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特稿】回家之后:对“回家”特会现象的解读与思考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08月15日 17:09 |
播放

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有句回响数十年的名言:“娜拉出走了,但出走之后怎么办?”

《娜拉出走》当然和7月初在香港举行的亚洲“回家”特会没有丁点关系,但类似的句式其实也可以用在“回家”特会上。

——“今年的‘回家特会’已经结束了,近万人的参加者也早已经都陆续回到自己的家中,但‘回家’和回家之后怎么办?”

相关新闻事件回顾

7月3日下午至7月6日晚,2013年亚洲回家特会(Homecoming)在香港的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全球33个国家的近2万名基督徒参与,其中中国内地的基督徒超过1万人。

去年特会名为“华人回家”,聚焦于全球华人,本届大会名称扩大为“亚洲回家”,希望更多关注整个亚洲的福音和教会。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圣洁行伍”,取自圣经旧约《约珥书》2:7-8,“他们如勇士奔跑,像战士爬城;各都步行,不乱队伍彼此并不拥挤,向前各行其路,直闯兵器,不偏左右。”

在大会正式开始之前,主办方专门安排一个环节:给首次参加的人分享“回家”核心价值观:1.集体聆听圣灵的声音2.合一在于关键少数3.主盼望的三个转变——从教会到家庭、从所做到所是、从中国到列国。

大会表示,大会最大的特点就是:敬拜如同一人。三天半的时间里面超过80%都是近2万人一同敬拜,如此众多参与者一同敬拜的确不易。大会的核心理念:透过敬拜、祷告与集体聆听的方式使众人如同一人,完全顺服元首基督,使父神的心欢喜。

大会第二个特点是强调和顺服圣灵的带领。大会没有特定讲员,除一些核心安排之外不做具体的行程安排,到每个环节都会看圣灵的带领,包括讲员和所有参加者并不知道之后的三天聚会具体发生什么。敬拜团在每次带敬拜前也不知道具体主题,开始前5分钟才由领袖告知主题比如“圣洁”等,然后才穿上相应主题的赞美服装。

大会第三个特点是:引导和好与合一。这次专门安排了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的教会牧师向中国教会道歉、并做忏悔的祷告;中国教会接受道歉之后也对曾经杀害外国传教士的罪道歉;大会还安排了日裔美籍牧师向中国教会道歉。

整场大会邀请了多位华人牧者作为嘉宾分享,包括寇绍恩牧师、江秀琴牧师、周神助牧师等。同时大会非常重视内地的家庭教会信徒,邀请了内地家庭教会五个大团队的领袖作为中国教会的“父老”出席。

大会从筹办之日到最后举办,都吸引了许多基督徒特别是内地信徒的关注。在大会举行前因为报名人数众多,官方网站报名网页一度瘫痪。寇绍恩在参加完“回家”之后分享说:“回家真是一个特别的聚会。四年来,第一年,五千人参加,第二年,近万人参加,第三年一万五,今年两万多人,从世界各地聚集而来,没有海报,没有宣传,只有一个网站,想参加的自己上网报名,没有知名的讲员名单,没有精彩的内容规划,欲要自信负担昂贵的旅行费用,住宿费,饮食自理,到底是什么吸引这么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入?”

特会之后的两方回馈:

特会只有短短3天多,但之后的影响却一直到现在。一方面,有多位参加的内地牧者和传道人感恩这次在特会上享受了非常棒的敬拜赞美。一位上海牧者透过博客分享说,“回家”是多达两万会众享受可谓是“热度破表”的敬拜,现场气氛仿佛沸腾一般。

同时,香港、台湾、内地等许多华人基督教媒体也对特会十分关注。而且比起1万多现场参与的内地基督徒来说,许多没有去成的数以千计的内地基督徒更关注“回家”的信息、敬拜和现场的照片、视频等有关内容。

但同时,也有参加特会的内地传道人提出反思与质疑。其中一位名叫陈维儒的南京牧者写出近1万9千字的文章《赴香港参加“回家”特会印象》投稿到内地一些基督教网络论坛。虽然有接受其投稿的基督教论坛也表示:“至于本文中,全盘否定《回家》特会,不为本站所认可。但本文所论及的存疑,表达了一位仆人的责任感。”的确,不仅仅只是因为这位陈姓的传道人透过1万9千字所表达出的思考的真诚性与严肃性,其文中所提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确实是值得反思和探讨的。

他首先提到“回家”特会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赴会与接待的弟兄姐妹的爱心和渴慕,这是美好的见证。但说到聚会本身,他以“颇为可疑”四个字作为标题,认为即使结束完回到家很久、思考很久,依然让他有许多疑问:
疑问一:此次聚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认为聚会的目的并不明确,传讲的信息也不清晰,只是有“圣洁行伍”等比较模糊的主题和过多的敬拜。
疑问二:聚会没有事先安排或预定的讲员及教导是否就表明一定是圣灵在引导?
疑问三:几个弟兄姊妹之间彼此的认罪是否就能带来国家之间的和好?
疑问四:中国教会有孤儿的灵吗? 有人说,中国教会有孤儿的灵,需要找一些人来成为中国教会的父老,陈弟兄认为这个建议有些奇怪,我们不是已经有了天父吗?

同时,他还认为现场戴冕恩牧师对于十个童女的解经有问题,以及现场少数弟兄姐妹在敬拜中一些被说是圣灵充满的极端表现,以及具体收奉献的方式等存有疑问。

由此引出他的几点思考:

一、中国教会真的可以领导世界教会吗?“回家”特会认为,中国教会开始领导世界教会了。陈弟兄表示,的确我们都渴望中国富强中国教会复兴,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谨慎,中国教会的情况远没有我们想象的乐观,而且西方教会现在虽然衰落其根基仍旧比我们深厚,他还特别指出:“中国教会与各国外教会是弟兄姊妹的关系,不是谁领导谁的关系,是彼此相爱的关系。要知道,在基督里,为首的要做众人的仆人(太20:27)。

二、恩膏和属灵地图的密码就可以带来属灵复兴吗? “中国的教会必要复兴,必要壮大。但不只是一两场聚会的火热,不只是敬拜中的誓言,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教会做起,把肉体以及肉体的邪情私欲钉在十字架上,活出神的话语来,花更多的时间祷告,除此之外,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三、离开了十字架还会有真正的福音吗?“保罗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要传钉十字架的基督(林前1:22-23)。而就是到如今,保罗的警告依然有效,我们的教会中依然有求神迹的犹太人和求智慧的希腊人。有些人希望在教会里看到神迹奇事,而另外一些人则希望在教会里宣讲神学理论。”陈弟兄说,我们不可陷入到只是强调神学思想框架,或者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开始转向灵恩寻求外面的热闹。

最后,这位陈弟兄特别提到一点,他指出此次聚会的主题经文是约珥书2:7-8“它们如勇士奔跑,像战士爬城。各都步行,不乱队伍。彼此并不拥挤,向前各行其路,直闯兵器,不偏左右。”意思是要我们要成为这样的圣洁行伍。但“你再结合上下文仔细看看,这描写的是谁!描写的是来攻击耶和华子民的蝗虫!是恶者的队伍!不是什么圣洁行伍!”

在文章最后,陈弟兄也坦诚,他想到会有许多在聚会中,单纯的、火热的、爱主的、有许多感动的弟兄姊妹,看到这篇文章会受到一些伤害,但他坚持我们要回到圣经里面来反思我们的信仰。

“回家”特会上嘉宾的一些困惑和担忧

这篇南京的陈姓传道人写的文章在刊登之后,有人认为值得反思,但同时也有人认为较为片面和激进。

不过,无论是出席聚会的一些教会领袖,还是被邀请来的分享嘉宾等在特会期间就在台上、在2万人面前都坦率的谈到过他们的一些困惑和担忧。

最为突出的是这次担任主持的马健明牧师。他不止一次在台上说到,他虽然被邀请来主持,但仍旧不清楚到底“回家”具体是要做什么。第二个坦率说出担忧的是寇绍恩牧师,他也表示自己也不太清楚“回家”到底是什么,他还在和马建明牧师在一个半小时的对话环节上对着两万人坦然的道出自己对“回家“的领受、不解和困惑。

两人对话中,马建明牧师分享自己是从很传统的神学院里面出来的,聆听圣灵的声音对他很陌生,他开始很难理解戴冕恩牧师,也用了很长时间才慢慢习惯“回家”特会,尤其是他用了很长时间才习惯上台去跳舞,他也开始对圣灵慢慢有感觉,但他表示之后在与“家人”同行的路上仍旧要“一同查验”,他认为的确只有神学没有圣灵是不行的,但最好的应该是神学加上圣灵,他提醒说:“如果只有圣灵,而不懂得神学,那么你表达出来便会很奇怪,因为没有真理的根基。这个世界有很多奇怪的基督徒,我希望我们不要都是很奇怪的人。”

不仅仅主持人和分享信息的嘉宾,也有被邀请来的代表中国教会的教会牧者和领袖说到这个问题。在一个环节中,一位家庭教会主要团队的领袖,被主办方称呼是中国教会的“父老”,也在台上提出同样的问题,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聚集。

在表达困惑的同时,寇绍恩牧师分享说,他也在接触“回家”中慢慢学会享受“回家”。他说,他从这次参加的经历中学到的一个功课就是“不要批判”。“我前面很长的时间里,每次参加这样的聚会我心里都有一个本子,一点点记录:那个人哭成这样,一定是伤痕累累,他需要医治释放;那个人跳得那么夸张,显然是精神有一点状况……我里面充满批判,所有跟我过去经验不一样的,都是错的,我心里的本子每次都会增加一点。但我发现,当我继续这样的态度参加类似聚会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得着。一次聚会结束后,我急着找别人讲,我在聚会中发现18个缺点。但是别人告诉我,他在这个聚会中有26个领受。我一个都没有,因为我在忙着挑毛病。而所谓的毛病,常常是跟我过去的经验不一样…我发现我态度错了,我开始做一个决定,我对主说:有一些情况真的跟我过去的情况不一样,跟我所了解的不一样,但是我不批评。”

不过,寇绍恩牧师面对2万人也做出善意的提醒。一位现场参加聚会的内地年轻基督徒姊妹说,寇牧师在会上做了不少分享,但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寇牧师以以略带风趣的口气委婉了劝诫了在场的弟兄姐妹,大意就是“你们来不是来跟从戴冕恩或者哪个人,跟从一个人的话会走错,当然你们跟从我寇绍恩的话更会错的离谱,但最根本是要跟从主耶稣基督。”

看来,还没有等“外人”说什么,参与的这些嘉宾和牧者已经有自省、思考与提醒,无论如此,这都是一件幸事。因为即或真的是有偏离之处,有这些懂得自省反思、寻求上帝的牧者和领袖,上帝也会亲自看顾并带领回归到真理之中。

分析一:折射和暴露了这个时代中国教会与信徒的几大需求

不厌其烦得用了3千多字回顾了“回家”特会的概况、评价与争议,及主办方邀请来的嘉宾和牧者自身的困惑,只是希望首先给大家客观的展现“回家”特会现象的多重侧面。

一个类似这样规模和性质的特会的确不容易评价,过度高举与全盘否定都不是中正和客观的态度。如果切实有南京的陈姓传道人所担心的那些问题,违背真理和福音,甚至有被撒旦利用的地方,圣经说,“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上帝总会将其败坏。如果的确是怀着虔诚的心做上帝感动和呼召的事情,服事难免有不完全之处,那么上帝会继续带领并且归正。

笔者认为,比起辩论特会的好与坏、对和错,更加亟需关注的是“回家”特会成为一种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之下中国教会与信徒的几种需求。换句话说,“回家”特会成为一种现象,其实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以及中国教会目前自身的特点造成的。

寇绍恩牧师的话间接说明了这几年“回家”特会的风靡现象:“四年来,第一年,五千人参加,第二年,近万人参加,第三年一万五,今年两万多人,从世界各地聚集而来,没有海报,没有宣传,只有一个网站,想参加的自己上网报名,没有知名的讲员名单,没有精彩的内容规划,欲要自信负担昂贵的旅行费用,住宿费,饮食自理,到底是什么吸引这么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入?”

这确实不容易一下子理解。但如果放入到当前社会时代背景与中国教会背景就能更好的理解。我们只是拣几个“回家”特会比较强调的价值观具体看一下。

首先,目前中国处于急剧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传统家庭结构模式解体。英国早在工业革命时代就曾经历过,美国则在上个时代的60年代经历过,当时这两个国家都因为这个问题造成很多社会影响。中国目前也在经历这个阵痛:社会数千年来的儒家文化根基非常强调“家庭”,但在急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之下,传统的大家庭观不在,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离婚、父不慈子不孝等各种现象。稍微上了些年纪的,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大多都非常怀念传统的家庭结构:父父子子,父慈子孝….

“回家”特会就非常强调“家庭观”,当然圣经本身就很强调家庭观,基督教所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个很大益处就是可帮助家庭的健康和稳定。但另一方面,的确要看到参加“回家”特会的内地基督徒至少80%之上都是传统家庭教会的背景,他们比起新兴城市教会来说价值观更为保守和老派。在社会家庭价值观急剧动荡之下,他们需要寻找到对传统家庭价值观更多肯定与认可。

具体到中国教会本身,特别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传统家庭教会由于逼迫的原因,许多教会领袖包括上个世纪知名的中国教会属灵伟人王明道等大多因为为主坐监没有和儿女有很好的关系,儿女大多不信主,可以说,很大一个比例的传统家庭教会的牧者同工的家庭关系都不是十分融洽,近年来越来越多牧者看到要非常重视家庭和亲子。而“回家”特会满足了呼唤家庭回归的这一诉求。

再加上传统家庭教会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家长制和权威主义,如此发展下来,很多教会的牧者领袖和自己所带领的人,以及和新一代的牧者同工信徒之间有裂痕和张力。如何弥补?“回家”特会所提出的领袖像父老一样、父母一样,跟从的人像子女一样,透过这种教会里面的“属灵家庭观”也是对这种问题的一种回应。

“回家”特会上也提到,在教会里面领袖、长辈等要像父母一样爱和牧养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的同工和信徒也自然去像孩子一样去尊重和回应领袖和长辈。的确,“孤儿的灵”等类似的教导到底是否合乎圣经有待商榷,但这种以“家庭关系”的方式确实可以调和现在中国教会两代领袖之间的张力,为现在中国教会领袖脱离权威主义、并改变有意无意打压年轻领袖的情况提供观念转变的一个支撑点,促进教会两代领袖相交接的平稳过渡。

第二,中国教会近30年来迅速增长,其人数全球瞩目,同时中国经济也是几十年来保持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如今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此也带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加,国民自身也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大的角色,大国崛起已经成为不少中国国民的诉求。

这也影响到中国基督徒的心理:希望在世界基督教中扮演更大角色,特别是在世界宣教上发挥更多领袖的作用。寇绍恩此次“回家”特会上分享信息时提到:“中国要成为一个荣耀的大国,不只是财富、科技、经济的大国,神要建造中国成为属灵的大国。”另外,向中东宣教、把福音传回耶路撒冷、引领普世宣教….这些都让人看到大国崛起的事实在教会中的影响。

“回家”特会强调中国教会的重要性、中国的重要性,去年最重要的仪式就是代表西方教会的一位牧者把一把代表属灵权柄的钥匙交给中国教会,说中国教会要领导世界教会了。今年八国联军属灵代表、以及日本牧者对中国教会的道歉、祝福等,以及强调“从中国到列国”的转变等都契合了中国国民大国崛起的诉求。

第三,中国社会时下十分功利,金钱主义、现实主义横行,社会追求的是表面的成功名利等,人们迷失找不到自身价值所在。中国教会前十年也是更多强调的是为主做工,较为忽视个人与耶稣的关系、个人的生命;同时基督信仰会越来越让人更多的找回自身价值、激发良性的个人主义,“回家”所提到的“从所做到所是”其实是这些综合起来激发的一种回应。

第四,近年来中国教会一个很大的现象就是山头主义盛行,无论是在传统的家庭教会里面还是新兴的城市教会之中,教会不同宗派和派别间成见不少、教会与教会之间也有许多的不信任与裂痕,而这也更激发中国教会对于“合一”的渴望和期待。圣经非常强调教会的合一,而对处于很多分裂与断痕之中的教会来说,其渴望就更为热忱。

说到合一,这条路到底怎么走,现在中国教会牧者普遍看到首先需要强调一同的敬拜和祷告。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中国教会还不足够的成熟能够彼此尊重的探讨圣经真理,往往探讨完之后有更大的裂痕,教会内部有句话说:“合一的话,只能一起敬拜和祷告,因为一谈就会有争论,只有说敬拜和祷告,大家都没有什么争论”。“回家”特会也是,一方面强调合一来呼应这样的需求,一方面,又强调敬拜,大会敬拜的时间就占到了80%,而主题信息宣讲的环节很少,这种安排也有意无意的回避了许多辩论和矛盾。

另外,也是很实际的一点:现在在内地因为环境等各方面原因,还很难举办如此大规模的一同敬拜的特会,内地基督徒非常渴望有可以自由赞美敬拜的聚会,在“回家”特会开始主持人也说到:“在这里你们可以自由的敬拜、唱歌跳舞、多么大声都不怕”,在香港有这样的空间举行上万人共同敬拜的特会,的确也是吸引内地基督徒的关键点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回家”特会现象的产生是不能脱离中国当下时代背景和教会现状来看的。通俗来说的话,就是“回家”特会及其所宣扬的核心观恰恰“迎合”了当前时代下中国教会和信徒的需求,所以拥有了广泛的“市场”。这里的“迎合”并非贬义词,它其实就是一种这样需求土壤背景下诞生出来的一种“回应”。一句话:有“需求”必会伴随“供应”出现,市场经济的供求原则在这方面其实也是共通的。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苛责和微观判断其对还是错,而是需要看到更为本质的需求层次。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说有的青少年去听不好的流行音乐、甚至去吸毒等寻找各种刺激,心里觉得很酷,可以肯定他们做的是错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暴露的是教会没有可以供应他们、满足他们需要的产品:或者是流行风格的基督教音乐、数码、影视、休闲产品。我们不能只是责骂青少年的堕落,反而要悔改因教会自身的不作为加速了这些青少年奔向堕落文化的脚步。

除了四个主要的价值观之外,可以分析的方面还有很多。拿出这四点进行分析,希望发挥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从具体一对一的评判和对峙中超脱出来,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新的视角去看到一个更为宏观的画面。

笔者认为,比起辩论“回家”特会这个具体的事件,有负担的牧者和领袖更加需要关注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时下中国教会和信徒的需求,这其实是他们的一种“渴求”,甚至可以说是时代背景下造就的这个时代的中国教会和信徒的“干渴”。

我们需要看到这个并客观承认,“堵不如疏”,不能让这些成为盲点地带,反而要积极的要思考和联合如何根据圣经和教会发展来更好回应这样的“干渴”,给出“生命的活水”。

分析二:中国教会自身需要起来做有实质性的特会

回应时下中国教会和信徒需求的方式有很多,我们不一一细想和讨论。但其中一个,笔者认为有必要拿出来作为焦点进行关注。这就是中国教会需有更多自主意识,自身兴起去筹办一些具有实质意义的聚会,研讨会、论坛等各类会议不一而足。

我们欣赏并感谢海外华人教会和世界教会各种建造中国教会的特会。中国教会在发展之中,国外教会有很多成熟经验和模式,对中国教会和信徒帮助很大。而且,笔者相信,普世教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主耶稣心中也是极美的事情,这是基督肢体之间的彼此建造、互相劝慰。

但与此同时,中国教会整体也需要像一个“个体”一样的站起来,更具主动性、自主性的去做一些实质性工作,特别是在关乎中国教会整体性的大话题上,如合一、现状、未来发展等。在这方面,中国教会不能总是扮演一个被动者的角色。

可以说,现在这样的会议几乎是个空白地带。大多是海外教会或牧者牵头、发起做起来一些论坛、特会等,比如“回家”特会虽然最为看重中国教会,但发起人和主办方都是海外教会和牧者。无论是“回家”还是其他形式的由海外教会发起的论坛或特会,虽然发起人或主办方深爱中国教会,但毕竟不是扎根于中国,了解中国教会有限,不能完全体会和填补中国教会的需求,也不能如切肤之痛得透彻了解中国教会的问题所在,所以给出的解决方案有时是一种“隔靴搔痒”的状态。

中国教会需要有更多自主意识,这就好像青少年当长大成人时需要更有独立的人格一般。一位服事中国教会30多年的家庭教会领袖曾告诉笔者这样一番话:他越参加海外教会发起的一些培训或特会等各种活动越多,越发现海外教会不了解中国教会,不少都只是媒体上阅读的或者想象的中国教会,他认为更有本质意义的是中国教会自身可以举办类似的研讨会,告诉世界中国教会是什么样的。

而且,中国教会现在处于很大、很关键的转型期,问题很多、挑战严峻,比如教会分裂、山头主义、金钱腐败、权力角逐….这些问题的解决责任方不在于海外教会,而且他们也不能真正解决,唯有中国教会领袖和牧者自身兴起、 痛下心志携手度过,才能迎向美好未来,这些都在呼唤着很多实质性聚会的出现。

笔者认为,比起敬拜性的、培灵性的、热潮性的特会,中国教会更需要实质性的聚会。看西方教会近100年的发展,无论是1910年历史上首次全球规模的宣教大会爱丁堡会议,还是2010年的南非洛桑大会,都就宣教或者教会发展做出实质性探讨,并透过许多共识或宣言确定下来,这些共识和宣言成为促进基督教会发展的基石性标志,拥有深远作用。

当然要走到这一步,还需要时间让中国教会成熟。但中国教会也需要胆识,需要切实效法历史上这些伟大的会议。如果有这样的看见并践行的话,这将会对中国教会未来产生深远性的战略作用。

我们期待中国教会的领袖摸到上帝的心意,看到时代的需要,勇敢前行,结出美好果实。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