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特稿】浅谈时下一些“传福音难、教会留不住信徒”现象的原因与反思

作者: 胡艾茜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05月11日 09:05 |
播放

记得曾跟教会一位传道人聊天时,他感叹“从前传福音很难,现在传福音依然很难。”虽然民众对十字架、圣经、耶稣已经有了一些的了解,然而真给他们去传十字架与救赎时,他们还是会拒绝。而且,就算是真的传来了,也不一定就会留下来。这位传道人感叹,教会的人从来都是换了一批又一批,更新的很快。当真是“铁打的牧师、流水的信徒”。

在以前,中国人提及基督徒就会说这是一个“洋教”,提到十字架也总是跟“医院”这样的地方挂钩。然而随着近几年宗教信仰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扩展开来,更多的人开始了解、接触到信仰,也愿意走进教会。然而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人在进到教会后又离开呢?“传福音难”,“教会留不住信徒”,原因是什么呢?

一,基督徒过于限制自己的朋友圈。

现在基督徒似乎开始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在信仰以前朋友很多,信仰以后反而朋友越来越少。

笔者自己对这一点也有着很深的感触。信仰以后,越来越明白神的话语时,总觉得跟以前的朋友聊不到一块,又觉得出去聚会、宴乐是一种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行为,于是就开始拒绝参加朋友聚会,平时有朋友找笔者抱怨社会、抱怨工作、抱怨家庭时,笔者也会想着“这就是没有神、没有福音的无奈”,就不甚喜悦去听,久而久之就远离了。等一段时间后笔者想找个朋友帮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圈子里已经有一大半都被基督徒朋友霸屏了。

笔者又询问了几个其他的弟兄姊妹,大部分人表示也有这样的情况。觉得信仰以后自己的情况主内的弟兄姐妹会更加了解、明白,他们也能更加包容、体贴自己,越是得到从教会而来的温暖时,越是觉得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这样的温暖,因此就愈发和喜欢的人相处,和世上的朋友疏远了。

其实这样时很难在朋友之间做见证,而且也会让非基督徒觉得基督徒朋友太过于神秘或者奇怪——好像这个人一信仰了就变了,甚至是消失了。记得有一次笔者出去传福音时,碰到一位女孩说她也有基督徒朋友,但是两个人总是聊不到一起,每次自己说吃喝穿时,对方就将话题扯上信仰上面。几次之后,这个女孩就不喜欢找那个基督徒朋友聊天玩耍,而那个朋友也好像从她生命里离开了一样,两人也不常联系了。因此现在每当有人给这个女孩传福音,她一想到自己曾经的基督徒朋友时,就很抗拒。

二,基督徒属灵的语言让人不甚明白

一位去过教会后又离开的李女士表示,当初是朋友介绍她去教会的,她的朋友是基督徒,朋友也一直跟她说福音很好,因此她就去了。到了教会后她看到大家都很热情,让她觉得这里跟外面确实不一样。但是几次礼拜以后李女士发现,她听不懂牧师讲道,信徒们在交流时也让她觉得有些听不懂。

李女士很深的记得,第一次去教会时新人与其他信徒坐在一起分享,有一位姐妹就鼓励她说,要努力向着神的话语成长,这样会越来越属灵。当时李女士就在心里纳闷,“越来越属灵”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属灵”?然而看着周边人都这么说,虽然不太明白,李女士也没好意思问出口。

此后教会的人安排李女士跟着一起学习,李女士表示自己是中途插进去的,在她去之前其他人已经上了好几课了,因此李女士刚进去听时完全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在说什么。最后让李女士下定决心离开,是某一天李女士听到教会播放的一首赞美诗《以便以谢》,她觉得非常好听,就随手抓了一位姐妹问名字,那位姐妹很诧异地看着她说,这首诗歌叫《以便以谢》,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李女士觉得那一刻内心受到了伤害与挑战,事实上她确实不知道那首赞美诗的名字,为什么对方的表现好像“她必须要知道”一样呢?李女士解释,那个姐妹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刚来没多久,自己也并非玻璃心,受了点伤就要走,但她觉得太难跟上教会的脚步,也不想这么累的去跟上。

听到这里时,笔者不由得想起自己和妈妈第一次去教会时,正赶上祷告会,教会里的弟兄姐妹们都跪在地上用方言流着泪祷告,当时笔者和妈妈就被震惊了。笔者看到有的弟兄祷告到激动时整个人站起来双手举天狂呼呐喊,嘴里说着听不懂的话语,脸上布满了鼻涕、眼泪。后来妈妈将笔者的哥哥(给笔者传福音的人)拉到一旁低声问:“这些人怎么跟吃了药一样,看上去疯疯癫癫的呢?”笔者也点头询问:“他们在说什么,怎么跟念经一样?”笔者的哥哥赶紧详细解释了什么是教会的“方言”,才勉强让笔者勉强接受。然而这件事却给了妈妈太深的印象,以至于以后一提到教会,她就会说“那群癫狂的念经人聚集地”。


许多教会只是注重外在的建筑,忽视了内在的成长。

三,基督徒还在等着非基督徒来适应他们

时代在变,在前进,然而教会却还一直停留在原地,用自己的方式来等着慕道友跟上它们的步伐,适应它们的脚步。北京某位资深主编曾说过这样的话:十字架要能够在中国社会彰显出来,要能够被一个人了解,理解,熟悉,甚至接受,不是通过我们自以为的方式去受逼迫,受苦,而是通过我们去爱,把主耶稣基督的爱彰显出来。

就拿教会迎新这件事来说,这是属于教会的一种特色,也是教会和弟兄姊妹对新来人的一种欢迎和祝福。每个教会的迎新方式略有不同,记得曾跟笔者一同去过教会的朋友周小姐说到迎新:第一次去这个教会时,新人不但要站起来,还要去前面站成一排轮流介绍自己,说一说怎么来到教会的?来到教会的感受?其实周小姐第一次去教会时,听道听不太懂,跟大家也不熟悉,最多就觉得这里气氛好,还能有什么感受?却一定要被迫说一些,想到这个周小姐就表示很无奈。

很多时候,我们用教会独有的语言来隔绝了我们与社会的联系,总觉得只要有爱就可以了,在爱里面大家成为一家人,其它的并不是那么重要。然而更多的,还是要知道如何去智慧地“传福音”——正如保罗所说:“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20-22)”。

做赞美敬拜的盛晓玫曾在一次分享时提到自己的赞美诗,就有分深浅,浅的是给慕道友听的,这一类的歌词直白、简单,能够让慕道友们一听就知道在唱什么。另外一种歌词比较富有深意,给信仰上已经有所成长、也能够听明白的信徒们听。教会无论在讲道、还是选择诗歌的方面,都应该如此——要有针对慕道友的专场讲道和赞美诗歌,而不是都是自我为中心的侍奉,等着慕道友来跟上自己的服侍,等着他们一天一天的累积去明白。

柏格理来到石门坎传福音时,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当地苗人里面,使自己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身着苗族服装,说苗语,住苗家,和苗家人同吃洋芋、包谷、荞麦饭。有记载,柏格理在苗寨时不骑马、不坐轿,路上遇到苗民,就像看到长者一样谦让。也正是他与当地人同吃同住、甘苦与共,他不仅被他们视为老师和医生,被他们视为在苦恼之时可以倾诉的贴心人,还被苗民视为最可信赖的人,更将福音传遍了整个苗寨。

福音是朴素的,要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来传道、牧养,这并不是说要去改变福音,而是要学习如何在福音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去适应非基督徒。很多时候基督徒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让非基督徒来适应这个系统,倘若不适应时甚至有可能会埋怨他们,觉得他们太过愚拙。就好像现在很多学校的教授在给学生们讲课时,所用的方式和语言就是自己的那一套,让学生来适应他的讲课,当学生无法适应时,教授会评论这位学生“不聪明”等等。

山东济南某教堂的王牧师分享他自己的传牧经验,说到教会在安排团契时一般都是按年龄段来分的,有老年人组、中年人组、青年人组,还有大学生团契。一个团契又分成十几个大小组,最大限度的让慕道友能够极快速地融入到教会这个大家庭当中。另外在传福音方面,王牧师也表示并不是拿着单张出去发,而是各有各的方式。比如教会老年诗班的弟兄姐妹们早晨去湖边、公园晨练时,会带着乐器过去吹拉弹唱赞美诗。这时有人过来问时,弟兄姐妹们就会告诉他们唱的是赞美诗,并问他们是否愿意学?如果对方表示愿意,诗班的弟兄姊妹们就教他们一起唱赞美诗,这时也不会直白白地问对方要不要进教会,只是在教学唱的过程当中交朋友,彼此熟悉。等一段时间后,那些学唱的人自然而然就跟着进教会了。

王牧师表示,在公园、湖边学唱赞美诗很受欢迎,很多年轻人也会受到吸引过来。除此之外,教会还有义工队伍在节日假期组织去公园打扫卫生,免费给路人修车,免费发水等等,这也是一种传福音的方式。王牧师认为,传福音并不一定非要拉着对方问有没有看过圣经,可以找一些社会上的人能够接受的方式。

福音是一粒种子,要将这里种子种在俗世的环境里,让种子发芽长大,照亮整个环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