼痛也好,欢喜也好,都是造物主对我们最真诚的眷顾。当有一天时光落幕的时候,所有点滴都会触动我们心灵的旋律,可以望见,但是却遥不可及。

感恩,或许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此刻你用什么态度看待自己。

很多人感觉痛苦的根源乃是在于人内心中的不满足。没有的房子的时候,以为有了房子以后就会满足,但是有了房子之后就会羡慕别人家更大的房子;没有工作的的时候,以为有了工作就会满足,但是有了工作以后就会攀比工作待遇;一无所有的时候,以为小有存款的时候就会快乐,但是有了一部分存款还是觉得钱太少。

无止境的欲望催逼着浮躁的内心,浮躁的内心吞噬了一个有一个软弱的灵魂,太多人在欲望的泥潭中挣扎、沉陷、淹没,最后死在欲望的沼泽中。

人心中没有知足,即使给一座金山也还会觉得少,如果有了满足感,拥有一个馒头和一杯白水也会活的很幸福。其实我们的满足感不是建立在我们拥有什么物质,乃是在于我们是否拥有耶稣基督在我们心中,当一个人以基督为生命的满足时,外在的一且都不再是拦阻我们喜乐的原因。

感恩,不在于经历导致我们的喜怒,而在于我们内心中是否定睛在永恒。

人为什么会失去感恩呢?因为当人将眼目定睛在除基督以外的事物上,愁苦必然加增。只有基督使我们生命中的永恒,除此之外再没有永恒的事物。

今天太多的时候,我们就像一个拿着金饭碗在要饭的乞丐,忽略了自己原有的尊贵与美好,以别人的施舍为满足。因为我们忽略了上帝给我们神儿子的生命,忽略了神在耶稣基督里面为我们设计的荣耀与尊贵,总是希望在世界上得些什么,却忘记我们并不属于这是世界。

求之不得是痛苦,违背生命本源而生长也是痛苦。只有当我们站在自己准确的位置,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崇高地位,并为此而竭力生活的时候,才是我们拥有喜乐的动力。

当看过沉浮的人生,品尝过冷暖人心,读懂了苦辣酸甜,才更懂得神赐给我们的是何等的珍贵。

前两天送一个朋友去火车站,往回走的途中,看见一个环卫阿姨坐在路边哭泣。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中年妇女坐在路边,一手擦着自己的眼泪。一手拿着工作的器具呢?家庭?社会?疾病?排挤?重重疑虑涌上心头。然而一切的猜疑又有什么用呢?

白天走在繁华的街道,看见一个年轻女孩拉着横幅不断哭泣,周围围绕着很多路人以及警察。后来了解到,是因为女孩所在的单位无故裁员,离家万里,举目无亲,或许一个女孩所能想到对这件不公平的事情抗争的方式就是如此,然而警察和路人除了劝勉、阻拦、观望以后,谁又能真实的帮助她呢?

我喜欢旅行,喜欢看不同的风光,喜欢接触不同的人,喜欢搜集不同的故事。一千个人,总会有一千个让你与他们共同流泪的瞬间。

我不喜欢用别人的悲伤来对比自己的幸福,因为那是有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如果稍微允许这份不礼貌存在一下的话,你总会发现有太多人在比你痛苦的环境中在苦苦挣扎,总有些人在生死线上徘徊,总有人在绝望中苦苦徘徊......

感恩应该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被造者对造物主完全的降服,即使在我们生命中会发生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但是我们依然要心存感恩的心态去接受,我们必须以坚定的态度去相信,神在我们身上不会做错的事情。

走过不同的路,看过不同的风景,用心品味过万千滋味。荒野、绿地、沙漠,各有各的色彩和滋味,其实人所能做的就是为着所经历的一切感谢神。

平凡的生活依然可以与永恒发生关系,简单的生活也可以散发全新的色彩,使腐朽化为神奇的方式就是心存感恩、存敬畏的心与神同行。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