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高尔基语)“教育中国的父母远比教育孩子重要”“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父母的学习比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父母的自我成长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有多家教育机构提出了有限教育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
某教育机构公众号“北大公学大家庭”发表文章提出,之所以说“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是因为孩子犹如敏感的接收器和镜子,反映父母的声音和信息。当父母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会反映父母的美好,自身也会变好;而孩子的坏习惯则是家长的折射。因此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
“婴儿呱呱坠地之后,最初面临的世界是家庭。一个儿童,生活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都是诱导。”文章指出“做为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候这种我们或许觉察不到的影响,也许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该教育机构提出,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学习,家长只有接受一些最基本的培训,然后才有可能做合格的、优秀的家长。
某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构“巴东阳光教育”在其公众号发表文章,同样表示“父母的自我成长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文章提出,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又有许多妈妈,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便放弃自我探索,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而当家长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能接纳自己,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而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因此,文章提出结论: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演讲与口才杂志(幼儿版)也曾发表相关文章,提出,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文章说到,“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
该文章揭露,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并提出,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