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世界名画欣赏:未见之事的确据

作者: 蒙允转载 荒原星语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4年07月28日 05:56 |
播放

d2yfaqzijy9gzzklof.png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是意大利画家一位极致自由洒脱的艺术家,一位跳脱常规的天才。他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热那亚 、马耳他和西西里。虽然卡拉瓦乔在世时声名显赫,死后的几个世纪里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只是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才被重新发现。尽管他影响了风格主义衰亡后几乎所有的艺术风格,但对新兴的巴洛克艺术才是真正影响深远的。

NO.01.画家生平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意大利语: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1571年下半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北部一个卡拉瓦乔下镇,这也是他们家族的来源。卡拉瓦乔镇是个离米兰大约三十公里的小镇,卡拉瓦乔的父亲费尔莫·梅里西是镇上弗兰西斯科·斯福札侯爵的管家和建筑装潢师。卡拉瓦乔的母亲露西娅·阿娜托莉来自本地一个富有的家庭。梅里西的孩子们(米开朗基罗是长子)都不在镇子的洗礼记录上,他们可能都生于米兰,因为梅里西住在侯爵在米兰的宅邸。

他小时候在米兰和卡拉瓦乔村长大,据说也算出身于低阶贵族。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和祖父在同一天被瘟疫夺走了生命。大约13岁的时候,他成为了当地画家西蒙·彼得扎诺的学徒,也是在这个时期打下了一些基础,如准备画布,混合颜料,学习透视技法和绘画比例等。他在静物画方面明显天赋异禀,可能也是在和彼得扎诺学艺期间受到了莱昂纳多·达芬奇以及乔尔乔内和提香等来自意大利北部的16世纪伟大画家的影响。

NO.02.画作解析

d2yfbidgwjzmgon1x0.png
St. Thomas the Apostle, Year C:Euntes in mundum universum praedicate evangelium omni creaturae. 

卡拉瓦乔的《多疑的多默》( 1602-1603,107x146cm ,布面,波茨坦无忧宫藏)画作的背景是一个无名的小黑屋,耶稣的脸埋在昏暗的光线下。他湿漉漉的头发下面是惨白的身体,其他几位弟子也是饱经沧桑,前额布满皱纹、衣衫褴褛寒酸,空气里似充斥着汗味。画家弃用“美颜”和“磨皮”工具的画面,透露着“过分的”现实感和莫名的神秘感。这样的一幅画使得虔诚而守矩的信友感到缺乏敬意而难以容忍。所激起的震惊、愤怒,也不难想象,然而,艺术真实的呈现更加让人可信。

NO.03.画作背景

d2yfc2m86hocnrtear.png
Oil on synthetic panel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294 x 199.4cm 1502-1504)

本画背景出自“多疑的多马”的故事。多马是耶稣十二弟子之一,他开始不相信耶稣的复活,也不相信同伴所做的见证。他以为,死人复活简直是天方夜谭。直到耶稣复活后第八天,向他显现,邀请他用手触摸自己的伤痕,探入自己的肋旁。他才如梦方醒,羞愧不已,由衷地发出我们都很熟悉那句呼喊(参约20:24–29)

NO.04.画作意义

d2yfcnofpugqwhwkdu.png
Sagrestia di San Giovanni 1477-1480

信仰虽然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但却超越理性,因为信仰是一种恩赐。而多马相信自我的判断过于同伴的见证。当同伴告诉他:“我们看见了主”多马却显得十分冷漠,甚至有些麻木,以抵触的口吻说道;“除非我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手指探入那钉痕,……否则,我绝不信!”足见多马是一名地道的理性主义者。无论同伴多么真诚地把实情告诉他,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多马注重理性显然过于自负。理性是至高者赐予人类的恩赐,人类的思维离不开理性。人精神领域的三大要素,即意志、情感和理性,三者都缺一不可。但是,理性过了头,就成了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以自我直觉为中心,对客观存在作出主观判断。所思考的往往以自己思维为标准,凡是思维通得过的,才是正确的;凡是思维通不过的,则是错误的。理性主义发展到后来,就成了自我主义,自己的思维高于一切,以自己的思维来审视一切。

如今,不少人就像多马那样,什么事情非得亲眼目睹不可,非得研究清楚才去考虑接受与否。只信自己的判断,却排斥主观判断以外的真实存在。其实,这恰恰犯了自我至上的错误,岂不知肉眼可见的是属于极小的范围。茫茫宇宙,绝大多数的存在是肉眼不可见的,就连风、电、磁场、无线信号等肉眼都无法看见,何况天地之间无限的存在,更是有限的眼光无法看见的。有些无形的存在可以通过某些器材或设备加以接受,而那位终极的存在——至高者,是需要通过信仰和心灵才能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事物的选择,是要通过观看和了解,再考虑接受与否;朋友的交往,尤其男女的恋爱,更需要见面和观察,然后再作出决定。但是,对于信仰上帝,我们不能以人为的公式去套用,应该把这一公式颠倒过来,先是相信,加以接受,然后才会明白。

在谈到对信仰的认知时,托玛斯·阿奎那曾说“未见之事的确据”。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以那些具有彻底超越性及绝对神圣性的价值理想为自己价值体现、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的目的所在,才能真正得到“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及“美好的证据”。在这里,所谓彻底的超越,在信仰的强调里,是特指那些横跨、贯穿所有具体、有限的无限和永恒的性质;而所谓绝对的神圣,则是特指无限、永恒(即彻底超越性)当中,有与人相关的、至高无上的一面。所以,在至高者面前,我们要去认识到受造之人不应与祂谈任何的条件。面对赐生命和万物于世人的至高者,我们只有相信和敬畏,感恩和钦崇。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