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福音时评:从王猛事件说起--父母们,当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作者: 沈寻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2月03日 10:07 |

近期,一篇写给父母的万字书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万字书的作者王猛(化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可正是这样一位“别人家的孩子”,却12年不曾回家过春节,6年拉黑父母的微信彻底决裂。近期王猛更是写下了这封万字书信,里面讲述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种种经历,前后发给了数十位同学、朋友,希望能以自身经历给与他人一些参考。

文章里提到: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从小到大王猛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办。小学一二年级时,有次班里搞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王猛的母亲却不由分说硬让王猛穿长裤去了学校。

王猛高中毕业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

王猛五六年级时对奥数很有感觉,但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他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王猛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

王猛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王猛直言在成长的过程里,从未得到过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此后传到亲戚耳朵里又多次遭到亲戚取笑。上高中因为座位环境糟糕向父母反映,希望父母跟校方谈谈调换座位,也遭到父母的反讥:“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似乎80后一代多多少少都是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在家里地位看似极高——父母把孩子当成了生活的中心,孩子的需求大过一切事情,孩子的事永远都是家庭活动的第一位。然而这种父母通常也会将自己过度地卷入到孩子的生活里面,想要从各个方面来控制孩子的行为。

或许我们都曾遇见过这样的情况:

父母趁我们不注意,偷偷溜进房间查看我们的日记;

父母悄悄翻看我们的手机短信和电话;

晚上冷不丁就打开了房间门走进来,看看我们在做什么……

父母的眼睛如同盘旋在天空上的鹰眼,时时刻刻盯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当我们提出反抗的时候,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我这都是为你好啊!”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们走过的路,比你们吃过盐还要多。”

“你今天不听我的,将来你肯定会后悔的!”

是的,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对子女们进行着“过度教养”。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就报道了“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即父母由于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Overparenting这个词来源于将军麦克阿瑟的故事,据说在麦克阿瑟进西点军校时,他的妈妈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每天用望远镜监视儿子有没有好好学习。

笔者询问了身边的几位同龄朋友,发现她们也都曾经被“过度教养”过。从小到大,父母包办了能包办的一切,花尽一生的精力和时间为孩子付出和牺牲,最后却并不一定会换来儿女们的感激涕零,反而有可能是亲子关系的破裂。

“这大概是老一辈父母的通病?”笔者的一位朋友A如此说:“我爸妈已经算得上不错的了,但他们也从来没有跟我谈过心,长这么大他们连我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甚至也没有坐下来一起谈过话。”

另一位好友B也回复:“以前我常因为妈妈随便动我的东西跟她吵架,说多了也没用,她不听。现在我上班搬出来住,不在一块了,还算好了一些。”

“你的命都是我给的,动一动你的东西怎么了?”可能我们也曾听父母说过这样的话。中国式父母通常将孩子视为自己的所有物,“因为他/她是我生的,所以我可以随便怎样对待他/她。”在父母看来,动一动孩子的东西根本算不上事,因此才有了此前一则新闻:《9岁男孩因弄丢手机被母亲乱棍打死,邻居哭称:孩子终于解脱了》。光看标题就令人不寒而栗,难道起因只是因为一只手机吗?并不是。在这之前,小男孩就长期被他的母亲当做出气筒,轻则骂,重则打。据说,这位母亲被带走时,嘴里还说着“孩子是我的,我怎么不能打了”等语。

圣经上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诗127:3)”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孩子是神所赐下的,是属于神的,做父母的只是神的管家,而不是产业的主宰。父母在对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需要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尤其在教养孩童上,父母当清楚自己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会产生不一样的教育态度和做法。

父母可以引导和建议孩子在某些事情上的抉择,却不宜过多的干涉,甚至是一手包办,因为孩子并不是父母的所有物。有时父母会去关注孩子成长、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唯独遗漏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可能有些父母并不以为然,认为“我生了他,给他吃给他喝,又帮他上好学校,拉扯他长这么大,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实上,父母在以这种想法去教育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的时候,同时也拿走了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在走上一条模型式的成长之路。

父母以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从身到心带上了一道沉重的枷锁,却不知道这道以“爱”为名的枷锁将孩子紧紧捆绑,他们表面默默顺从着父母的安排,内心却极其渴望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一次生命的权利,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喜好,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们可以选择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被迫的选择。

父母们应当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将他教育成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生命个体。父母该放手时需放手,相比起获得物质上的丰富财富,让孩子拥有精神上的丰富财富才是最宝贵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