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TED公开课再现葛培理早年演讲:科技无法解决罪恶、苦难与死亡(视频)

作者: 施迦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05月15日 01:05 |
播放

近日,网上出现美国当代著名基督教福音派布道家,葛培理牧师在1998年的TED演讲视频。他主要解读了科技进步给人们的生活、信仰以及整个世界所带来的改变。让人们正确认识了科学与信仰的联系。

在演讲中,葛培理牧师提到了以色列国家的大卫王,他是非常伟大的领袖,带领自己的国家经历了一次次的技术革新,让以色列彻底改变,领导了他的那个世代,因为有上帝的恩惠与他同在。

但同时大卫王也意识到,许多问题无法靠科技解决,他提出了至今仍然存在的三大问题。

第一、人性本恶的问题。

葛培理牧师提问说,这种邪恶来自哪里呢?我们怎么解决?一遍又一遍出现在《圣经》诗篇里,格莱斯顿(英国政治家)称之为世界最伟大的著作,大卫王多次描述人类的邪恶,然而他写道,“上帝挽救了我的灵魂。”你是否思考过人类有多么的自相矛盾?

一方面,人类有能力探索宇宙深处的秘密,有能力让技术不断革新。人类能探索到海面下,深达三英里的海底世界,甚至数千亿光年外的其他宇宙星系将来也能探索。

而另一面,有些事情很不对劲,为什么每个时代都有战争?为什么每个地方都发生过战争?发生过武装革命,为什么人不能和平共处?甚至在自己家里也做不到。

这位福音派布道家说,我们发现自己被管束,陷入自我毁灭的惯性。种族主义、不公义、暴力无处不在,其结果导致痛苦和死亡。我希望能有像甲骨文,能够承担起这个责任,来想办法打破这个循环。也希望其他一些科技天才能够做到,我们怎样才能改变人类?使他们不撒谎、欺骗,不再报上看到那么多欺诈或者运动员造假的报导?

《圣经》上说,问题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在我们内心和灵魂里面。

葛培理牧师强调,我们的问题在于与造物主分离,所以我们的灵魂需要复苏,只有上帝能帮助我们。耶稣说,因为从人心里,发出恶念、凶杀、奸淫、偷盗、诽谤。

英国哲学家罗素,没有宗教信仰,但他说:“邪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所以要从我们的内心将恶念拔除。”

现在很多人利用先进技术,例如互联网去做些道德沦丧的事情,有些智商高的人设计出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能让计算机系统全部瘫痪。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不是技术,而是使用技术的那些人。

大卫王说过,他知道自己灵魂深处藏着些什么,他无法摆脱自己的问题和他个人的恶行,包括凶杀和奸淫,因此他祈求上帝的饶恕,拯救他的灵魂。

葛培理牧师告诉大家,我们不只有身体和心智,还有灵魂,在我们里面有些东西我们无法理解,比如寻求上帝的渴望,就是科技无法提供的力量。人的灵魂是人的一部分,我们用灵魂寻求人生的意义,并寻求着某种超越今生的力量,这正是对上帝的渴求,我发现全世界年轻人都在寻找,但他们不知道在寻找什么。包括很多世界名牌大学的学生,都会问差不多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来会去哪里?生命意义是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

即使你没有宗教信仰,你有时也会猜测这世上是否有其他力量,爱迪生也说过,“当你明白了科学世界里的所有现象,明白了宇宙的运行,你就不能否认有位舰长在主导一切。”

第二、苦难的问题。

约伯——最古老书卷的作者曾说过,“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当然,科学技术已经减少了人类遭受的痛苦。但是即使在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仍然有穷人、破碎家庭,以及让人无法承受的各样压力和重担。葛培理牧师说自己从没有遇到一个人是完全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和忧虑,为什么会有苦难,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然而大卫王一再说,他要向上帝求助,他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第三、死亡的问题。

许多评论家指出“死亡”在我们这个世代成了禁忌的话题,很多人活得好像永远不会死,科技让我们变得能控制死亡。许多人可以通过技术让自己永远那么美,那些已故的明星还活在屏幕上,而且他们在屏幕上和本人看起来一样光鲜。但死亡是不可避免。

每个人都有一死,对于年轻人无法理解,他们很难理解自己有一天会死亡。在古老的《传道书》中,作者写道,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很多人在死亡那一刻非常惧怕死亡的到来,然而,就在死亡到来的几年之前,他们却根本没有想过死亡这件事。

沃纳冯布劳恩(德裔美籍火箭科学家)在总结二次大战的后果时曾说:“科学和宗教不是对立的,相反,二者是互相依靠,像姐妹一样。”

很多人的宗教体验,超越了科学的范畴,人心的奥秘,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

葛培理牧师最后劝勉大家,解决人类的邪恶、苦难及死亡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去寻求永生神上帝,让上帝充满你的生命,并给你对未来的盼望。

观看视频点此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