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为什么后疫情时代 基督徒个人与神的关系要来到改变?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4月13日 10:55 |

十五年前我与李姐妹同时加入教会,一同上慕道班,一同受洗,并且个人关系也不错,时常见面交通。

前几天我们见面聊的话题是疫情给她带来的改变。我想她的感受应该具备普遍性,就把她的情况放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谈及加入教会的动机,我和她有许多相似之处。那时我们都刚来这个城市,我来这个城市读大学,她来这个城市上班。那时我们都是一脸懵然,内心里充满孤独和焦虑,我们需要朋友,需要群体。因此就走进了这间教会。

的确,开始的时候我们从这间教会获得很大的帮助,情感上的、情绪上的都有,那时我们主要的朋友圈都是这个教会的成员。我也从这个教会认识了很多校友和同学,建立了很好的私人关系,直到十几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保持这样的关系。

那个时候,我们的业余时间都是在教会度过,周末去教会做义工,帮助教会疏导交通,发放聚会单张,为新来的人传福音,并为那些慕道者答疑解惑。那时我们的快乐主要来自教会聚会,和小组聚会。

那个时候,正是因为我们的快乐建立在信徒之间的个人关系上,我们认为教会是个令人幸福的地方。而这些幸福的高潮当然就是周日聚会。

我们听着牧师的讲道,与众多的信徒一起接受仪式结束后的祝福,我们觉得我们在这里领受到了神的祝福和恩典,让我们体会到了上帝的同在。

那个时候,牧者在我们心目中是教义的权威,是一切争论的终止点,他的话就是标准答案。

后来我因为毕业工作和定居外地的原因,离开那个教会,而李姐妹依然在那个教会聚会。

她的主要人际交往圈子依然是那个教会的成员,这并不是说她没有扩大交往范围,而是核心的朋友依然出自当初的教会圈子之内。当然随着她来这个城市的时间推移,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交际圈也扩大,但是能让她认同并来往亲密的,还是当初那几个教会朋友。

她认为上帝与她的同在,就在于她在教会里感到快乐,在教会里交到了知心朋友,在教会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朋友圈。可以说,教会塑造了她的生活,也规划了她的路径。

这些从教会中获得的愉悦体验,被她认为是上帝存在的证据,上帝正是以这种让她感到快乐的方式,提示着上帝的存在。

在这种状态中,她与神的关系,建立在教会基础上,建立在教会所提供的这个平台上,正是教会让她体验到了上帝的同在,体验到了上帝恩典的真切形式。

疫情的发生是出乎她的意料,因为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不能在教会聚会的情景。疫情发生之后,迫于防疫需要,教会不得不关门停止线下聚会,而开展线上聚会。

刚开始不能去教会聚会,让她觉得还挺开心,毕竟自己可以在家里边做家务边听道,甚至可以边吃东西边听道。用她的话说这是敬拜仪式生活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就发现问题了。由于长时间不去聚会,没有见到那些信徒朋友,她过去那种见面的喜悦也就没有了,毕竟微信群里的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天与见面不同,这是两种有着质的区别的交流方式。信徒之间有时候也会出现争执,比如疫情的产生,上帝要不要负责,为什么上帝要让疫情发生,要让那些人感染,要让那些人死去。在群里@牧师,往往不能得到牧师的及时回答,甚至消息太多覆盖了,牧师根本没看到,从而争论就会持续下去。进而这种争论因为观点的不同,而开始上升到个人关系的紧张。

现在,她连群也不去看了。

长时间不去教会,让她开始产生信仰的动摇。用她的话说就是,现在生活中不再寻求神的帮助,凡事寻求上帝的引领,都是自己安排了,很多时候想不起上帝,甚至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基督徒。她说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假的信徒,和那些不信上帝的人没什么区别。

现在,甚至核心朋友圈也面临改变,现在周末逛街都是和要好的同事。因为周末再也没碰到教会成员,除非她们约好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如果不约的话,很难碰到一起。

因为不能参加现场聚会,奉献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很多时候都忘记奉献,以前在教会的时候,都是自己投进奉献箱里,因为奉献箱就放在大门口,你想不看到都不行。而现在奉献二维码则是放在页面最底下,要不是往下拉到最底下,根本看不到。

与疫情之前不同,疫情之后,她感到自己的信仰面临一次推到重建的可能和需要。

过去与神的关系,是建立在教会这个实体上的,朋友、牧师、教堂、讲道等,都发生在聚会点这个房子里。因此教会就是教堂,教堂也就是教会。一旦离开这个教堂,那么教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过去与神的关系建立在教会这个基础上,因此与神的关系是个群体关系,正如犹太人建立的与上帝的关系一样,是建立在民族这个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耶稣教导的内容,与神的关系不是建立在民族群体上,而是建立在个体与上帝关系上。这样信仰摆脱了对世界有形形体的限制,而实现一种精神超越的同时,也带来个人在与神关系中的自由。这就是耶稣说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他的扼是容易的。

疫情之后的现状,为信徒重新建立与神的关系提供了现实的环境和基础。这样信徒建立的关系就是自我与神的关系。而建立在自我与神的新型关系之上的教会,也必然不同于传统的受限于建筑的教会观念。这种新的教会,必然是一种无形的教会模式。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