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世界名画欣赏:心灵的饥渴如何填饱

作者: 蒙允转载 荒原星语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4年08月14日 08:10 |
播放

d3dlrln6rac0u1oya4.png
Nicolas Poussin

尼古拉斯·普桑是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也是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崇尚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提香,醉心于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研究。如果说法兰西民族绘画形成于17世纪,那么普桑可谓“法兰西绘画之父”。

NO.01.画家生平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他出生在法国西部诺曼底的莱桑德利,一个退役军人经营小土地的家庭。家境贫寒,父亲希望自己的独生子能当上律师,可是儿子却迷上了绘画。

普桑在年轻时代曾钻研过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通晓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诗文、数学、解剖学和透视学,博学对他日后的偏重于理性的古典主义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18岁时结识了来故乡教堂作画的外地画家昆廷·瓦连,更坚定了他学画的决心,不久来到巴黎出入于迪南·埃尔的画室,还结识了比他小8岁的画家尚帕涅,并同在卢森堡作画。

29岁时为巴黎圣母院画了《圣马利亚的安眠》,作品风格明朗、典雅而获得好评。这期间有幸结识了意大利诗人马里诺,并为诗人的诗文作插图,在诗人的影响下,他决心到意大利罗马去,这时正好而立之年。

30岁以后的普桑艺术活动主要在罗马。1624年春天,画家先到威尼斯,尔后来到罗马,他悉心研究古罗马艺术和拉斐尔的作品,波伦亚学院派的艺术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个时期的创作,既有巴洛克的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还带有学院派影子。36岁的画家生了一场大病,多亏一位面包师家庭照顾而康复,病愈后娶了比他小18岁的面包师女儿为妻,过着平静的家庭和艺术创作生活。

17世纪60年代,普桑已临晚年,逐渐失去作画的能力,在他给友人的信中说:“我没有度过一天无痛苦的日子。”临终前说道:“上帝答应我快要去了,因为生命的折磨对我是太沉重了。”1665年11月19日71岁的大师逝世于罗马。

NO.02.画作解析

d3dlsb9taetaoty2jt.png
The Gathering of Manna inthe Desert
Nicolas Poussin

在这幅画里,普桑以一种如史诗般的形式来述说上帝降吗哪给以色列人充饥的故事。画中众多的人物三五成群地在野地里拾取吗哪,他们之间的关系借着彼此的动作与表情诉说出来:如左下方的一个母亲喂乳给她年迈的老母亲吃,而一边又在安抚身旁哭闹的小孩;右下方则有一群人在拾取吗哪,其中一人更为了贪念而把旁边一人推开。背景壮观的风景更增加了戏剧性色彩,那蓊郁的树丛,远处连绵的山丘和天空宁静的云彩,都是普桑的特殊风格表现。

NO.03.画作背景

d3dlsx62kdkchmuwes.jpg
James Tissot – You Follow Me for the Miracles
Vous me suivez pour des miracles 1886-96
Public Domain, Brooklyn Museum

本画背景出自“生命之粮的言论”的教导。耶稣教导说:“你们不要为那可损坏的食粮劳碌,而要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粮劳碌,……”意思就是,所有这些以色列民感兴趣的只是物质的满足。他们吃了出乎意料之外的免费而丰富的一餐,他们想要更多。但另有一种饥渴,只有耶稣才能满足。只有在祂内才有丰盛的生命,只有在祂内才能满足人心灵的饥渴(参约6:25-35)。

NO.04.画作意义

d3dltnkk0awcootnaa.jpg
ercole de' roberti_the israelites gathering manna
9416x4226px 300dpi

儒家的孟子曾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干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是可口的。他们不能够吃喝出饮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难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饥饿和干渴的妨害吗?心灵也同样有妨害。一个人能够不让饥饿和干渴那样的妨害去妨害心灵,那就不会以自己不及别人为忧虑了。”

按照马斯洛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重需求,其中三个半都是心理需求。如果满足不了这些心理需求就会产生心理饥渴,也就人们常说说的“心害”。

安全感,这为什么算半个心理需求呢?因为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是生理的。如果一个人真的生活在非常危险的环境中,比如灾荒、战乱或者野外生存,就确实在生理上不安全。这种不安全是实实在在的。

然而,还有一半是心理上的不安全。比如明明已经丰衣足食了,却在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或者自己的婚姻不稳定。其实如果从生理层面看,就是地位不保又怎么了?虽然不牛逼了但生活还是没问题的!婚姻不稳定怎么了?即便是被人搅了局甚至离婚,日子不还是照样过吗?所以这种不安全感是心理上的,虽然生理上绝对安全,但因为害怕失去而觉得不安全。

所以,佛家说世事无常,就是说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人的欲望永远追求永恒,‌但这种追求是不切实际的。‌佛学告诉我们,‌积聚的事物终将消散,‌崇高的事物终将堕落,‌合会的事物终须别离,‌有命的事物最终都会归于死亡。‌这是生活的必然道理,‌是大原则。‌因此,‌世界哪有坚如磐石的安全?

所以,耶稣面对当时寻找祂的众人说:“你们寻找我,并不是因为你们看到了神迹,而是因为吃饼吃饱了。”(参约6:26)耶稣一语道破了他们热情的本质,追随祂确实能给人带来心理的“安全感”,但这并非是我们热衷于至高者的理由,更不应该是最重要的理由。我们说需要祂,是需要借着祂对我们的规范和治愈而达到成全,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心理学的“安全感”,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伪信仰。

故此,耶稣在教诲中说:“我就是生命的粮食……”(参约6:35),这告诉我们心灵的饥渴更需要的是精神食粮,而我们要想维持精神生命的健康,填饱心灵的饥渴,只有借着祂(生命的粮)才可以和至高者发生生命的连结,而这个属灵关系就会让我们心灵得着饱足和平安,才会有所谓的“安全感”。因为当我们接受祂时,祂的生命就住在我们里面。这不是指信从祂的人不再有灵性上的饥渴,而是指我们的生命可以永远得着祂的喂养,让我们得到平安、满足和喜乐的生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