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清明之时,死亡之思

作者: 胡志伟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4月05日 08:39 |
播放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祭祀过世的亲人,学校或者一些社团也会组织扫墓。这是中国人祭祀的历史,而祭祀的表现尤为重要的则就是祭祖了。还记得笔者所生活的农村,在清明节的凌晨,在鞭炮声、烟花声中,人们被惊醒。

中国人对清明的看重足可以和春节媲美。然而中国人的这些祭祀的方式却和我们基督徒的敬拜神的生活有冲突,且这样的冲突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就一直存在。在清朝康熙时,西方宣教士因为阻止中国人祭祀祖宗,而导致康熙拒绝宣教士进入中国。时至今日,这样的冲突依然存在。每当清明之时,各个教会或者各个网络平台,就会宣讲或者发布一些关于基督徒如何面对清明节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包括:基督徒应当怎样过清明节?基督徒面对清明节怎么办?等等。

但是笔者发现,今日的中国人之所以如此“疯狂的祭祀”,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恐怖于死亡。而在中国这般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往往是不得不,而不是坦然面对死亡。故此,笔者认为,在普及如何面对清明节这样的话题和知识之外,我们需要更多地向弟兄姊妹,甚至于向这个时代的人传讲关于“死”的真理。

还记得网络上流行一部短片《InTheFall》。这部短片源于富兰克林的名言警句:“有的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了75岁才埋葬。他们早已失去前行的勇气,成了‘行尸走肉’”。

还有著名作家臧克家的《有的人》里说的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人说:“人生如一场电影,痛苦的是开端,挣扎的是过程,死亡的是结局”。

这么多的名言实则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人一出生就标志着走向死亡。但是在人类的灵性和习性中,我们对死亡是恐惧和拒绝的。由此衍生的中国文化也很有意思,人们谈“死”脸变,或者人死了而被称为“人老了”……

在圣经中告诉我们:死是众人的结局。这个时代,我们知道死是结局,却不知死的源头。在亘古时期,神创造的乃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因为人类(始祖亚当)犯罪,触犯了上帝的荣耀,故此得到了罪的刑罚。换另外一句话来说,死是人类犯罪的工价。而对于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来说,人们好像忘记了自己会步入死亡。在清明之时,当人们以各种方式向死去的人祭祀,又或者向各个山庙里背着香火“朝拜”,人们好像忘记自己会死亡。甚至于沐浴在神恩典之下的基督徒,好像也忘记了死亡的概念。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在重病之中的弟兄,当时聊到死亡之时,他的脸色是瞬间转变,并不是对天国的期待,而是对死亡的惧怕。人类这些种种的表现,全然是因为:不甘心死亡。

生活在世俗之下的现代人,我们对死亡,如今只是概念性的认识。我们只是不甘心的接受人会死这一事实本身,却浑然不晓得死亡的本质——死亡为何?为何而死?笔者所提到的世俗之下的现代人也包括当下的一些基督徒。那么什么是死?死又是如何被赐下给我们的?死后又是怎样的呢?

哲学家舍勒曾经说过:我们关于死的知识,不过是从他人和我们周围生活的死亡现象中获得的,以观察和归纳为基础的外部经验的一个单纯结果。[2]意思是:今天我们对死亡的认知,只是看到别人死亡了,然后我们总结说,人都会死。于是乎,人类为了逃避死亡,想尽了一切的方法。中国的首位皇帝秦始皇为了长生不死,不惜苛政虐民,扼杀民智,炼制长生不老药,然而自己还是步入死亡的坟墓。他不惜戴上暴君之称谓的行为,不是为了好玩,而是因为他害怕面对死亡,他为了解决内心中的恐惧,而用自己的方法牺牲一切。那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现代人呢?人类虽然并没有炼制长生不老药,但人类却仍然向秦始皇一样,在寻找一些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正如笔者刚提到的富兰克林的名言:“有的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了75岁才埋葬。他们早已失去前行的勇气,成了‘行尸走肉’”。这不是一句笑话。这是现代人的写照,确切的来说,这是现代人逃避死亡,掩盖内心恐惧的方式。有这样的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现代人的写照:“人生中最令人绝望的事不是死亡,而是等待死亡”。于是现代人在等待死亡中,生发出一些方式来弥补或者隐藏内心中的绝望——不断忙碌地工作,又或者花天酒地,又或者不断地接触新的事物……慢慢地我们也开始自我欺骗,死亡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然而当有一天死亡真的临到之时,我们却是惊慌不已。

有人认为,死亡是生命的阶段,换句话来说,死亡是生命的一种运动,笔者深以为然。中国人常说:人死如灯灭。实际不然,死亡是生命的一种运动,在死亡之后,还将会有些生命运动的特征等待着我们去体验和经历。倘若人真的一死百了,笔者认为,这样的生命运动,不是生命运动,而是机器人的运动。生产出来,然后设置保质期,当到了保质期的时间,一切都结束了。但人类不是机器人,人是有生命特征的运动体。人乃是上帝创造的有活力的、富有神形象的生命体。但人避死而远之,则为不健康的生命运动。如婴儿会长成孩子,孩子会长大成为成人,这些全然是生命的健康成长运动。而当人想将死抛弃时,这是典型的选择性逃避。和一个孩子说“我不想长大”是一样的概念。

难道死亡就是这样的让人恐惧胆颤吗?死又从何来呢?圣经创世记2章15-17节告诉我们: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这是在人类历史第一次出现的“死”字。人本来是有免死大权的,但是因为始祖亚当犯罪,不听神的命令,自己选择触犯神的界限,死就真实地临入到人的生命中。其实,人性中之所以怕死的基因在于罪的控告。是因为人性里面的罪,促使我们不敢面对死亡,甚至有的人选择一些极端的方式加速死亡的步伐。然而在新约圣经约6章54节告诉我们:“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故此,在新约的教导中,当提到“死亡”之时,都是用“睡了”这一词表现。古罗马的政治演说家西塞罗说过:“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确实如此,死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生命的开始。向死而生不正是基督徒所需要的生命吗?我们所信靠的耶稣在十字架上难道未将死亡的恐惧除去吗?答案是:这位耶稣基督已全然胜过一切。祂胜过死亡,胜过阴间,胜过撒旦,胜过一切。祂全然得胜。这样的一位得胜的君王,当我们来到祂面前的时候,不也是得胜的吗?并且祂应许我们,祂将他的平安赐给了我们。

在笔者所晓得一些教会,每逢清明之时,就有很多人因为祭祀的事情而跌倒或者受伤。其中不乏老年人。笔者认为,在全国瞩目以及教会也关注的节日中,我们不单单只是教导弟兄姊妹一些律法性的真理——不可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我们需要从律法的眼光升华到恩典的自由之中。当然,笔者所论述的自由不是去放肆的祭拜。笔者所论述的自由乃是将基督关于生死的真理向弟兄姊妹阐明,使弟兄姊妹在真理的光照中自由地敬拜神,而非祭祀人。唯有真理能释放人的内心。我们所教导的不可做什么,也许能牵制人的行为,却是不能释放人的内心。

死亡,多么令人惊恐的词汇。但倘若我们在有生之日,可以向死而生。这是多么幸福而又激励的事情。也许,你曾经对死是多么的恐惧,也许你曾经不敢直视于死亡,也许,你曾经想加快死亡的步伐,只是为了不愿意等死。现在让我告诉你,你可以选择你的内心不这么恐惧,你可以选择不再等待中死亡,你更可以选择向死而生,进入永生,这些你都可以选择的。只要来到这位胜过死亡的耶稣基督面前,祂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真正的生命,活出真正的生命且进入永恒的生命。不是被辖制的生命,乃是被释放的生命。不是短暂的生命,乃是永恒的生命。你可以活出不一样的生命!就如同德国的一首古诗一样,你可以坦然面对你生命的所有……

我活着,不知活多久,

我将死,不知何时死,

我出游,不知往何方,

我惊奇,我多么快乐。


[1]摘自百度百科

[2]舍勒《爱的秩序》。P9

编辑:姚颂恕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