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见证】因一台打谷机两家翻脸十年不来往 福音让两家彼此道歉再度和好

作者: 胡艾茜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6月12日 09:04 |
播放

基督徒虽然信仰了,但依然还要继续在这个地上的生活,依然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爱太有限,我们很难做到每个人都去喜欢,也不能让每个人都来喜欢我们。人际交往是最复杂也最难以理解的,可能今天两个人还是亲密无间的关系,明天就分道扬镳了。谁敢保证自己在世上生活数十年的时间里,能与每一个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呢?

当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怎么办?圣经说:“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太5:23-24)”。文中李姊妹的父亲是一个丢开信仰多年的“信二代”,因着一台打谷机引发了两家人的矛盾,十年时间不相往来。十年后,因着弟兄姊妹们的努力和神的工作,两家人彼此悔改道歉,修复了那段本已裂开的关系。

李姊妹说:“主耶稣来,拆毁人与神、人与人之间隔断的墙,使人能够藉着祂与神和好,与人和睦。这就是主耶稣基督的奇妙所在,没有人能办到。”真实看到了主对她家人所做的和睦的工作,李姊妹表示,一定要将发生在她父亲身上的这段经历见证出来,借此荣神益人。

以下是李姊妹的口述见证:

在李家庄,只要是提到“老李叔家”和“李四家”的矛盾,基本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老李叔”是我爸爸的外号,在他年轻还小的时候,同村的小伙伴们都开玩笑地喊他“老李叔”,也不知道谁带了这个头,渐渐地,这个外号就成了爸爸的代名词。李家庄那么多的“老李”和“李叔”,但被人喊“老李叔”的就他一个。

爸爸是第二代基督徒。虽然说是第二代,但在我看来他的信仰也就那样。小时候奶奶还在时,爸爸会屈从奶奶的“镇压”,跟着去去教会读经、祷告,奶奶去世后,爸爸就算是完全将信仰撒手丢开了。

爸爸跟李四(化名)家的矛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就要追溯到他刚结婚后的第二年。那时虽然整个村庄都是庄稼汉,家家户户以种地为生,但因着当时的农村人家里条件一般,所以不会每家每户都匹配一个打谷机,通常是好几家凑钱买一台后,放在谁谁家里,其他人要用时就去他家里拿。

爸爸、李四和另外一户人家一起凑钱买了一台。本来三家轮着用也不是什么大事,问题就在于,去买这台机器时李四并没有及时把该出的钱付上,不得已爸爸只好和第三家先垫付了。垫付也就算了,爸爸说,之后把钱还过来也行。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四却并没有把买机器的钱还来。不但没还,机器反而是他用得最多。

农村里的农忙通常都是阶段性的,一个时间段里都属于农忙,农忙起来,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要参与进去,稻谷收一收立刻就要放到机器里去打一打,才能就着好天气晒一晒。所以凑钱一起买机器的几个人家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一种默契:第一周A家用,第二周B家用,第三周C家用……总之轮着来,轮到用机器的那家时就在当周努力打谷;没有轮到的就先干些别的活计。

李四却是这规则中的一个异类,他完全不按这种“默契”走,常常拿走了机器就好多天不还,需得别人去催三催四他才满脸不情愿地将机器送回来。如果有时他家是在临近农忙快结束时才来拿机器,那这机器就得很长一段时间回不来。去问他,他会说:“反正是一起买的,放在谁家不都一样?何况农忙也快结束了,你们也用不着了。”

因着一台打谷机,爸爸心里积攒了不少气。好几次家里看着天气不好,琢磨着快要下雨了,想趁着大雨来之前把谷打完,便去跟已经打完谷的李四拿机器,但人家死活就是不给,说是“还没用完,再等两天吧”。为此,爸爸气了一次又一次,直说:“早知道就不几家人一起凑钱买了,买回来用着不方便也就算了,还花钱买气受。”

农忙过了一季又一季,机器李四也用了一轮又一轮,起初那买机器的钱他却始终没有拿出来。爸爸连续催了好多次以后,渐渐也就心灰意冷不想催了。

因为一台打谷机两家翻脸 爸爸说:以后老死不相往来

最后一次矛盾的爆发是在买完机器后第四年的秋天,又是一轮农忙大爆发的日子。未免三家都挤在同一时间段用机器,爸爸一早便跟李四和当初凑钱买机器的第三家打好招呼,说到某某天他会用机器,让另外两家错开日子。

起初这两家也是同意的,但等到约好的日子爸爸去李四家拿时,对方竟给拒绝了。爸爸积攒了几年的怒火一下就上来了,当天就跟李四大吵了一架。起初只是讲理,渐渐开始演变成吵架,但两个大男人又怎么吵得起架来?干脆直接就要动手。据说,那一次爸爸和李四闹得特别凶,两个人争吵的声音整个村庄都能听见。等村里的其他人闻声赶来劝架时,爸爸气得眼睛都红了,拳头握得死死的,大有一言不合就开揍的架势。

庄里的人都上来劝阻,三四个大男人拽的拽、拖的拖,才将怒火冲天的爸爸给拉走。那次是爸爸有史以来第一次发这么大的火,他甚至对李四家撂下狠话,说买机器的钱不要了,机器也不要了,以后两家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其它的路都塌陷了也别从这家门口过。

在那个时候的农村,这种话已经算得上是狠话了。李家庄的人都姓李,二十来户人家多多少少都沾亲带戚的,邻里之间很是和睦。爸爸的这一番话,什么“老死不相往来”、“其它的路都塌陷了也别从这家门口过”,对淳朴的农村人来说是非常决绝的。很多人都劝爸爸别这么说,爸爸执意不听,回家就真的开始着手跟亲戚朋友借钱,先自己买个打谷机把这一季的农忙给过去了再说。爸爸说,自己家有了机器,以后再不求人了,也省得受这窝囊气。

从那以后,两家关系就降到了冰点。

长这么大,爸爸从来不让我去李四家玩,也不让李四的孩子到我们家来玩。逢年过节,家家相互拜年道贺,我们两家却是互看生厌。哪怕就是村里谁家办喜事同时请了爸爸和李四去赴宴,他们也是一个坐在酒席的最东边,一个坐在酒席的最西边,正脸都不给对方一个。

很多村里人都说,因为一台打谷机闹到这么僵,实在没有必要。也有人劝我爸爸,“你不是跟你老娘信仰吗?你的神不是教导你要对别人好吗?你从小信仰这么多年,就信成了这个样子?”每每这时,爸爸就梗着脖子回答:“我早就没信仰了。我要做什么,神也管不着。”

村里有其他人也信主的,听爸爸这么说,就不高兴,说他:“你这么说话,对神很不尊敬,神会管教你的。”那时爸爸已经丢开信仰好多年,加上他早年的信仰根基也不扎实,听别人这么说时不但不畏惧,反而说:“我等着神来管教我。”

现在爸爸时常回想起来,都觉得自己那句“等神来管教”实在太过不敬。那时他满心都是恼怒、忌恨与骄傲,完全不信神,也不怕神,虽然家里还挂着奶奶从前留下来的十字架,但他的心却从未与主相遇过。

两年后,李家庄附近几个村庄的人都聚在一起,商量着要在整个镇的中心地带盖个小教堂,这样大伙儿聚会时就不至于要跑很远去到邻镇了——最后商量的结果就是这座教堂盖在李家庄。几个村庄近百来号信徒一起凑钱的凑钱、出力的出力,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在李家庄的一块空地上盖了座小教堂,约莫一百平的面积,从外面看上去就是一处普普通通的农舍,但在房中央挂起一个十字架后,教堂就算是落成了。

阻隔在两家中间长达十年的鸿沟 在福音里被填平

爸爸从来没有想过,教会盖起后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

教会就在李家庄,村里的人要去聚会就更加方便了。爸爸每次从教会门口经过,听见里面传来唱诗、赞美、读经的声音时,都忍不住要往里眺望一下——毕竟从小被奶奶带着信仰,虽然根基不稳,但见了教会仍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但基于之前他曾斩钉截铁地说过“等着神来管教”,因此又不敢再踏进教会,怕真的会被神管教。

当然,神的管教来没来爸爸不知道,能知道的是不久后妈妈被福传了。妈妈信主的速度非常快,并且非常虔诚,她经常跟着邻居一位老太太去教会,还参加了诗班服事。妈妈信仰后,也以火箭一样的速度把我和姐姐一起带到教会,让我们接触信仰,并鼓励我们在教会服事。

不久后,我在教会看见李四的妻子也来信仰了。以前爸爸跟我说,见了李四家的人要绕道走,但现在在教会,大家都是弟兄姊妹,怎能绕道走?妈妈信主后心态也有了180°的转弯,对李四婶如同其他弟兄姊妹般一样亲切,再加上教会一些老姊妹的从中调和,李四婶也放下了过去的芥蒂,开始和妈妈一起琢磨着怎样才能让两个家庭的一家之主和睦。

靠人肯定不行呀!妈妈说,这事还得靠神。老姊妹们也一起帮助出主意,有的说:“做媳妇的要回家劝着点好话,说多了心就软了。”也有人说:“咱们要常常给他们祷告,让神来做调解员。”当然,还有人建议:“李四先道个歉了,老李叔那里就好办了。”总结来说,都是一个庄里的一家人,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李四婶也想着,当年确实是她家做得有些过分,便一口答应回家多多劝导,要给李四传福音,让他在福音里知道自己的错误。妈妈这边也常在家里开导爸爸,给他读经、解经,时常拉着爸爸一起祷告,让他把心里解不开的结都告诉神。我和姐姐帮不上什么忙,就自发地为爸爸和李四的和解努力祷告。

一年后的某天晚上,家里正在吃饭,李四过来敲门了,第一句话就说:“哥,这钱我欠了你多少年了,今天才过来还给你,我都不好意思了……唉,过去那些事我做得也不对,你就大人有大量,别跟我一般见识。”当下爸爸就愣住了。虽然一年的时间,爸爸在妈妈努力的“灌输”下心门打开了不少,但他实在没想到李四会主动上门来道歉。见爸爸还愣在门口,妈妈忙起身招呼李四进来坐,又见跟在后面的李四婶脸上挂着的笑意,妈妈顿时心中明了。

因着李四的主动致歉,爸爸也完全放下过去,就当时一些不好的言语行为也道了歉。这跨在两家人中间、长达十年的鸿沟,在那一刻终于被填平。事后,爸爸问,李四怎么突然来道歉了?妈妈一五一十的告诉他,“都是弟兄姊妹的帮忙和李四婶的努力。还有,最大的功臣是神,要不是祂,咱们哪能有这个本事让你们和好?”听到这里,爸爸也笑了。

现在,爸爸也常去教会聚会,还和我们一起参与诗班献唱。爸爸说,要做回一个名副其实的“信二代”,因为神真的管教了他——在李四来道歉的那一刻,爸爸内心有着许多的惊讶与羞愧,这才知道,当年自己说的那些话实在不应该;神对一个人的管教,并不一定是要打他、骂他,而是通过人和环境来让他成长、悔改,认识到自己的罪。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