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有太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聚会都是在一位老姊妹家里进行的。那不算是一个教会,至少不像现在这样。十几个人挤在客厅里,先聊上半小时的家常,谁家孩子结婚了,哪里的菜便宜,最近身体怎么样。直到带唱诗的姊妹觉得该开始了,我们就做个简单的祷告,然后开始唱诗。
唱什么歌提前没有准备,带领唱诗的姊妹感觉哪首歌该唱了,就起个头开始唱。有时候一首歌能反复唱两三遍,我特别不喜欢这样,尤其是那些出自《诗篇》的诗歌,曲调古板的让人听着就犯困,每次唱到这类歌,我都忍不住走神,只盼着这半小时的唱诗环节赶紧结束。唱诗一停,就开始讲道了,讲道的是信主时间比较长、对圣书内容比较熟悉的弟兄,他常常会把自己家的家务事掺进去讲。讲道结束后,做个祷告,聚会就结束了。有人会留下来聊聊天,没事的就回家了。
那时候,很多信徒并不把主日看得很重要。有人觉得每个月去一两次就行了,不守主日成了常态,还有人总能为自己不守主日找到各种理由。教会就这样一年比一年冷清,年轻人陆续离开,最后只剩下不到十个老人。说实话,那时的主日聚会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而不是我内心真正渴望的。
剩下的那几位老人,长期为教会守望祷告,求上帝复兴教会。我当时心想,就这几个老人怎么复兴?转变发生得有些突然。上帝兴起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弟兄,他出去读了几年神学,回来后开始用正规的方法牧养我们这个小教会。
他的归来给教会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我们搬出了老姊妹家局促的客厅,在外面租下了一间独立屋子,摆放了整齐的桌椅板凳,投影幕布和崭新讲台立在前方,整个教会瞬间焕发出不一样的朝气。
变化最大的还是主日崇拜。以前松散的聚会变成了有秩序的敬拜,敬拜环节占了聚会一半的时间,除了熟悉的唱诗赞美、认罪祷告,还新增了公祷、宣赦等流程。不过,新的敬拜方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部分信徒觉得这样的敬拜既庄重又有收获,可也有部分老信徒说“太形式化了”,觉得多了很多“没必要的步骤”,还是怀念以前那种随意性的聚会。
为了化解大家的疑惑,年轻牧者专门准备了一堂课,讲旧约里敬拜的流程,还有五祭的意义,再把这些真理应用到我们今天的主日敬拜中。他告诉我们:“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来圣殿敬拜上帝,不是随随便便的,”牧者说:“他们带着祭物,按照上帝规定的礼仪献祭。这不是上帝需要这些仪式,而是人需要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来培养内心的敬畏。”他解释道:“我们今天的主日崇拜,其实也是一种‘祭祀’。我们献上的不是牛羊,而是我们的赞美、祷告和听道的心。每一个环节都有其属灵的意义。”这堂课让我对主日崇拜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我们不是在履行一套繁琐的仪式,而是在参与一场与上帝的神圣约会。
现在的敬拜,我们会提前准备好要唱的诗歌,每首诗歌都和今天的讲道内容相呼应。我不再觉得唱《诗篇》枯燥,反而在古老的词句里感受到了历代圣徒对上帝的敬畏。诗歌的赞美,我们不仅用口唱,更是用心在敬拜。
认罪祷告的环节让我学会了每周要清理内心的污秽。公祷时,我们不仅为自己的需要祷告,更为教会、为国家、为世界的需要代求。宣赦的宣告每次都让我很感动,上帝确实赦免了我们的罪,让我们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祂面前。
还令我感动的是,每次讲道开始前,他会带领弟兄姐妹彼此问安——大家转过身,笑着对身边的人说“主日平安、欢迎回家”,简单的一句问候,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一下子就消失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同一个身体的肢体。
讲道也完全不同了。年轻牧者的讲道不仅深入浅出,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不再掺杂个人家务事,而是忠实传讲上帝的话语,同时帮助我们明白这些话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最让人受益的是讲道后的小组讨论。不再是讲完就散,而是大家分成小组,围坐在一起,把刚听到的道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有人说自己以前总爱发脾气,听完道后知道了要好好学忍耐;有人分享自己遇到难事时,想起讲道里提到的“不要怕、只要信”,心里就有了力量;还有人反省自己之前不守主日,决心以后要按时来聚会。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分享自己的见证,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滋养,属灵生命的改变越来越明显。
记得有一次,我听道后深受感动,在小组分享时忍不住流泪。那周我工作中遇到了不公,内心充满了苦毒。通过那天的讲道和小组分享,我不仅得到了释放,还学到了如何以基督的爱回应伤害我的人。这样的经历,在以前的聚会中是没有过的。
现在,我们不再把主日聚会当作负担,而是渴慕这一天。周间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我们都期待着主日的相聚,不仅是与弟兄姐妹的团聚,更是与上帝的神圣约会。
聚会人数从不到十人逐渐增加到三十多人,后来又到了五十多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属灵生命都有了明显的改变。有人戒掉了多年的坏习惯,有的家庭修复了破裂的关系,有人在工作中活出了基督徒的见证。
我现在明白了,主日崇拜不是基督徒生活的选项,而是必需的。就像人需要吃饭一样,我们的灵命也需要通过主日崇拜来得喂养和更新。
这场“神圣的约会”需要我们用心准备。周六晚上,我会把圣经、唱诗和笔记本放进包里,早点入睡。主日早上,我会提前起床,有安静祷告的时间,求上帝预备我的心来敬拜祂。去教会时,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匆匆忙忙踩着点去,而是提前半小时。到了教会后,我会安静默祷,而不是忙着和人聊天。这些预备看起来是小事,却让我的敬拜体验完全不同。
年轻牧者经常提醒我们:“上帝是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来拜祂。”仪式本身不是目的,是帮助我们敬拜上帝的工具。没有心灵的参与,再完美的仪式也只是空洞的宗教活动。上帝期待的,不是我们履行宗教义务,而是与我们相遇。当我们以这样的心态守主日,每一次崇拜都能成为属灵生命成长的契机。
如今,我们教会依然不大,但充满了生机。每周的主日崇拜,不再是从前的例行公事,而是一场我们共同期待的神圣约会。在这里,我们遇见上帝,也遇见彼此;在这里,我们得着力量,去面对新一周的挑战。
这就是主日崇拜的意义——不是我们必须履行的责任,而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恩典机会。在这场神圣的约会中,我们重新对齐上帝的心意,得着力量继续奔走天路。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