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基督徒当以个体方式来展现信仰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7月02日 09:37 |

耶稣在福音书里说:“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这句话被作为对教会本质的经典论述。但是,耶稣在这里不是宣布一种教会的成立,而是宣布一种新的时代来临。

在犹太人的社会认同中,是以圣殿为中心的,后来由于大流散,而远离圣殿,因此为了民族认同,才产生了堂会制。堂会制依然是圣殿中心主义的延续。圣殿为中心造成了犹太人狭隘的民族主义,认为上帝拣选了自己,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而耶稣的到来就是打破这种圣殿中心论。因此,他宣称用心灵和诚实敬拜,来打破那种敬拜上帝的山头主义。

而基督教传统教会,其敬拜模式和群体认同,同样延续了圣殿中心主义,只不过把圣殿替换成了教会。因此传统基督教是教会中心主义。而教会最终必然落实到某一个建筑。因为教会是以聚会为中心,一旦没有聚会,教会也就散了大半。聚会是需要实体空间,因此教会为中心的认同模式,必然是以某一建筑物为中心和载体。

以实体聚会为中心,意味着基督教必然以公共的方式来参与社会表达。特别是教会集体主义盛行,压制了个体信徒的自我表达之后,这种以集体的方式表达自我的形式就成为基督教存在的主要方式。

然而,一旦社会空间被挤压,那么这种以建筑物为中心的圣殿认同,就会遇到挑战。当信徒习惯了用教会集体来定义自我信仰和身份的时候,社会空间的压缩也就意味着基督教无法自我展现,存在空间被挤压。

正是在圣殿主义之下,基督教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建立在国度之间的对抗上。以圣殿为中心的结果,必然是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实体空间的存在和扩张。把教会和自我群体的认同以国度的方式,必然会与现实世俗国度产生冲突。

国度的对抗模式,是犹太人用来反抗罗马殖民者的观念使然,然而如果把这一模式,用作教会与社会互动的常态模式,这显然并不符合耶稣教导。

实际上今天传统教会的很多观念,不是来自耶稣,而是来自耶稣所反对的、甚至早已经被犹太人放弃的传统。这是造成今天基督教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今天的基督教传统教会,依然如同当年跟随耶稣的门徒一样,与耶稣的教导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和落差,这一落差和错位也许是出于故意,也许出于错误认知,总之,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然而回到耶稣的教导,耶稣并没有限定基督徒的连接方式必须是教会。教会的方式,只是在特定时期,所采取的有着浓厚犹太色彩的生存方式,历史时空转换,是思考耶稣教导的时候了。

一个基督徒的标记,在耶稣眼里,既不是割礼的民族标记,也不是地理空间的地区标记,而是“彼此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 )”因此,只要是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上,奉耶稣的名,耶稣就与他们同在,他们就是一个信仰团体。在耶稣这里,成为基督徒的路径是信仰,而不是任何的外在标记。因此,奉耶稣的名,不需要什么形式,不需要什么空间。它既可以是远距离的网络,也可以近距离的同事和朋友,他不需要某种宗教符号的表达,也不需要某种国度的旗帜,他只需要奉耶稣的名,彼此相爱。

以教会为中心的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对空间国度的追求,事实上这种追求是画地为牢,把本属于世界的基督徒,圈在一个圈子里。

这种建立在寻求空间扩大的圣殿主义国度模式,必然的结果是不断缩小自己的空间,因为一个世俗国度是不允许另一个国度在自己之内存在,也不会允许另一种秩序在自己的秩序之内存在。

因此,在教会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基督教以教会为载体的活动路径趋于衰落。

教会集体主义的结果是信徒个体的活力被压缩。教会必须挤压信徒的个人空间,来为自己的扩张减少阻力。因此,在教会活动空间受限的时候,信徒个体时代就会到来。

耶稣所开创的模式即是基督徒自由结合的模式,这种结合不限人数,不限性别。他可以两三个人,也可以十几个人。

这种方式,不以国度的方式,来追求空间的扩大,而以一种更加有意义的方式,来更新世界,来让世界变的更美好,“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约15:17)”这不是反对聚会,而是反对圣殿主义。

基督徒个体应该成长,以个体的方式来展现基督信仰的鲜活。这种展现方式是以一种参与社会的方式展开的,因为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太5:13)” 信仰的见证是以个体活动的方式来展开,因此,信徒个体一旦被集体挤压,也就是耶稣说的盐失去了味道,也就不再是盐了。

在这个非常时期,疫情带来活动空间受限的时期,是个体基督徒出来的时刻,是个体基督徒成长的时刻,也是基督信仰在当下见证自己的最好方式。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