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印度全印教会宣教大会(AICOCIM)继续举行,会上由圣托什·T·马修博士(Dr. Santhosh T. Mathew)发表主题演讲。马修是一位内科医生,曾在以马内利医院协会(Emmanuel Hospital Association)服事。在这场涵盖广泛的演讲中,马修呼吁印度教会重拾其全人医治的传统,并在当今心理健康与创伤危机中重新构想牧养关怀的方式。
马修坦言,自己对讲这一主题也曾有所犹豫,因为在座的许多人早已在辅导与精神科领域有丰富经验。然而,他仍选择直面主题,以圣经、历史和当代研究作为根基展开思考。他的核心信息是:教会必须将自己视为“受伤的医治者”——一个承认自身破碎,却能成为他人得着全备生命的群体。
回顾医治的遗产
马修首先回顾了教会在医疗关怀上的历史。从耶稣在《马太福音》第9章中怜悯“困苦流离”的百姓,到早期基督徒在罗马帝国瘟疫中的回应,他指出,教会始终不仅仅看见肉体的疾病,也看到背后无形的恐惧、痛苦与绝望。
他特别对比了古代著名医生盖伦在瘟疫期间逃离的做法,与基督徒群体留下来照顾病患、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的牺牲精神。“那是基督徒还是受逼迫的少数群体,没有任何权力,”马修指出,“但他们却愿意为邻舍负责。”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早期为旅人设立的临终关怀所,以及近代宣教士所开办的医院。许多先驱者都是单身女性,她们远赴印度服事。“她们留下了整体护理的见证,”马修评价道。但随着时间推移,医学逐渐专业化、分科化,将身体视为机器,身体、心理与灵性被人为分割。
“教会把关怀交给了专业人士,从而失去了全人整体的视野,”他指出,“我们需要重新拾回这一点。”
当下危机的规模
马修转向当下,展示了触目惊心的数据。全球每五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受精神疾病困扰,其中抑郁和焦虑最为常见。在印度,大约10%的儿童与青少年受影响;而一项后疫情研究发现,近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有心理困扰。
“这些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个人、家庭和群体,”他提醒听众,“这不只是数据,而是真实的人生。”
他谈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认定的“孤独流行病”,指出孤独感在女性、年轻人和老年人中特别严重。他回忆自己在喀拉拉邦探访老年家庭时,听到许多退休诉说无意义感与绝望,并警告说,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教会将面临同样的挑战。
与此同时,儿童与青年也在学业压力、家庭冲突、同伴关系和创伤中挣扎。代际差距已扩大到一种地步,甚至二十多岁的青年牧者也承认难以真正理解Z世代。
教会与社会中的创伤
马修没有回避棘手的问题。他指出创伤在教会内部同样存在:掌控欲或自恋的领袖、因事奉压力而破碎的家庭、因父母缺席而与之心灵疏离的孩子。
他讲述一些宣教士妻子的心声:“我的丈夫愿为基督而死,却不曾在家中活出基督的样式。”这样的处境,形成了教会必须直面的隐形伤口。
马修还提到“追求表演效果、情绪强烈的敬拜”以及成功神学的流行,认为这些正反映了心理健康危机中人们的深层需要。“年轻人会被那些承诺医治的地方吸引,”他说,“但我们的教会是否以健康的方式填补了他们的需要?”
与此同时,他指出,世俗的研究也越来越肯定灵性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科学正在印证圣经早就说过的话——属灵生命至关重要,”马修说,“这是我们夺回失地的机会。”
效法先贤
马修提到多位曾与抑郁斗争的基督教领袖,从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到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威廉·考珀(William Cowper),再到E·斯坦利·琼斯(E. Stanley Jones)。他强调,这些经历并未使他们的事工失效,反而深化了他们的事工。
司布真曾写道:“刚强的不总是有力;勇敢的不总是无惧;喜乐的不总是快乐。”琼斯在经历崩溃之后,还在印度建立了一所整合医学与属灵关怀的精神病院。
“这些领袖提醒我们,抑郁与挣扎之于基督徒的生命并不陌生,”马修说,“它们反而能成为怜悯与事工的源泉。”
更新认识,增强约束
马修提出,教会需要五个方面的回应:首先,更新对健康的整体认识,避免割裂。“人不是乐高积木,”他说,“身体、心理与灵魂彼此交织。”
其次,避免伤害性行为,如随意给他人贴上精神病的标签、给出简单化的神学答案,或用经文轻率地压抑痛苦。“有时,沉默比言语更有力量,”他提到,约伯的朋友在开口前曾与他静坐七天。
第三,营造脆弱文化。马修分享了自己在抑郁中挣扎的经历,以及一位年轻牧师的坦诚如何启发他写下自己的经历。“展示脆弱并非倾倒垃圾,”他说,“而是见证神如何在我们的破碎中与我们相遇。”
第四,鼓励教会开展灵魂对话——有意识地倾听、肯定他人的经历,而非急于解决问题。他提到以为牧者每周花两小时,单单与一位长期挣扎的弟兄谈心。“六个月后,两人都得到了改变,”马修说。
第五,为得着医治的人们建立团契,让人们能长期同行。他分享说,有一个这样的康复小组,成员们每月谈论一次各自生命中的挣扎,最终,成为了彼此生命的支撑。“团契是转化与改变发生的庇护所,”他说。
融合生物医学与牧养支持
马修明确指出,牧养关怀不能代替医学或心理治疗。他承认专业辅导、精神科和药物治疗的必要性,但认为教会可以提供关系支持、属灵引导与具有归属感的团契来作为补充。
“忽视心理健康的教会,会众的需要于之无关痛痒,”他说,并引用了一篇近期发表的论文,呼吁教会进行“心理健康审计”,并建立创伤回应机制。
他也警告说,即使在牧者和医生中,精神疾病污名化依然存在。“如果问谁有糖尿病,很多人会举手;若问谁有抑郁,有多少人会举手呢?”他举例说,“沉默揭示了人心的羞耻。我们必须打破这一点。”
预备成为负伤的医治者
最后,马修以基督的榜样作结——他受鞭伤,我们得医治。马修引用亨利·卢文(Henri Nouwen)的《负伤的医治者》,强调问题不在于如何隐藏伤口,而是在于如何让伤口成为服事他人的器皿。
“当我们愿意敞开、展露脆弱时,我们的伤口不再是羞耻的来源,而成为了医治的通道,我们就在效法我们的榜样基督。”
他邀请会众想象:教会能否成为一个全备生命的群体,为这个正与孤独、抑郁和隐形创伤搏斗的国家带来盼望。“主会看见那些困苦流离的人,”他说,“我们必须看到他人忽视的,去到无人愿意涉足的地方。”
新闻翻译自:《国际基督教日报》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