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扎心!中原农村教会的没落已是必然趋势?

作者: 申羔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5月11日 10:10 |
播放

农村教会上一代的信徒基本都是一些老年人。一位农村当地教会的管理接近六十岁的样子,曾经对笔者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代,就是我们这里最后一波信徒了。”他的意思是说等他们这一代的基督徒都逝去,基督徒在农村就要绝迹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一代老年的基督徒慢慢逝去,而年轻人信仰耶稣基督的寥寥无几,农村年老的基督徒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而不见增添,人数只会越来越少,甚至最终基督徒的人数会接近为零。

以现今的状况来看,农村教会恐怕真会如此——
年轻人很少有走进教会的,几年前如果一间当地教会里有几个或者是一两个年轻人,都会被当成宝贝,是教会的重点培养对象。在“爱主就侍奉”的属灵观念下,年轻人一般都会参加教会组织的事奉、学习。由教会出资对这些年轻人进行培养。笔者是09年进入教会开始学习的,那时农村教会的年轻人和现在比起来,反而多上许多,几乎每间教会都会有几个,被教会供养着参加学习。只是几年过去,教会虽然出了不少资金在这些读神学的年轻人身上,等他们学习结束教会却留不住他们。有的学习毕业到外地发展,有的由于家庭原因必须走出教会。教会对年轻人的培养也逐渐灰心。现在对年轻人培养的组织活动,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过了。笔者那一届的神学培训班,好像是我们这里的最后一届。

而细查这些年轻人前几年进入教会的原因,很多都是因为家里的母亲信,或者是基督徒家庭父母都信,在家里人的劝说、引导之下进入教会。这两年随着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农村家庭面临严峻的经济需求,各种楼房拔地而起,各种汽车也逐渐的进入了农村家庭,为了避免相比之下的家庭条件落后,已经很少有人把自己家里的年轻人送进教会了。而教会里对年轻人的培养也不再那么的有热情了

至于现今教会里的聚会情况,自然是老年人居多,而且聚会氛围可以说“死气沉沉”,传道人多一点的教会,有个四五个传道人的,讲台上的讲道内容偶尔变上一变。教会传道比较少的,有的一个至两个,甚至每次聚会讲道的都是一个人,内容也是翻来覆去的讲了几十年,用词变一变,见证变一变,可是大致主题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这恐怕就是农村教会没落的原因――对真理认识的局限。

传道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小学、初中、甚至识字的都会被推上讲台。这样农村教会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事实,虽然教会建立了几十年,信徒也信了几十年,可是对真理的认识少之又少。真理不得传扬,只强调“信”,因信称义,因信得福,信徒信了之后生命得不到真理的造就!有些信徒蒙受过主的恩典,信心建立在主的恩典之上,可是生命却得不到真理的喂养。

前日和一个教会里的大叔私下交流,五十五岁左右的年纪,本来只是随意的交谈,当谈到信仰的时候,他的眼睛是红的,情感上很受触动。我问他:“叔,你信耶稣了多久了。”他的眼睛就红了:“咦,二十多年了,以前得病差点死掉,活不成了……主的恩典,我也是软弱啊,离教会这么近,也不是每次聚会都来……,初信的时候我是多火热啊……”。农村的基督徒们有些就像这位大叔,虽有着“信仰情感”可是追求信仰的方式,还停留在要靠“按时聚会”上。若追寻这种“按时聚会”的属灵观的由来,恐怕得归功于人数多教会就显得复兴的“复兴观念”上,使徒保罗说“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应用到现实就成了“不可缺少一次聚会”。真理的匮乏、信仰麻木、内心得不到真理知识的更新,久而久之聚会对信徒来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而老一代的传道人,无法供应年轻人对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年轻一代的基督徒教会又没有能力挽留,作为信徒,传统农村教会牧养不了,作为传道教会又供养不了。教会里的信徒年龄断层,加上真理知识的岌缺匮乏,照目前的状况来看,农村教会的没落已是必然趋势。

回顾十多年前河南、安徽农村教会的“复兴”光景,信徒和传道人都是十分的火热、上下齐心,时至今天仍然让不少的信徒以及老一代传道人怀念不已。然而,笔者认为,当时的复兴更多是出于上帝的恩典和怜悯,还有文革前后对信仰压抑几十年后的一种喷薄而出,是一种信仰热情的释放。今天再回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那些复兴景象的实质只是扎根在肤浅的真理土壤里,时至如今土壤里的养分耗尽,无法供应教会进一步成长的枝干和树叶。

而与此同时,枯黄枝叶下新发的绿芽也许才是将来教会的希望。这只是笔者大胆的推想,以现今教会传讲的真理来看,恐怕以前教会的复兴实质真是如此,但上帝的教会永远是不会缺少希望的。当我们扎根于真理的丰沃土壤时,福音的花朵才会绽放得灿烂而持久。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