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家人间:情感基础是血缘吗?

作者: 上海爷叔谈家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2月29日 13:55 |
播放

【编者按】
本文根据『顾家的上海爷叔下午茶』现场讨论的内容整理、编辑(2024年1月7日,第85期)。
『顾家的上海爷叔下午茶』是“齐家学汇”播出的网络直播谈话节目,话题涵盖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众可与上海爷叔、主持人及其他会众轻松对话,共谈家事、畅叙真情,让善意流动起来,共同创设幸福家庭。


血浓于水,血缘应该是情感基础?
手足相残,家人易仇又如何解释?

【现场讨论】

主持人:
许多上海人经历过动迁,动迁导致的“家人变仇人”的故事层出不穷。亲兄弟为了分配家产打起来。

爷叔:
这很有意思。我们会把没有血缘关系的称为“外人”,家里最大的“外人”是媳妇。夫妻一吵架,婆婆往往站在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一边,因为媳妇是“外人”。但是,儿子最亲的又是“孩子他妈”,这很矛盾。
血缘真的是情感基础吗?如果是,为什么要娶一个“外人”到家里来呢?配偶是彼此最亲近的关系,但恰恰没有血缘关系。

书亚:
上次我提到的视频,小女孩说“爱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我的需求前面”,她不是说“爱是把爸爸妈妈的需求放在我前面”。
我对此感触这么大,是因为看到我们大家庭的故事。我母亲与她的兄弟姐妹似乎一直很融洽,但随着姥姥年纪大了,几位长辈在照料姥姥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矛盾。姥姥的宅基地要拆迁,两位阿姨是嫁出去了,没有争。两位舅舅却因为拆迁款的分配,闹得不开心。因两位舅舅疏于照顾,姥姥在老宅里大热天中暑,因热射病去世了。我不禁想问,血缘能为感情带来什么基础呢?我的舅舅、舅妈们照料姥姥,没有情感,只是在尽义务。
这个现象很普遍。我岳父岳母那边,也有差不多的故事。

爷叔:
最容易反目的往往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彼此的情感很脆弱,没基础。外面包装的故事都很好听,但是深入家庭,发现都很凄惨。
家人间,只要涉及利益分配,就会出现不和谐。现在流行的“闺蜜”无血缘,也没有利益牵扯,关系反倒好。
没有利益冲突,你好我好,客客气气;一有利益冲突,经不起考验。经不起考验的感情,谈得上深厚吗?从前人们住在石库门,你家我家公共空间怎么用,利益就冲突了,近邻也成了仇邻。
似乎,越近越难相处。家人易生仇恨,近邻易闹矛盾。远一点,同事好些,再远一点,跳广场舞更好些。可是,只有离得远远的才能和睦,这还叫感情吗?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他们是同一个祖宗,俄罗斯和乌克兰也是同出一源。放眼世界,为什么都是兄弟在打架呢?这个现象是不是始于家庭?
书亚母亲到底该站在大舅一边,还是站二舅一边呢?书亚过年回家,给大舅、二舅送礼,会不会小心翼翼?亲戚间如屡薄冰,让人难受。
有一种现象,孩子会对父母说:你对别人的孩子很好,对我很不好。特别是当老师的爸妈,孩子会发现,爸妈对学生客客气气,对自己的孩子很不耐烦,两种对待、两幅面孔。孩子是亲人,学生是外人,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反映?

邹国源:
中国有句古话:手足兄弟;但也有一个成语:手足相残。
我的家乡有位老人,他的三个儿子,都不想与老父亲同住,就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三个兄弟轮流去照看。但轮班会出现“断档”,月份小是30天,月份大是31天,多出来的一天谁也不管。都说“血浓于水”,没想到最后是淡如水。血缘的面纱掩盖了许多残忍的事实。
一个姓氏形成家族宗亲,看似团结,其实有很多问题。比如“传男不传女”。同样是孩子,为什么儿子与女儿不一样?如果生了女儿怎么办?入赘。入赘的女婿身份也很尴尬。
我们真的这么看重血缘吗?有人骂“不孝子孙”,只是因为子孙没有出人头地,没有满足长辈的愿望。自己的孩子在修鞋,隔壁家的孩子当了县长,父母就不满了。
中国孤儿院里的孩子,常是被遗弃的残障孩童。中国父母生下了“不堪”的孩子,第一个念头就是扔掉。
然而,那些残障孩子往往被国外领养。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八杆子打不到的外国人,却为什么会怜悯这些孩子?难道他们有钱没地方花?难道他们生不出孩子?
有篇报道,国外有个华人家庭,培养孩子上了常青藤大学。孩子对父母说:我不想进“四大”去工作,我要去非洲,用我的专长援助那里的人。华人父母抓狂了:我辛苦培养你,不是让你去非洲的。孩子反问父母:你觉得我不该去非洲,那谁家孩子该去非洲帮助人呢?
中国也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口号,古人也许有这种宏大的情怀,但是今天越来越萎缩了。

爷叔:
我们有许多宏大的口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郑和也去了很远的西洋,但似乎没有结交什么兄弟,只是留下碑文,显摆了我们有丝绸、瓷器,显摆了皇上的威严。
似乎,许多西洋人也没有把我们当兄弟,只把鸦片送进来。但是近代那些医院、学校,好像都是西洋人建的。
我们的口号之所以没有成为现实,是因为只有口号,没有行动。父亲口号喊得震天响,自己不动,让孩子去冲锋,怎么可能在孙子辈有“现实”呢?
为什么我们喊着“四海之内皆兄弟”,却又注重“血浓于水”呢?

撒嫚:
我们只是喊喊口号,心里想的是“儿子还是亲生的好”。好像只有自己生出来的才会是最亲的。自己生不出去领养,对孩子往往特别别扭,不敢说出实情,也不敢管教。“亲生才会亲”的观念对我们伤害很大。
上期谈到,事实与期待的落差很大,孩子的情绪就上来。孩子不会掩饰,有情绪就表达出来。我们也是从孩子长过来的,今天我们常常情绪不稳定,也是事实与期待不匹配。
父母喊过的口号,成了孩子的期待,但父母行动的事实,却与期待有巨大的落差,因此,孩子的心理问题必然严重,因为他们的情绪问题没有解决。
上海90年代末,2000年初经历了大拆迁,亲情关系土崩瓦解,家家户户有不堪的故事。原先很好的母女关系、父子关系,怎么一下子变成这样?还不乏许多老人拆迁完就离世了。
我看到网上有评论:以前家庭看上去平稳,是因为以前兄弟姐妹中,付出多的,是一种习惯,拆迁后突然醒悟了,不付出了,平衡打破了。包括重男轻女,什么都供应给男孩,以前认了,现在醒悟了要平等了,平衡打破了。这样的解释,通吗?
我常想,我们可能误读了情感。多子女的家庭里,有某位特别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其他孩子会想,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还我要付出?如果真的把孝敬父母当作一个良心的道义去遵循,顺从良心去做就是了,为何还要计较谁该付出多,谁该付出少呢?血缘关系真的那么纯粹吗?血缘关系真的可以没有交易吗?多少家庭,彼此都很难坦然相处,不敢碰触陈年往事。
公平的标准在哪里?我有个闺蜜家里动迁了,她母亲分到两套房,自己住一套,给小女儿住一套。之后,母亲计划把自己那套房过世后留给大女儿,小女儿就不干了,说:为什么要留房子给姐姐?母亲说,难道不该给姐姐吗?小女儿说:姐姐嫁人了,她有房子住。母亲说:她嫁人住的是老公的房子啊。小女儿说:姐姐的老公有房子,我老公没有房子,房子应该给我。这是小女儿心中的“公平”。但母亲认为应该给两个女儿各留一套。由于母亲的“公平分配”,我闺蜜家开始不太平了。
没血缘关系,没期待,“好”来“好”去都是客气。但一有血缘关系,就有期待了,怎么个“好”法都有种种讲究。为什么血缘关系反而让彼此善待变得不纯粹了?为什么一家人相处反而别捏?

主持人:
王顺老师提到,现代化进程让法律的观念、计算的观念进入家庭之中。没有私有制法权的概念,家庭的传统往往还能传承下去,当然,过去的家庭观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普遍原则还是天差地别的。
孩子看到妈妈在学校做老师时,对待外面的孩子是另一种姿态。孩子看到了,期待妈妈把这种对待也带到家里来对待自己。妈妈是否认识到,对待所有孩子都应该“一样”才显公平呢?老话说“一碗水端平”,人的心里都期待“公平”。
对陌生人,我们没有特别的期待;家人之间,我们有很多期待。家人间,常常因为一方没做什么而让另一方受伤。你没对我笑,我就会受伤,因为我认为你应该对我笑;陌生人不对我笑,很正常,我没期待。

爷叔:
人对人都有期待。只是,我们认为血缘关系是情感基础,对血缘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仿佛我们有血缘关系,你就应该这样对我,你看到我就该笑。
凭什么?孩子见到爸爸,就该叫声“爸爸”,为什么?

胡坚:
当我们把亲缘、血缘放在首位,而把其他人放在次等,是有失公平的,这会让后代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观察齐家的婴儿小汤圆,他很愿意把自己吃的东西分享给所有人,孩子很纯洁,小时候都会如此。为什么长大就变样了呢?
我母亲从小教导我:你把自己学业顾好最重要,不要跟班上成绩差的同学待在一起。
我和母亲冲突最大的一件事是,我有个朋友来上海工作,她找到一份开发游戏的工作,这游戏是帮助孩子建立品格的。我认为她的工作很有意义。我看她一个女孩子孤身闯上海,面临困难,没钱租房子,而我们家很宽裕,我就想邀请她和我一起住。我母亲就是不同意。
我母亲会为了我弟弟付出她所有的一切,却为什么就不能帮别人家有困难的女孩子一把呢?
不对血缘之外的人施予援手,就是在教育孩子:血缘就要相助,外人不必理会。这是有害的教育,这种所谓“血缘”情感没有公平的基础。

主持人:
胡坚母亲也是按照她的传统在做。当时她为什么拒绝让你朋友来家里住?

胡坚:
因为我母亲觉得她是外人。如果她付租金,我母亲会给她住。但是那个女孩当时很拮据,经济上有困难。我母亲就是不肯支援一把。
我弟弟当时也有经济困难,我母亲就支援了。我没计较,因为我没困难。但当时那个女孩却需要支援。
我母亲因为没有血缘关系而不愿帮,我觉得很不公平。

大叔:
我认为血缘不是情感的基础。
就我亲身体验来说,把血缘当作情感基础,会造成对情感判断的失误。
二十年前,我和我父亲关系不太好。我父亲请我吃饭,想和我说说心里话。当时我只是和他客套了一番,没有跟他说任何心里话。但是我父亲会误判,认为我和他有血缘关系,肯定对他说了心里话。
现在我做了父亲,也会认为我的儿子就应该听我的,如我愿,对我说心里话。

爷叔:
大叔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对自己人要好一点,但是不能把“自己人”作为区分人群的前提。如果一成为前提,对人就不“公平”了。娶的媳妇是“外人”,没有血缘关系,但恰恰是要爱的。
虽然战争还在继续,历史遗留的许多问题都没解决,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忘却了家庭该有的幸福。我们应该有使命去解决家庭的种种问题,至少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主持人:
亲缘关系会有一种“应该”。但如果“应该”的情况没有发生,难道不该自己反思吗?
是父亲没有让“应该”的事情发生?还是儿子“应该”按照父亲的意愿去做?

爷叔:
我们的“应该”都是对别人的。对自己,付出往往是“不应该”的,而对一丁点付出所计算出来的回报,都是“应该”的,没有得到回报是很“不应该”的。
人很古怪,很不公平。我们混乱了,要理理顺。

老黄:
我们的血缘关系,本来是天生的情感纽带,但是为什么变得那么脆弱?因为我们现在是一种变异的血缘关系,不再是纯天然的血缘关系。
我们华夏文明几千年传承下来,是一大奇观,因为我们有血缘关系做纽带,都是华夏子孙,血缘纽带为主线贯穿了几千年,中华文明屹立不倒。虽然其中有波折,但是还存在。一提到侵略我们的国家,我们会反感,这已经注入到我们血液了。
在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是以血缘为架构的。克己复礼,复的是周礼。父亲应该有父亲的样子,丈夫应该有丈夫的样子。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兄友弟恭,这是最纯净的血缘关系。但演化到今天已经名存实亡。
我们归结于太追求物质欲望,用刀郎的话就是“颠倒梦想”。早期都是为了“礼”不是为了“利”。传统教育的断层和缺乏,让我们纯粹的血缘关系丢失了。欲望和亲情之间,法律和良知面前,怎么选择?我们迷茫了,我们在错误的路上狂奔。
重新把方向掰过来,任重而道远!
鳄鱼朝小鹿游去的时候,鹿妈妈朝鳄鱼扑去献身,这是天生的,这是天道。我们现在用王道和霸道取代了天道,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护,对外面同事的情感能是真诚的吗?肯定都是一种虚假的利益交换关系。

爷叔:
很同意老黄,王道要服从天道。“天”比“王”大,不能“王”比“天”大。敬天才能爱人,否则“王道”只是功利之道。
“王”来分配利益,我们就跟着“王”走了。“王”给这个姓多一些,给那个姓少一些。我们以为吃的饭都是“大王”赐的,我们都要屈从“王”,拍马屁换好处,这种思想代代相传。
“饭”真的是大王赐的吗?儒家思想的脆弱就在于,君臣父子上面少了天。宗亲与皇上攀亲,就有好处,这想法延续到今天。皇上按姓氏分配利益,家族按姓氏划分获得利益。于是,我们就特别注重以姓氏为标志的“血缘”了。恢复宗亲祠堂,真的是在恢复传统文化吗?宗亲文化的副作用是什么?
价值导向,就是计算什么是得,什么是失。算错了,大家都倒霉。现在我们的公式用错了,我们的公式里,只有货币,没有“天”,也没有“地”。
我们忘记了,为什么会有血缘关系?为什么两个人结婚能生出孩子来?这与天有关。是天生,“天”让我们会生,我们才能生出孩子来。
我们忘了“天”,以为是自己的努力把孩子生出来了。
母鹿都会保护小鹿,但为什么母亲为了面子会损害孩子呢?
追求一时功利,最后会害到自己头上。钱多了,房多了,失去了爱,人道就毁灭了。照顾老人,还在计较兄弟间的天数,会遭报应的!
人都会老去,只算眼皮底下,是不会算。至少要算一百年,把自己的老年也算进去。
人一定要“趋利避害”,但最大的“利”到底是什么?我们都要会计算。

主持人:
项飙老师说,得失的结算单位,以前以家庭为单位,现在以个人为单位。此外,计算公式也就是价值观,什么为利?什么为不利?计算公式出了问题,将会导致灾难——以害为利,以利为害,利害颠倒;以眼前的近利、私欲为利,将带来长远的祸害。
在时代的挑战下,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智慧?怎样经营好我们的家庭呢?
家人已经遇到冲突了,彼此相爱怎么实行呢?难道彼此相爱,吃糠咽菜就好了吗?
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新的一年好好探讨。

爷叔:
新年,我们要好好聊出名堂。丹麦的老师们2月21日会来齐家交流,届时各位朋友可一起来参与。我们要好好问问他们,怎么把幸福落实在生活里,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我们的家庭和历史。大家都是人,他们曾经是野蛮的维京人,也落后过,他们的土地比我们贫瘠得多,为什么今天,他们的幸福指数那么高?

主持人:
丹麦家庭也是多子女,是否也会遇到财产分配问题?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
新年的2月21日,欢迎大家来齐家会所。
我们线下,与丹麦老师一起畅聊。

{ 创设幸福家庭,提升你我视野;轻松聊出智慧,善意践行建言 }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CDC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