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苏立忠牧师: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结合不同教派灵修传统谈基督徒健康生命塑造模式

作者: 李嘉言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11月14日 09:41 |
播放

11月2日,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以《祂踏浪而来》为主题的第二届亚洲论坛影响力国际年会上,来自新加坡的华人牧师苏立忠以《面对剧变世代的生命塑造》为题做了分享,他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结合不同教派的灵修传统与会众一起探讨健康的信徒生命塑造模式。

教会做出改变的紧迫性:

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苏牧师首先指出教会需要快速做出改变的重要性——不速则亡。他也指出教会需要迅速改变的紧迫性,苏牧师引述《第二次机器革命》这本书说,“一年是一年的年代是200年前,一个月是一年是20年前,一天是一年,那是现在。我们一定要迅速改变。”

为了让大家理解到这种改变的重要性,苏牧师举例讲解:丈夫如果不改变,就要预备离婚了,因为如今的女权问题影响很大。父母如果不改变,用老一代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会与其分离。同理,教会如果不改变,就无法服侍这个时代的人。

苏牧师指出,这个时代太快了,AI时代中,教会怎么做好服侍很重要。教会不能在AI时代被世俗世界淹没,因为这会导致信徒在无法抵制的浪潮中放弃信仰。教会要做的是全面的塑造信徒的生命。

需要“身心灵”三合一,整体的看待人的生命:

苏立忠牧师曾经教过灵修神学,他从灵修神学角度来探讨健康的生命塑造问题。

山上宝讯中,耶稣指出了生命塑造的重要性,是把生命建造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都不能使其倒塌。牧者们就是这些工程的负责人,需要把自己教会信徒们的信仰生命根基立在磐石上。

全面调整身心灵的塑造,包括身心灵或者说灵魂体三个方面。

这意味着塑造信徒生命,需要从灵魂体三个方面,而不仅是强调灵的层面。苏牧师说,“在神学上救恩论必须加上道成肉身论和创造论,长期以来,无论是倪柝声还是王明道、宋尚节这些前辈,在救恩论上是非常突出的。他们缺乏的是道成肉身论和创造论。”

苏牧师指出,缺乏“道成肉身论”和“创造论”的结果是,信徒生命可能“非常内向”,“自我为中心”,“甚至有几分假冒伪善”,或者“心中充满内疚感”,还有个性上有分裂症的基督徒:

例如:

“主日是一个人,星期一是另一个人。”

“主日敬拜神,周一他虐待工人。”

“他在生意上欺骗人。”

“他来到教会用一种良心尺度,对工人是另一种良心尺度。”

这些都是信徒的“人格”分裂情况,他指出,在塑造信徒生命时需要把人的身心灵作为一个整体平衡地看待。他幽默的指出,有人每天走一万步以保持身体健康,但“如果你心里忧伤,每天走3万步也没用。”

从基督教的灵修传统探索生命塑造中“知情意行”四个层面:

苏牧师接着从基督教不同的灵修传统与会众一同探讨了生命塑造模式:

一、“知”的层面 —— 福音主义传统

这是福音主义的传统,苏牧师讲解说,在“知”层面的塑造上,福音主义传统强调圣道——圣经是属灵生命的基础和行为准则,这是最高的标准。这种衡量标准不是人的感觉和人的经历。所以在“知”这个层面里面非常注重圣经,查经等等。

刘牧师指出,这是大部分教会长期依赖走的方向,这个是很好的方向。让我们切实体会圣经的可贵,正确的寻求神不至于在真理上走错路。并且福音主义长期受加尔文,路德影响,对上帝的敬畏之心非常强烈。上帝是至高的、伟大的,祂的主权是不可违抗的。人需要作为一个顺命的儿女回应上帝,这个是好的。但其弱点是太过理性化,甚至会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属灵生命程度。

比如:一个人早上5点起床读经、祷告,可能就会被认为这个人过了非常圣洁的生活。这样的人,可能时不时会问别人“你有读圣经吗?”“你有祷告吗?”好像行为上不如自己的人,灵性就不好。

“我发现不少人读圣经是为别人读的,甚至读的圣经成为了一种审判别人的资料。”比如媳妇和婆婆,一起早起读经,读了《路得记》之后互相生出指责和不满:

婆婆:“如果我的媳妇像路得这多好,路得多么孝顺!”

媳妇:“如果我婆婆像拿俄米,多好。这么的照顾媳妇!”

苏牧师引导会众思考,读经真的会使我们灵性好吗?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答案是不一定,关键在于信徒有没有在读经中与基督相会,有没有用经文省视自己的生命。洗礼也同理,受洗的人就真的是基督徒吗?也不一定。重点在于这个人有没有朝向基督,生命有没有让基督净化,这个才是重点。

苏牧师对不同宗派立场的教会牧者们发出劝勉,圣经是很好的,但是不要带着强烈的排他性生活。比如,福音派教会,不要轻易判断灵恩派都是“邪门”,“不好的”。虽然我们对极端灵恩派态度上可以保留。

“我在新加坡最常请我去讲道的教会是灵恩教会,他们很渴慕神的道,很想听上帝的话语。他们也是一群很认真,很爱主的弟兄姐妹。”苏牧师见证灵恩派信徒对神的渴慕。并指出,在这个时代,神依然在行医治等神迹。并劝勉福音派教会,敞开心向灵恩派学习:“我们不一定要学灵恩的看异像,倒地,狂笑…”,但是态度上至少需要开放,“听听我们弟兄们的分享。”

二、情的层面 ——灵恩运动传统

苏牧师讲解说,“情”的层面,可以说是灵恩运动的传统。灵恩传统强调“经验”。毋庸置疑的是,人生命的改变需要圣灵的工作,圣灵使人经历重生、成圣和成长。苏牧师指出,这个时代的人的信仰特点,需要个人性的经历神的工作才会信主。“一个真正经历神的人,他的生命一定会有显然的改变。”

 比如,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已经不是可以被父母“叫”去礼拜的一代人,他们需要在父母身上看到他们生命的见证——上帝与你同在。若看不到父母和别人在处事上有什么分别,对于年轻人来说,要认识信仰就变的很困难。

1.)生命改变没有“属灵捷径”

苏牧师认为灵恩运动中的一个问题,是走“属灵捷径”——不需要经历成圣路上生命的挣扎,(只是在属灵体验中)立刻成为一个“信仰成功”的人士。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样的。

苏牧师指出,需要思辨的看待人经历圣灵工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经历神,但经历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对于没有经历的人,也需要反过来思考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基督徒。”此外,他指出,圣灵赐给人侍奉的能力和恩赐,基督徒做属灵的服侍,在教会中做神的工,是需要圣灵的恩膏和恩赐的。

2.) 灵恩运动注重将信仰“事件”化

苏牧师说,灵恩运动的几个特点是强调讲方言、属灵争战、将信仰“事件”化,借此经历神的临在。我们在传统教会听道,是一种理论。但没有把这个转化为我们的生命时,它就只是一种思想架构中的观念。除了这个观念落实在生活中,去实践的时候,才是信仰事件化。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空间+时间,才能构成事件。苏牧师说:“灵恩运动成功就在这里。”

苏牧师举例说,见过一个牧者讲道中途让一位弟兄上台做见证,面对忽如其来的邀请,这个弟兄上去见证后,大家都得到感动——“上帝赐福给他,也会赐福给我。”这是信仰的个人化,生活化,是可以经历的信仰。再比如,聚会中让会众为身边的人按手祷告,见过有弟兄扶着一位40多岁的弟兄的肩膀为之祷告,被祷告的弟兄因为感受到的爱和温暖就掉泪的场面。

苏牧师指出,这就是信仰的经验和感受。“信仰变成事件,是我可以体会到的一件事。”我们今天怎么把信仰化成我们的生活印证?这对牧者来说,不是“礼拜天讲一场道,就完成了做牧师的责任。”而是牧者自己经历神的工作之后,可以把完全没有属灵经历的人带入这种属灵经验中。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灵恩运动中这些值得我们思考和值得我们去想的东西。让我们也一同彼此学习,让我们灵恩运动的弟兄也向我们学习——因为经验也需要客观的真理做基础。

3.)关于神迹的思考—— 神迹必定是带来意义和价值的

苏牧师指出,灵恩不是“狂笑、倒地”,这种现象在印度教中出现的很多。但这些不一定是来自上帝的。苏牧师问,如果一个牧师祝福祷告之后大家全都倒地,有什么意义?

他说他问过有牧师祷告后倒地经验的人,“你倒地什么感觉?”对方说:“好像睡了一场觉。”苏牧师反问对方:“那回家睡呀,为什么在这里睡?”

他认为,这种“倒地”没有多大意义。并指出,凡神迹、凡是来自神的工作,都带来意义和价值,不然就只是一种表演。并指出,寻求神迹信仰的教会需要学习传统的福音主义精神——回归圣经。

4.)经历神迹不一定能将人的生命引向神

苏立忠牧师指出,灵恩教会强调属灵经验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忽略的,同时他指出属灵体验对人生命的造就不应该过分被强调。他例举了以色列百姓在旷野40年的例子,“以色列百姓经历旷野40年的生活,经历了多少(神的带领),可是他们还是背叛了神。”

苏牧师教会一位曾经患癌的姐妹,得到牧者们的祷告侍奉,真的出现了神迹,医生宣布这个姐妹的癌症好了。但是苏牧师讲了一个惨痛的现实,这个得到医治的姐妹,后来没有再到教会,离开了教会。

“经验是使你灵性绝对好的途径吗?不尽然,一定要回到圣经。”苏牧师说:“回到《圣经》后,一定要经历《圣经》(话语的真实),这个才是我们要走的路。”

苏牧师指出,教会需要严肃的看灵恩运动,不能只是简单粗暴的对之作判断。他们是我们的弟兄,只是其中有一些走向了极端。但这种极端不是灵恩运动的特色,正如很多强调“知”的传统的教会,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为信徒读完圣经灵性就会好;听几堂道之后,家庭就会忽然变好——但这是不可能的。

三、意的层面 —— 东正教的圣洁传统

“意”的层面,是指过圣洁的生活。苏牧师讲解说,东正教非常注重圣洁生活的操练,比较类似儒家“内圣外王”的观念,内面如果不洁净,也行不出道——我们内心如果不圣洁,“外贼”就会入侵。

东正教的这种弃绝世俗,在意志上的操练,克服自我,过圣洁生活的模式,也曾在“旷野灵修”传统中出现。在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之后,这些旷野灵修的圣徒们,不甘堕落而跑进了旷野去修道——后来被称之为“白色殉道”。

旷野教父中的圣安东尼说:“基督的跟随者就是神的运动员。”苏牧师引用其说过的话,鼓励基督徒说:“我们是神的运动员,需要不断的操练。”并引用了保罗的教导,劝勉做圣洁属灵工作的牧者传道人,要过节制和圣洁的生活,保守生命在福音和神的爱里面。“你们凡事要节制,要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免得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四、行的层面 ——(道成肉身)天主教强调的传统

“行”的层面,指的是社会公义以及强调效法基督过“道成肉身”的生活,苏牧师讲解说,这是天主教比较强调的层面。天主教非常注重社会公益,这种道成肉身的传统非常强调教会在社会中的具体见证,信仰从个人转化为社会责任。

苏牧师讲解说,对很多人来说,这种信仰从个人转化为社会责任就是把信仰落实在自己的职场中。对神的爱的运用是进入到世人中间的,达到关怀普世的目标。

他也指出牧者们的一个侍奉盲区:“不是只是差派宣教士,差遣短宣队。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差遣人出去好好的工作。”

每个工作的人都是被神差派到自己职场中的宣教士

苏牧师反问所有与会者,“你会教导信徒说,’上帝差派你,你在社会中要好好的工作’吗?”并指出,做工人的需要顺服自己的上司,忠心良善的工作。反过来,做老板的也要带着爱和公义对待员工。让你的老板/员工因着你而认识上帝,这才是一种健康的伦理。

苏牧师说:“每个工作的人都是被神差派到自己职场中的宣教士,这样的观念是今天的我们需要好好加强的。”

苏牧师说,每一个人把信仰生活化落实在职场上——这是基督教信仰中的“道成肉身观”,也是今天教会带领社会的核心动力。道不是在遥远的天上,我们的上帝不是高高在上的一位,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

从“知道” ——到 “做到”:如何融合使用“知情意行”?

讲完上面的四点之后,苏牧师引出另一个话题——也是生命塑造中最后一个棘手的问题,怎么把上面四个点“知情意行”落实在生活中?

今天教会的困境,不在于“知”的问题,而是行的问题。正如世人不在乎基督教讲的有多好,而是“活的有多美”;不在乎你说的有多深,而在乎你活的有多真。

苏牧师介绍了《知道做到》这本书,该书提倡知行合一。关于如何做到,这本书很精辟的提出了一个观点,怎么能把知道化为做到呢?就是重复,不断重复你知道的对的事情。

1.)做到 —— 重复你已知的对的事情

苏牧师说,这种重复有一个前提,就是筛选正确的信息。这个时代的信息非常多,我们总是学习不同的东西,但结果可能还是一事无成。需要过滤出好的东西之后,就不断的学习,研究,理解,这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当这些被学习和理解的东西自然的成为一个人的生命时,也可以很自然的活出来,这就是这本书的观点。

苏立忠牧师分享说,自己教会决定用《幸福小组》课程后,用了一年时间学习、了解以及培训,今年正式开始落实,不会贸然使用教材。经过学习和研究才决定了适合用的内容,和教材中只适合台湾教会,不适合新加坡套用的内容。

取舍之后,就很坚定的往前做,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提议做别的。但是苏立忠牧师很坚定的坚持了选定的教材,也看到了坚持的结果。他说,2024年是他牧养的教会实践教材内容的一年。如果过程中遇到问题,会去问课程设计人,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取舍完后,剩下的就是重复实践的过程。

2.)不同传统的教会互相学习时,切忌盲目模仿

在“知情意行”四种属灵传统的灵活适用上,苏立忠牧师指出,如果你是一个传统的教会,就不要去学灵恩教会,因为不适合你。苏牧师分享了自己见过的这类例子,有他认识的传统教会牧者跑到新加坡学习灵恩教会的做法之后,回到自己的教会强调讲方言,导致的结果是教会的长执都与之发生争执,后来教会分裂了。

这个极端案例的问题就是这个牧者在改革教会的时候,走错了方向。苏牧师认为,灵恩教会走适合灵恩教会的路。传统教会走适合传统教会的路。两者的健康关系是:彼此尊重,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主的道中变的更加好,更加合神的心意,而不是一定要让对方认可自己的。

苏牧师指出,我们一起成长非常重要,正如上面说的要不断的重复,理解,把所有的信息过滤一遍,在找到自己真的需要的,自己教会真的需要的。不断的探讨,一直探讨。

“不但要花时间寻求新的知识,更要花十倍的时间、让学习的东西输出,花十倍的时间、精力去反复演练,跟进和实践已知的知识,就能将认知转化为行动。”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