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父亲节:看NBA球星林书豪父亲的教育秘诀

作者: 施迦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06月17日 01:09 |
播放

华裔小子林书豪从哈佛大学高材生到打进NBA,再从板凳球员到炙手可热的NBA球星,豪小子缔造的“平民英雄”神话就像一部励志大戏,激励了无数人。同时,人们也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个传奇?父亲节来临,让我们一起来盘点“林氏教育”的“高明”之处。

中国家长喜欢一贯要求孩子做这做那,但自己却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因此对孩子只能是指手画脚,让孩子在家长的威严喝令下成长。

而林书豪的父亲林杰明从小尊重儿子的兴趣爱好,并且陪伴他一起学习成长。

关于兴趣:“陪伴式”教育风雨无阻

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较普遍地愿意花钱教孩子学钢琴,但是很少听见有人愿意花钱给孩子请篮球教练。而林爸爸却大方地说,“我们就花钱请了篮球教练,所以他的基本动作一直很好。”

据体坛报道,林杰明除了请专门教练,还用各种方法培养孩子们对篮球的兴趣,并制定了严格的家庭训练制度:每周训练3次,每次90分钟,风雨无阻。一家人因为这个制度而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每天一放学,孩子们会迅速完成家庭作业,然后从晚上8点半开始与父亲一起训练,项目包括基础技术训练以及2对2的对抗赛。

林杰明确信:成功来自于扎实的基础,从这个年纪开始苦练,这些技术将在他们的肌肉之中根深蒂固。

教育启示:林爸爸“陪伴式”教育让人感动。他不只做到了尊重孩子的选择,在培养起孩子的兴趣后,林爸爸用风雨无阻的坚持诠释了持之以恒、为目标不懈奋斗的精神,身教永远重于说教。

关于成长:教会“小不点儿”以善胜恶

林书豪从小个子不高,上高一时,身高只有1.60米,在一群身材高大的美国学生中就像个“小不点儿”,因此歧视和嘲讽一直在学校里伴随着他。每当他走进篮球场的时候,就会有人不屑地说:“快回去吧,中国人,这里是篮球场,没你的事!”还有人说:“看他那细长的亚洲人眼睛,能看得见篮板吗?”更有人骂他是“中国佬”。

面对受委屈的儿子,基督徒父亲林杰明告诉他:“即便有些人对你品头论足,你也必须保持冷静,绝对不能因此动怒。只要你赢下比赛,人们自然会尊重你。”林书豪果然做到了。

《圣经》告诉我们不要以牙还牙,不要以恶报恶,林爸爸从小就教育书豪懂得宽恕人。

高中最后一个赛季,林书豪交出了场均15分7助攻6篮板5抢断的华丽数据,率队取得32胜1负的惊人战绩,并最终在加州二级联赛成功夺冠。这时候,林书豪的身高也蹿到了1.88米,甚至超过了那些曾经取笑他的学生。

教育启示: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段时间被自卑感深深困扰,面对并战胜挫败感,将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和个性。让孩子保持冷静,肯定孩子的长处,并鼓励孩子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出色表现去证明自己、赢得尊重。

多鼓励孩子,这一点,值得中国家长学习,很多家长喜欢吵骂孩子,还总是把孩子跟其他同龄人比较,骂孩子没出息,这让孩子从小得不到肯定,越容易陷入自卑中。

关于挫折:教会孩子享受过程比结果重要

中国家长大多数是强调孩子考出好成绩,交出满意的分数,其他一概不在乎。但林爸爸教会孩子享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进入纽约尼克斯队之前,林书豪曾被所有的NBA球队拒绝签约,连做“板凳球员”都在去年连续被两支球队踢走,更别提当初因为没有一个NCAA的学校愿意提供奖学金就读,以至于林书豪不得不选择进入并非以运动著名的常青藤名校,哈佛大学。

林书豪成名后,也有很多人问林妈妈怎样培养出一个NBA球员。林妈妈说,“我觉得我们不是要看到结果,我们重视的是这个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跟孩子其实是很开心的,也可以和他们一起经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能得到如今的荣誉,林书豪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和挫折,他在刚结束不久的“答谢粉丝周”过程中,回答粉丝,自己是靠着祷告跨越人生的低谷。这也是跟他从小生活在基督徒家庭有关,父母常常教导他要将上帝摆在生命的第一位。

教育启示:不唯结果论,教会孩子过程更重要。林书豪父母明智地注重孩子的品格培养而非最后结果,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从与孩子共同成长中找到快乐。这对很多因为教育而搞得“硝烟四起”的家庭来说有很好的借鉴。

其实,不难从“林氏教育”的方法中看到信仰的智慧,《圣经》里教导我们如何做好父母,不要惹孩子的怒气,要用神的法则教育孩子,因为孩子是神所赐的产业,父母是代替天父管理好这份产业。

当明白这一点后,父母就不会按照己意来管教孩子,不会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会尊重孩子,因为知道自己只是管家,孩子的真正主人是上帝。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