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只能吃奶不能吃干粮:谈基督徒特别的阅读习惯

作者: 端木皑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16年05月07日 10:53 |
播放

编者按:曾有次遇到一位职场牧者,他说自己的异象使命之一就是“让信仰的人去思考,让思考的人去信仰”,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之感。而培养思考的过程中,读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越来越多的人也看到,基督徒要更多读书与思考。那么基督徒要如何更好得读书呢?本文为一香港牧者在前不久4月25日的“世界阅读日”时的一篇文章,读来有很多启迪之处。


拜读了胡志伟牧师《阅读与牧养》一文,鼓励教会“培育信徒成为有良好阅读习惯,且能‘自行觅食(self-feeding)’”,陈韦安博士也于数月前指出教会正向一个不阅读的方向走,指出“基督徒不读书,就会得出空洞的信仰”,两者我皆深表同意。

虽珠玉在前,但趁着上周六的“世界阅读日”,也让我就基督徒的阅读说两句。以我在多年的教会的观察,除了不阅读外,原来阅读也可能令信仰空洞(而不自知):这或是因为他们未能挑选合适的书本,或是虽然挑选到好书,却读而不得其法。

“只能吃奶不能吃干粮”:信徒看什么书

教会有几类书籍深受不少信徒欢迎:见证集、心灵鸡汤、灵修书、属灵伟人传记,或一些谈个人信仰主观经历领受的小品散文。这几类书籍有几个共通点:首先,由于它们比较有趣易读,读起来不费什麽工夫,而且由于它们大多跟随某种格式或公式而写,某程度上也不要求阅读的人跳出一些固有的框架去思考(某程度只会不断强化某些框架)。最后,它们的内容也往往激励人心,令人看得很舒服。

若只是初信者以这类书籍开始习惯阅读,问题其实不大。但我却看见有些弟兄姊妹由于太习惯这类书籍,以致即使早已脱离初信的阶段,却仍然只是手捧这些类型的书籍。这样问题就来了。

这是因为这些书本或是鼓励金句主义(如灵修书)、或是鼓励二手信仰(如见证集和属灵伟人传记)(注释1),或是鼓励成功神学(如心灵鸡汤和见证集),或将个人经历放大为放诸四海皆准的信仰原则(如个人经历的小品散文)。

这些书籍十分易读,也不要求反思,所以像奶一样不用咀嚼便可以吞咽。但长期阅读这些书籍的结果,能够不像一个只吃奶(或只吃零食)而不吃干粮/正餐的人一样营养不良吗?今天教会有些信徒满嘴属灵套语,却缺乏反省自身和时代的能力,某程度上难道不是拜这些缺乏营养的书籍所赐吗?

什么才算是“有营养的好书”,当然无法尽录。但陈韦安博士在上文推介的《罗马书释义》的巴特 (Karl Barth)、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鲁益师(C. S. Lewis)、杨肺力(Philip Yancey)、毕德生(Eugene Peterson)、和最近也有一些人讨论的以禄(Jacques Ellul)和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等,就是一些我立即能想到的好作者的名字。

“你所念的你明白吗?”:吴姓局长的阅读神功

某些人虽然也会阅读一些好书,但却有一个特别的阅读习惯:他们如某吴姓局长的“我每月看三十本书”一样,看书但求“多快好省”,只顾囫囵吞枣的书本吞到肚中:这些人挑选了一些好书,但却不追求能深度了解和明白他们手上的好书,他们追求的只是另一个杨姓局长的“你有没有见过 Steve Jobs ?我见过,我真的见过!”的战绩:“你有没有读过某某神学家或大师的作品?我读过,我真的读过!”

这样的阅读有如赛跑,谁最先冲过终点线,谁能在最短时间“看”最多的书,谁就赢了。至于能否在书本中深化自己的思考,或会否只是将自己固有的偏见 (prejudices) 读入这些大师的作品(然后以这些大师的作品为自己的想法背书),则似乎不在考虑之内(注释2)。

这种阅读带来的空洞,不论是他们自己或他人均极难察觉,因为这样的空洞往往被一大堆术语和神学家名字淹没,被包装得莫测高深。这样的人面对批评时也往往只流于以一大堆学术名词指责对方学术水平不足而非真的论理(而且对普通人来说听起来也确实头头是道)(注释3)。

但在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下,这种空洞毕竟还是无所遁形:因为在拆开这堆专有名词后你会发觉,在一个个专有名词背后,或一个个斟酌细节的争辩后面,背后往往没有一套可供讨论下去的逻辑推论:我见过一些气势汹汹的网上批评,连被批评者的立论也没有读懂就用一大堆术语发炮,而批评的逻辑也根本完全不通:剩下的只是一大堆的术语和专有名词,或那些“我见过 Steve Jobs”的资历,还有,一些粉丝的掌声(注释4)。

阅读而不求甚解,最后或许也能如吴姓和杨姓局长般炫耀,但这样的阅读能否使人摆脱肤浅空洞,相信已不用我赘言。

结语:You are not only what you read, you are also how you read

正确的阅读能深化信仰,这点我绝对同意。但阅读没有营养的书本,或以不求甚解的方法阅读,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阅读什么,和如何阅读,其实和我们的信仰生命息息相关。但观乎今天有些信徒看书只求轻松有趣和打发时间,或没有经过细思就随便拿起一些不只是否掺有杂质的书本阅读,就似乎未明这个道理。一些书本虽然十分难读,也可能比较沉闷,但若我们能耐心仔细阅读,其实可能才反而令我们获益良多。

一个初阅读的人的确会就“阅读什麽,和如何阅读”摸索,也需要一定的指导。阅读其实不纯粹是一个个人信仰追求的课题,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牧养课题,因为最能够在这方面指导信徒的,应该是负责牧养和指导信徒的教牧或导师。作为一个和你素未谋面的人,我就算能点出一些原则问题,但能够做到的具体分享,毕竟十分有限。

只是在今天这个教牧和导师被一堆事奉弄得被于奔命,连自己可能也很久没有试过好好捧著一本书阅读的时代,信徒又是否能从他们身上得到这方面的牧养呢?若否,教会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一下,到底如何可以让教牧能够在这方面有空间,让他们更能发挥他们牧羊人角色呢?



注释:
1.如毕德生牧师在《Run with the Horses》中指出,二手信仰就是一种我们将自己代入某些(我们认为)比我们生命更精彩耀目的生命中,从而逃避我们平凡沉闷的生命觉得我们的(信仰)生活的方法 ↩

2.我也留意到,这样的人往往也对这些很能“抛书包”的学者/作者趋之若骛,实在很令人费解,挑选书籍和阅读习惯之间有否因果关系,则或许需要更多的研究。 ↩

3.我无意指使用专用名词讨论的都是空洞,但“抛书包”的确很能掩饰自己的空洞。 ↩

4.利申:这些气势汹汹的网上批评均不是针对我的 ↩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