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年终盘点•基督时报】2015中国基督教十大新闻

作者: 王璐德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12月31日 15:40 |
播放

每每年终,各类媒体都喜欢盘点十大新闻,角度和志趣虽不同,但目的类似,都旨在藉着一年焦点的回顾帮助我们有限的人类建立一个大致坐标系,以更清楚知晓我们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刚刚经历过什么、不远的未来又可能会走向哪里。

提起2015年的中国,它会在历史中留下怎样的痕迹呢?

有些悲剧我们不该遗忘,比如天津的爆炸、湖北监利的沉船、深圳的滑坡;有些
问题我们正在经历,最严重的当属笼罩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已成为数亿人心头之痛;有些改变正在塑造着我们的未来,比如中国终止了执行数十年的一胎国策全面放开二胎并鼓励生育;户籍制度改革也取消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2015,
是一个中国更融入全球化的年份,比如亚投行的成立、人民币“入蓝”、投资非洲、高铁出口等,尤其是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协议中的责任将影响未来整个世界的天气变化。

这些都共同呈现出一个2015年的中国:高速发展之中经历着许多阵痛、粗放集约的经济与社会
呼唤着尽快转型,中国也越来越回归世界中央,其未来的模样对全球前景的塑造也影响深远。中国一方面需要直面深化改革的压力,一方面又需要更多承担起更多世界责任——延续过去20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这个古老的国家仍旧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漫漫修远路途中跋山涉水、上下求索。

这并不仅仅
只是当下中国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时代景观,2015年的中国基督教也多多少少呈现如此时代色彩

年度尾声之际,本平台根据重要性、点击率、关键字搜索、读者分享等综合因素,评选出2015年中国基督教十大新闻(包括话题、事件和热点)。藉此回顾,我们希望可以更清晰看到2015年中国基督教的景观,也帮助我们更进一步思考在上帝带领我们要如何塑造和奉献一个更好的中国教会。

2015中国基督教十大新闻

1.#公共性# 浙江宗教建筑规范与基督教公共性、未来政教关系

2.#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基督教该如何转型、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3.
#农村教会# 农村教会处于衰落,如何应对挑战、焕发其潜力?

4.#基督化教育# 中国基督徒对基督化教育展开不同路径的探索

5.#回家特会# 回家聚会亚洲特会香港再度召开

6.#觅费播舍&新玮姊妹# “觅非播舍之家”创办人新玮姊妹离世归天家

7.#宣教中国2030#“宣教中国2030”第一届动员大会香港举行

8.#欧洲华人教会# 第二届巴黎复兴特会举行盼望合一复兴欧洲

9.#伯格理逝世百年# 中国教会和社会日益关注传教士柏格理的贡献

10.#圣诞节# 中国教会圣诞节尝试更多走出教会,服务和关怀社会



详情可点击每一项阅读或浏览下文

_page_break_tag_



1.#公共性# 浙江宗教建筑规范与基督教公共性、未来政教关系

2014中国基督教最重要的关键字是“浙江十字架风波”,今年仍树欲静而风不止。除了继续曝出教堂如杭州崇一堂、磐石堂等十字架被强拆的消息外,“十字架风波”继去年的轰动演出后,今年再度上演了一部“宗教建筑规范”的续集。

《浙江省宗教建筑规范》首先以征求意见的方式5月5日向社会发出,就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宗教标志物如钟楼、十字架等都进行了规定,“基督教的宗教标志物为钟楼和‘十字架’。‘十字架’按照基督教传统制作,一般应整体贴附在宗教主体建筑的正立面上,‘十字架’长与建筑物正立面高的比例应小于1:10,色彩应与教堂建筑立面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意见函甫一发出,引来浙江当地
其他各地基督教两会纷纷反对,表示这于教会传统和国家法律都不合,宗教学者魏德东、何光沪等也发文表示反对意见,认为这违背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干涉教会内部事务。

另一方面,《浙江日报》亦在一个月内连发数文从“法治要求”、“宗教建筑的公共性”等角度来阐述其理论。有牧者表示这些理由如果抛开拆十字架的背景都是对的,但将“拆违建”和“拆十字架”混为一谈完全是不同概念。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浙江日报》系列文章中首次使用“公共性”一词,承认了宗教建筑的公共性。在这之
我国地方政府在文件和文章谈及宗教问题时未使用过“公共性”一词。

风波最顶端是7月份,浙江当地牧者顾约瑟
表示从去年到今年有1100多个十字架被拆;同时浙江基督教协会和天主教爱国会发布公开信反对强拆十字架,当地政教关系十分严峻,引起各地关注。

虽然反对意见多重,但7月20日《宗教建筑规范》仍旧通过
经历了当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强烈反对后,浙江十字架风波也在8月份后不了了之,政教双方对此事件都未再正式提及。

这一持续了一年多的风波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典型事件。它提供了思考未来中国政教关系的许多新维度最根本是政教双方在摩擦和阵痛中都发现一个事实:政府和基督教都已经成为当下现代中国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存在。

首先,它教给我们作为公共存在,谁都不可任性而为;教会不要太任性,政府也不要太任性,双方都需要更加理性和成熟;第二,政府期待民间性的公共力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更需要的是“引导”的方式,而非以过去一种高高在上的“管制者”姿态简单、粗暴、一刀切的方式;第三,在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教会如何和不同价值观的群体共存
走入社会,是亟需学习和思考的功课,在此种意义上,浙江十字架事件注定成为中国教会发展史上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痛点”,透过此次的惨痛代价,中国教会必须清醒过来学习和反思。

与此同时
,面临基督教公共性趋势,今天的中国社会和政府如何做好准备更好面对,也是一个平等重要的话题。学者杨凤岗在接受《基督时报》的专访中表示,伴随着基督徒人数的增多,“教会在社会的存在已经是不可忽视了,如果比例再高的话,公共参与是不可避免的。”政府需要调整对宗教的观念和政策,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正确发挥基督教的公共性,真正造福社会。

相关专题与文章
专题:关注代祷“浙江十字架风波”2015年后续
专题:关注《浙江宗教建筑规范》及其争议
【思考】“公共性”可成为浙江政教困局突破点与未来政教关系新起点(2015.05.22)
【观点】从浙江2014-2015十架事件思索未来政教关系走向(2015.07.07)
【专访】杨凤岗教授:面临基督教公共性趋势,今天的中国教会和政府如何做好准备更好面对?

_page_break_tag_

2.#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基督教该如何转型、承担起怎样的责任?


自2000年至今
中国15年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大规模的开始,未来数十年城市化持续的高速发展,也将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完成的最后阶段。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中国基督教也受其深远影响。2000年后,城市教会兴起及探索转型就是最突出的表现。

一位华东二线城市的传道人刘弟兄在接受基督时报的专访时,
表示教会需要更多的改变,才能在这个时代于城市中彰显上帝的能力和恩典。他认为,城市教会要发展首先要有一个神学上的更新,不能总是把城市当做是“索多玛蛾摩拉”一般,反而是要爱城市、转化城;另外,讲道少宗教术语更加大众化、传道人与信徒更平等化、除圣经也重视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是牧养应当前进的方向。他还坚信,教会可以在洁净社会风气、人心更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合不同城市多位牧者的分享,可总结出当下城市教会面临的四大挑战:1.信徒流动性大
缺乏持续牧养;2.牧者缺乏为父的心肠牧养群羊;3.城市教会单身基督徒进入婚姻的挑战4.教会做社会服务的意识较薄弱。针对这些城市教会的挑战和困难,牧者们也提出方法和出路:1.门徒训练生命影响生命;2.带着基督的爱影响社会

这些
牧者的分享让人看到,过去15年是中国教会被动地向城市化转型和生存下来的阶段,目前至少可以说,它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城市的土壤之中。与此同时,教会开始自省:可以给社会带来什么,又如何服事社会?

未来10-30年是中国城市化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教会应当藉福音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和使命?这是当下中国教会亟需思考的话题。

从教会本身属性、以及世界历史上看,教会至少应当有四个看见:1.让福音成为处于城市化巨大转型期中无数个体灵魂真实的安慰与医治;2.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在富国民强的过程中福音化最关键甚至是最后的契机;让福音激发基督徒为城市化提供最需要的两方面的公共资源:社会服务与社会伦理;让福音帮助今天的基督徒为现代中国民族个性的塑造注入更多优秀元素。


相关专题与文章:
【对话】华东一80后牧者:对城市教会发展的一些思考(2015.
【特稿】初探当下中国城市教会面临的四个挑战和两个出路
专题:【思考】在未来10-3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基督教藉福音当肩负起怎样的责任?

_page_break_tag_

3.#农村教会# 农村教会处于衰落,如何应对挑战、焕发其潜力?



神的国度里不分城市
农村,凡是拯救灵魂的教会都是基督的身体,城市教会和农村教会都是上帝工作的器皿。即使城市教会兴起,农村教会仍是中国教会重要组成部分。

面临城市化的转型
世俗主义的社会风潮,农村教会的生存也越来越艰难。首先其中的农村传道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代祷的群体。他们许多面临着“去与留”的艰难,一方面因为生活的艰难,农村教会大多非常传统、仍怀抱“传道人凭信心生活”的神学理念,因此传道人没有薪资;但传道人的家庭又需要真实解决生活的需要;一方面,传统农村教会对人才和软实力并不重视,不少传道人感觉继续呆下去很难得到培养、没有前途;同时因为城市化,大批中青年信徒都流向城市,到底是离开还是留下展示不少农村传道人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农村传道人
其实处于一个衰落和挣扎中的农村教会的背景,培训、牧养、神学等许多方面都亟需转型。中南地区农村一位基层80后传道人陈弟兄对基督时报的同工分享说,目前的培训大多针对青年人,但往往青年人得到培训后因为现实等原因选择离开去可以更好发展的城市,因此开发一些针对中年同工的培训十分必要,“抓住和建立中年人”,尤其是短期培训。

在牧养上,
虽然中国教会开始强调堂会制,但农村教会因为条件限制大多仍是放养制。陈弟兄建议说,之前农村教会受民间宗教迷信影响很多,未来不该再加强一种神秘化的东西,而是加强神圣化;并强调耶稣活生生的教导,因为耶稣就长于田间,非常生活化,因为让农村人理解那些教义比较难,但是说“耶稣是怎样教导的”,他们可以很好的理解”,并且形成一种共同体式的现代社区生活。

他说,农村教会一直以来是比较封闭的,没有一种面向社会、也没有世界性的眼光,这让它本身很受限;“因为本身农村就是封闭了,而农村教会就是‘封闭的封闭’,传统教会本身觉得教会和世界是分开的,以分裂的态度看待世界,完全避世的态度去处理...可以说,现在农村教会比农村更落后,本来基督教应该起到先进的正面的作用,但现在像是‘庙’一样的作用,唯一起到正面的是伦理道德的影响,比如不吵架、不争竞、不撒谎、孝顺公婆等,不过因为这些很多是和传统道德是相合的。”

虽然从表面看的话,农村教会是衰亡的样子,但其实它仍旧有很多潜力,
陈弟兄相信农村教会的转型会带来十分正面和健康的力量,成为促进农村现代化的一种渠道,“因为看人类历史,基督教向来是有这样的力量的.....如果让这样的信仰更加纯粹,和民间迷信脱离,那就可以产生这样的力量....农村教会更多的影响是应该让一个人更加自由和现代化的人。教会在农村可以成为一种窗口,成为一种‘精神圣地’一样的地方,成为一个外面文化和文明的窗口。即使那种很传统的教会也是,也是和外面的有连接的,它是有可以成为当地与外地的窗口的。”

如果没有进行这样的转型
,反而农村教会容易成为异端争夺的地方。可以这样说:以前流行说一句话“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而现在要做的是农村教会转型的话,可以让人说“多一个基督徒,是多一个文明人,少一个愚昧人”。

相关文章和专题:
去与留——对农村传道人现状的思考(2015.02.05)
专题:面对贫穷传道人的呼声,我们捐还是不捐?
专题:对话农村传道人:农村教会的现状、挑战与潜力

_page_break_tag_


4.#基督化教育# 中国基督徒对基督化教育展开不同路径的探索



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来,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迅速,老百姓生活与选择空间也愈来愈扩大与丰富,教育行业的繁荣与种类的增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反映。与此同时,30多年来宗教信仰自由重新落实也带来中国基督徒数字明显增加,信徒对于教育的需要也自然增长。社会环境的开放、基督教的发展、及对公立教育的失望等多重原因,使得2000年以后
开始出现中国本土基督徒对基督化教育的探索。

时至今日,中国本土基督化教育已大体形成几种主要模式:
1.在家教育及以家庭教育的衍生模式,父母自发做起来并且是直接执行人;2.城市新兴教会开办的学校,以招收本教会信徒的孩子为主,教会牧者作为主要推动者;3.个体基督徒开办的私立学校,体现民间办学的色彩,关注基础教育面向社会招生,包括幼儿园、小学等。

“过去10多年来,中国本土基督徒从在家教育做起,逐步探索,到今天虽然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但基本可以理解为从无到有,百花齐放,成长明显。”从2004年就投身基督化教育的徐剑一老师总结说。

每种模式都逐渐在被尝试,也都有其特色和优势
以及面对的挑战同时,这些基督化教育的模式也面对着不少共性的瓶颈。

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中国教会与基督徒家长对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导致中国教会神学观念比较保守和封闭,教会参与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意识很少。第二,在操作上,资金不足、老师短缺,教育专业性的门槛较是真实的挑战。“教育是一个挺复杂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位家庭教育联盟出身的李老师如此说,这就需要较长的一个时间段让教育者熟悉和掌握教育规律、衡量教育效果等。

比起前两者来,本土化也很值得关注。目前中国
许多是直接使用了国外的教育体系和教材、借鉴国外经验,但如何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研发本土的教材和课程都是时下基督化教育工作者们思考最多的问题

逐渐增长的基督化教育
同时面临着一个刚性的尴尬困境,即合法性与身份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进步与需要的出现,基督化教育自然而生;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和历史原因,政府对宗教团体和信徒办学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不信任。前者是社会发展带来的自然需求,但我国现在立法体制上,主要是国家本位主义的思考,欠少社会自治的空间。这种现实造成了基督化教育的学校也处于尴尬处境。到底如何根据时代的现实,从法律的角度来解决这一困境,是亟需更多思考的话题。

相关专题:
中国基督化教育漫漫探索路

_page_break_tag_


5.
#回家特会# 回家聚会亚洲特会香港再度召开



“回家”特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渴望复兴、医治和合一的的属灵运动,它主要影响着华人和亚洲教会,特别是中国内地教会,其中一些具有灵恩色彩的教会受其教会最深。

“回家聚集”发起时非常强调三种核心价值观:集体聆听圣灵的声音;合一在于关键少数;主盼望三个重要转变分别是从教会到家庭即重视家庭、从所做到所是即重视生命、从中国到列国即让中国祝福世界。

2013年它曾于香港召开特会,并把“华人回家”扩大到了“亚洲回家”;2014年它在日本和耶路撒冷举行。2015年7月7日,为期三天的回家特会再度在香港举行,吸引了上万名中国内地的基督徒,港澳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共30多个国家近万基督徒也前来共同祷告敬拜。

本次特会的主题经文是约翰福音4:35,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注:原文作“发白”),可以收割了。

“回家”的发起人戴冕恩牧师在大会上见证上帝在亚洲的工作,宣告亚洲属灵的复兴对世界的意义:“亚洲不再一样了,因为会有一群人来到神面前,神在寻找一同和他站在破口中的人,这是为什么你们在这里,事实上,你们来到这里,你们有任务的,因为上帝需要你们。我们需要成为一个身体,在灵里面成为一个身体,基督的身体是神的智慧和谋略,是向着列国显明神的智慧的。基督的身体要兴起发光、从亚洲开始,这样的时刻到了。”

“回家”特会历年来非常重视医治和和好,尤其在做亚洲聚集时多次关注中日韩三国的和好。因为二战等许多原因,中韩等亚洲国家曾受到日本法西斯主义的荼毒,也使得这三个亚洲最重要的国家彼此间积累了很多仇恨和紧张,因此“回家”特会希望从属灵上对此进行医治和释放。2013年香港回家特会和2014年日本首次举行回家特会上,都有特别的环节是一个特别的环节是日本牧者上台为日本过去对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认罪道歉。今年也是如此,数位来自日本的“家人”上台为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等亚洲邻国造成的伤害道歉,并盼望与亚洲“家人”一同兴旺福音,传扬耶稣的圣名。

相关专题:
专题:2015亚洲回家 聚集香港

_page_break_tag_


6.
#觅非播舍&新玮姊妹# “觅非播舍之家”创办人新玮姊妹离世归天家



2015年7月16日下午2时20分,一位善良而又爱主的姊妹——王新玮姊妹在地上歇了她手中一切的工,离世归天家。她的离去让中国各地知道和熟悉她故事的人落泪。

2009年,她与丈、美国人斯蒂夫·施罗德有感于上帝的呼召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到中国创办了觅非播舍之家,主要收养来自全国各地被父母遗弃的患病儿童,例如:脑瘫、自闭症、唐氏综合症、脊膜膨出和先天性心脏病等。“觅非播舍”的名字来源于圣经中大卫时代的人物米非波设,他因为家族的悲剧成为一个瘸腿的残疾人,但却被大卫王怜爱。

觅非播舍与很多慈善机构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收养和治疗的孩子在常人眼中都没有什么“价值”。很多人愿意捐款给那些经过治疗后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有时医生看到为这些残疾弃婴花费高额的医疗费都很不理解,表示没有必要,然而在施罗德夫妇的眼中,生命最重要的并不是他能对社会做多大的贡献,而是一个人不断面对挑战并克服它们。“觅非播舍的意思,就是寻觅那些没人要的、看似没有价值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家,为他们播撒一片希望。”创办人斯蒂夫说。

多年来,觅非播舍之家在中国基督徒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座大爱铸成的丰碑,各地信徒也常常到位于河南和山东的觅非播舍家去探望,并且内心被感动和激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10月,新玮被确诊为乳腺癌。2015年3月20日,新玮又被查出乳腺癌晚期扩撒到了淋巴,医生宣布她只有6个月的时间了。虽然在地上的人生将要走到尽头,但她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不顾病躯,在北京的见证会上分享她和斯蒂夫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她患癌后所经历的上帝的恩典。现场,新玮因为身体的剧痛,不得已停下来,全场为她祷告,令人动容。

她分享说:“我对神的医治能力没有怀疑,但是我尊重他的主权。我相信无论神医治或者不医治,他的旨意都是善良、纯全和可喜悦的。....你相信有天堂吗?你相信天堂比这个世界更好吗?如果你相信这些,并且相信耶稣已经为你我预备了天家,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怕死?如果你真的相信这些,就会改变你看待问题的方法和角度。”

新玮说不少关注和关心她的弟兄姐妹听说了她患上癌症甚至将不久于人世的消息实在无法理解,有姊妹告诉她说“你这样的人都得了绝症,我不要信仰了吧。”但新玮却从这件事上看到了上帝的爱,她看到上帝藉着癌症让她更深的体会耶稣基督的苦难,也看到神在癌症中仍使用她。她的告白是“如果一切都是出于你”,她希望寻求的是上帝的旨意,而是自己的想法。

新玮姊妹说到人生走到最后她对信仰的理解:“我们信主之后,都希望自己的日子变的顺利,生意变的兴旺,身体变的健康,希望一切的事情都会变的越来越好。”但是我和斯蒂夫经历是:如果你信耶稣了,而且你愿意跟随他,你越往上走,你会离他越近。”

7月25日,“觅非播舍”之家创办人王新玮姊妹的追悼会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的“觅非播舍”之家举行,各地许多基督徒前来悼念。追悼会主办的同工分享说,“今天去觅非播舍之家参加王新玮院长的追思会感触真的好多,新玮院长的事迹真的感动了太多人。试问新玮院长和斯蒂夫夫妇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来到中国创建孤儿院,而我们这些人呢?同是神的儿女我们又做了什么?就像今天一位姊妹说的:以前我觉得我们是富足的,可是,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是贫穷的!哈利路亚!”

相关专题:
悼念“觅非播舍之家”新玮姊妹安息主怀 

_page_break_tag_

7.#宣教中国2030# “宣教中国2030”第一届动员大会香港举行



9月28日晚至10月1日,“宣教中国2030”第一届动员大会在香港乌溪沙举行
大会共有近1千名人参加,包括中国内地家庭教会约800多位教牧领袖同工,及百位港澳台和世界华人教会的领袖、世界教会的领袖们共同展望中国由一个被宣教的国家转变为宣教的国家的异象。

大会
表示,2015年是戴德创办内地会150周年,也是1955年王明道写出《我们是为了信仰》即中国家庭教会诞生60周年,因此希望在此之际提出“宣教中国2030年”的异象,即在2030年中国教会向全世界差派2万名宣教士;提到这样的目标,是因为自新教传教士马礼逊1807年入华至今200多年来,大约有2万多名宣教士来到中国,所以很希望先实现差派2万名宣教士的目标,“还清福音债”,才配得上称为“宣教中国”。

“10/40之窗”运动的推动者、宣教战略家鲍乐森博士(Luis Bush)在开幕特讲中说:“今天我们在世界宣教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是世界宣教从西方开始转移到从东方开始……之前是福音从耶路撒冷到北京,现在是福音从北京回到到耶路撒冷。今天是新的一天!”

关于宣教中国2030的主旨特点,大会总结说:在于“合一”与“普世宣教”。
大会主持人在开幕式上宣布说:“中国教会一个跨教会的、联合的、….跨文化宣教的时代开始了。”多位中国教会的讲员也提到,为了成就目标和使命,需要转型,比如在教会体系、组织管理上需更多学习美国、韩国等国际教会的经验。

与此同时,被邀请的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自身讲员美国多本属灵畅销书作家与著名讲员陈恩藩牧师(Francis Chan)、及韩国增长最快的超大型教会大地教会现任主人牧师李在勋牧师(Jaehoon Lee)不约而同
语重心长提醒说:中国教会现在经历着财富和自由的增加,但反而要更加警醒,因为人的罪性是太容易依靠自己所拥有的而非上帝,从而陷入危机;同时中国教会要保守好自己在逼迫和艰难环境中形成的宝贵的“DNA”,不要表面地学习西方教会和韩国教会所谓的管理、体系等,而忘记了圣灵、祷告、爱和宣教等更加根本的东西。

“中国教会不要重蹈西方教会、韩国教会的错误。”来自西方教会和韩国教会的领袖牧者如此殷殷劝勉。

相关专题和文章:
美国与韩国教会领袖提醒:中国教会在财富与自由增加中更要警醒 坚持自己的优秀特色
专题:“宣教中国2030”第一届动员大会香港举行

_page_break_tag_


8.#欧洲华人教会# 第二届巴黎复兴特会举行盼望合一复兴欧洲



事实上,在中国教会逐渐觉醒自发开始普世宣教的同时,身在海外的华人教会已经开始为复兴西方教会而预备和发出呼召了。

继2014年11月初
举行首届巴黎复兴特会后,2015年10月27-30日,第二届复兴欧洲特会再次于巴黎成功举办,十多个欧洲国家的华人信徒上千人参加,多位与会者表示,这是他们首次参与这类型及这样规模较大的合一聚会。

今年特会的背景是法国巴黎遭遇了恐怖袭击,欧洲在世俗化浪潮、教会衰落之后笼罩于ISIS等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阴影之下。这样的背景下,该特会
的举行又有着特别意义。与会者们共同为法国祷告虽然巴黎的百姓正在经历着创伤、艰难与不安,但盼望神的百姓要勇敢地将基督里面的真平安传给更多人。

欧洲教会的光景到底如何?欧洲的华人教会和中国教会可以为欧洲的复兴起到怎样的角色?基督时报邀请了多位欧洲华人牧者探讨这一话题。

一位比利时安城真道教会的陈牧师
谈到时下在英国、荷兰、比利时等许多欧洲国家属灵的没落,并渴望着复兴,“欧洲目前的属灵光景是一片黑暗,很可怜。而教会改变社会的唯一出路就是复兴。唯有复兴才能改变现在。”因为复兴带来兴旺和改变,许多年轻人会回转归向神,社会的治安会变得越来越好,贪污腐败现象逐渐下降,报纸上不再有暴力新闻,而且会不断出现大批人信主。他也发出呼召:“欧洲的华人教会也很孤单,需要互相的鼓励和支持。而与此同时,我们华人教会对中国教会深有期待:中国现在强大起来,有很多人到欧洲旅游,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带着宣教的意识去到欧洲,那将会带来属灵的复兴。”

也有牧者认为欧洲教会衰落只是表面现象,上帝一直在工作,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国家教会的衰落,而自由的、个体的教会处在增长之中。一位在法国留学多年,主修宗教的韦姐妹说,1000多年来的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使得基督教成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而非最初耶稣基督所传的福音
当下如果看表面的教徒人数和教区数量,欧洲基督教是在衰落但如果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欧洲基督教其实慢慢地一步一步在走向复兴。“这个‘复兴’指的是恢复到使徒时代被圣灵充满的教会,完全尊基督为元首,并且有圣灵恩膏厚厚涂抹,活在大使命中的教会。”她说出自己最终的结论,蕴含着饱满的乐观与盼望。

穆斯林为何在欧洲增长如此之快,也是欧洲华人牧者们思考的重要话题。法律宽松、欧洲发达国家移民政策的宽松,好的生育福利和穆斯林高人口出生率都是原因所在。不仅仅欧洲,穆斯林在全世界的增长也值得关注。今年4月,皮尤调查显示,伊斯兰已超过泛基督教成为增长最快的宗教,
拥有超高生育率和更多年轻人的穆斯林将在2050年和基督徒人口相当,并在2070年超过基督徒人口。这对基督教是一个必须严肃以待的警示。我们将如何应对和改变未来?

相关专题:
专题:华人牧者谈欧洲教会现状:期盼华人教会引领复兴浪潮

_page_break_tag_


9.#伯格理逝世百年# 中国教会和社会日益关注百多年前的传教士柏格理



今年,传教士柏格理逝世100周年。伯格理(Samuel Pollard,1864年—1915年),英国来华传教士,他深入中国西南苗族地区服事20多年
,曾在1905年来到当时苗族最落后的地区、位于云南昭通的石门坎建立教堂、传播福音、创立苗文、在当地开始学校教育、体育与医疗事业改变当地走婚的性风俗、酗酒抽烟说脏话等落后风气,教导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让这个本来仍旧结绳记事的蛮荒地区在短短20年里面成为一个文化高地海外天国。柏格理生前曾多次向人表示,他来中国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民族的归信”。凭着他对神的信靠,神终于满足了他这个心愿,而他也为这个民族付上了自己的生命,最近在石门坎因为救助当地患病的人死去。

在他去世后这100年里,因为中国社会发生的许多转折等原因,柏格理和石门坎的故事仿佛被人淡忘。然而,在柏格理逝世100周年之际,他和石门坎的故事重新焕发光彩。伴随着教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无论是中国
教会还是社会,都逐渐对这位百多年前传教士给予重新关注,并藉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从柏格理和石门坎身上学习今天我们借鉴的功课。

在“宣教2030”特会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前院长卢龙光教授说:“中国教会很多人提到宣教,会想起马礼逊、戴德生,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提过柏格理的宣教会议。” 马礼逊是第一位来华宣教的新教传教士,戴德生非常看重传福音对社会服务和关怀并不关注,而伯格理的服事路线和他明显不同,因此,一直来比较保守的中国教会很少关注伯格理。但在大会的开幕视频提到马礼逊、戴德生之后,也提到伯格理对中国的委身和贡献,并表示要效法这些先辈,在传福音、和社会服务上都要做出贡献。

学界和社会
非常关注伯格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意义。在2015年10月中旬于北京举行的“柏格理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提到伯格理给石门坎带来文明的故事对于时下中国农村社会转型都有极好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深圳市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的理事王瑛说虽然自己不是基督徒,但伯格理的精神让她钦佩不已,“中国现在需要具有像伯格理精神气质的人,我们需要这种感召。”该基金会的发起人、北大陈浩武教授说,“石门坎是一个信仰与文化改变社会的样本”,它不仅对于中国社会、对人类文明也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标本,昭示的是“信仰和文化如何改变社会”,而这也显示了“基督教对于时下中国社会的救赎意义”。

相关专题:
中国纪念传教士伯格理逝世百年

_page_break_tag_


10.#圣诞节# 中国教会圣诞节尝试
更多走出教会,服务和关怀社会



圣诞节,是基督教最为传统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全球各地数亿基督徒都会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中国教会的圣诞节传统也十分浓郁,也形成了最鲜明的特色,即非常重视藉圣诞节传福音。

一方面,中国教会持守较为保守的神学传统,最看重的传福音以直接拯救灵魂;一方面,中国教会面临较为限制的社会环境,
平常日子里传福音并不容易,而伴随着社会的开放,圣诞节等许多国际节日的流行也让许多国人对圣诞节很好奇,不少会主动步入教堂,因此“圣诞节”成为中国教会一年里面最佳的传福音契机,不少教会花费最多力气、精力和财力来筹备一场“圣诞布道季”。

但伴随着教会在社会中的公共存在更为明显,如何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成为不少教会探索的话题。其中,借着感恩节、圣诞节等这些基督教传统的、同时也
是国人感兴趣的节日来举办一些社会服务活动,是当下一些教会的有益尝试。今年,这种尝试尤为明显。

11月23日感恩节前,苏州恩典教会以一种无偿献血的方式来度过“感恩节”,以缓解当地一些医院“血库告急”的状况,实践“施比受有福”的信仰。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苏州当地几十位民工基督徒
也在圣诞晚会之前先赶到郊区一所养老院为老人们表演歌舞,赠送礼物,“我们希望学习如何回馈社会”,组织这次活动的丁牧师如此说。

12月20日圣诞节前,徐州市血液中心联合基督教道恩教会、磐石教会组织了自愿无偿献血活动,两个教会共有80多位弟兄姐妹专门从周围的市县区赶来参加,现场气氛也感染了周围的市民。道恩教会主任牧师方晓军说,我们教会实践的社会关怀首先就需要从这些力所能及、但对社会来说又是亟需的事宜做起。
徐州市血液中心也对这样的活动给予赞扬。

温州阳岙教会在圣诞晚会上邀请数十位环卫工人做特别嘉宾。他们被邀请上台,并向他们致敬,感谢他们为城市的整洁做出的默默无闻的服务,主持人还采访了他们邀请他们分享内心的艰难和感受;教牧同工为环卫工人送上圣诞礼物:一床暖暖的蚕丝被。环卫工人被人们赞誉为“城市黄玫瑰”、“马路天使”和“城市美容师”,事实上他们所负责的街道卫生保洁工作十分辛苦,他们不仅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每日平均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节假日很难休息,而且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低,常常遭人歧视,被辱骂,工作环境恶劣,时有酿成惨剧的新闻爆出。而其工资仅仅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他们是一群辛苦服务了城市,但却未得到匹配的尊敬和重视的一群人。

有趣的是,不仅仅阳岙教会看到环卫工人的重要性,福建省莆田市基督教埭头牧区、埭也请来四十位环卫人员,赠送羽绒服一件,以此传递神的爱、表达对环卫人员的敬意、呼吁大家参与环保,注重环境卫生。他们还为留守老人举行圣诞义诊,为40名65岁以上老人做体检。该教会的同工以“圣诞社会关怀”进行了概括。

耶稣事工生涯中非常看重关怀底层群体,初期教会也一直延续耶稣这样的精神而行。时下,中国教会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关怀底层群体。今年,中国教会“圣诞社会关怀”的尝试也赋予基督教传统节日一种新的色彩。

相关专题:
中国基督徒喜迎2015圣诞节



 (全文完。基本平台独家稿件。欢迎个人平台分享,其他媒体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