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柴静自费百万拍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 体现强烈社会责任感

作者: 楚恒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2月28日 18:45 |
播放

2015年2月28日,前央视记者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演讲视频发布。谈及调查原因,柴静坦言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

2013年初柴静怀孕,但她未出生的孩子却被检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因此她辞职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在照顾孩子期间,生活在北京多年的柴静对雾霾的感受从过去的浑然不觉迅速转变为越来越强烈。

“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由此,这位前央视记者开始了雾霾调查,并用此前出书的稿费投资拍摄了这部纪录片。

该片长达100多分钟,普及科普一样地告诉了公众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一经发布就被多家门户网站放到了头条,随之而来的是广泛的关注和评论。

东北网评论,“从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到柴静的雾霾调查,尽管内容有所不同,但却都体现了媒体人的敏锐目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柴静等社会公知无疑代表了一种更加务实的行事风格,那就是靠事实说话,靠证据说话。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喧嚣的网络时代最应该提倡和鼓励的品质。”

就该纪录片接受人民网的采访中,柴静说到,“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女儿)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目前中国的雾霾已经并在正在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中国因为空气污染每年导致50万人早死。不过,柴静觉得大气污染治理是有希望的,她认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而且认识的深度决定解决问题的速度。

“中国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件事改善,在为此努力。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什么是社会共识?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这是我的信心。”

对于普通人能够在防霾治霾应该做什么,柴静表示,“我自己曾经对雾霾无知无觉,现在我对空气有我的爱惜,所以我去找适合我的方式,比如尽量不开车,比如参与公众参与立法研讨会,与扬尘的工地交涉,打环保举报电话12369,要求餐馆安装上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要求加油站维修油气回收装置。”

今天,柴静把雾霾的现况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她视为只是自己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她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