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我们需要跨越社会时差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2月12日 20:32 |
播放

时差本是一个地理学概念,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引起的不同地区,所经历的太阳日出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差异。如上海时间与乌鲁木齐时间相差两个小时,上海已经日出,乌鲁木齐还在深夜,上海已经日落,乌鲁木齐下午的太阳还在当空。人们从一个时区到另一个时区,往往需要倒时差,上海八点上班,五点下班,乌鲁木齐可能十点才上班,晚上七点才下班。

社会也有时差,这个时差不是指时区,而是时代,是不同的时代观念,在不同的人群或者环境中所带来的冲突与矛盾,从而产生焦虑。这样的社会时差正在我们的群体蔓延。这种焦虑尤其在教育中尤为突出。

看过一个北大教授的故事。教授是搞教育学的国际知名专家,有着美国博士教育背景,又是北京大学教授,因此他和孩子之间有段时间有着强烈的社会时差。

教授生于东北农村,家境贫困,学校也是农村学校,教育条件简朴。按照教授的说法,他的父母在他学习上从未过问,完全放养。不是不问,而是父母接受教育程度更低,加上大家都忙着生产,根本没有精力顾问孩子学习。他小学开始调皮,无心学习,成绩中等水平。后来到了初三,突然醒悟,发奋一个学期成功进入县重点高中。他天资聪慧,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因此稍作努力就能成为学霸。至此之后,顺风顺水,高考进入北京大学,拿到硕士学位之后进入美国顶尖大学攻读博士,回国进入北大做教授。然后娶了同样北大毕业的妻子。

教授在四十岁生下女儿之后,就采取放养的教育方式。因为这是他和妻子共同的成长经历。孩子读幼儿园,也同样没有进行超前教育。他们没有给孩子报过任何辅导班,与那些动辄十个班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孩子就是玩。

孩子六岁进入北京大学附中,这是海淀区最好的学校之一。开学三个月之后,第一次摸底考试,女儿全班倒数第一,而且分数比倒数第二还相差很多。这让做北大教授的父亲如晴天霹雳。家长会上,老师开始数落孩子的问题,英文不会读,语文不会写,数学不会计算,和那些其他班级孩子比,相差太多。经过了解,班级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就上了辅导班,有的孩子一年级就已经会背一千个单词了。

从小就聪明伶俐的教授,无法接受孩子竟然这个水平。本来孩子上学可以坐校车或者开车,他骑自行车,这样在路上可以给孩子复习英语。经过一个学期的恶补,孩子功课勉强能跟得上。但是孩子出现厌学迹象,每天都顶着巨大压力,学习没有动力,只是爸爸在推着走。妈妈看到这个情况,觉得这样下去孩子会很危险。

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自己的焦虑。他焦虑的不仅是孩子和自己相比有如此大的差异,还焦虑孩子将来会社会阶层掉落,由他现在上层掉落到底层。但后来他也想通了,与其逼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如接受她的平庸,接受现实的孩子,比制造焦虑更加重要。因为健康和快乐,人格健全和人品才是左右她一生的关键因素。

在教育中,我们最大的焦虑往往来自社会阶层掉落。孩子考试一旦没有考好,就会焦虑孩子将来这一生怎么办。这一观念其实是一个传统社会的观念。在古代士农工商的阶层,在八十年代城市人、吃公粮的人与农村务农和农民工的阶层区分,根深蒂固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不希望孩子掉落到底层,成为打工者。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孩子是否快乐。这就是问题“现在有条件了,教育为什么还那么辛苦?”的背景。我们对教育的辛苦,是希望孩子居于歧视链的顶端。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将来即使成为底层的工人,自己有个健康的性格,能从生活和工作中找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健康的人品,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些难道不重要吗?那些身居高位,挥金如土的人,他们同样有他们的空虚和烦恼。

那个依靠教育这个独木桥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和人格,这才是幸福的根本。

这样的社会时差在当下的基督教中同样普遍存在。

在八十年代的农村,医疗和教育资源都很紧张,那是一个贫穷的时代。因此,那个时代要求大家压抑自己的愿望。不能在吃穿上有过分的要求,解决温饱的底线就好了。因此,那个时代的基督教教义偏向保守,偏向属灵,强调与世界的距离,让信徒安心呆在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安全区域中。那个时代强调信耶稣的医治,有许多信耶稣得到医治的故事,成为那个时代基督教兴旺的见证。

然而,今天与过去那个节俭时代已经不同了。今天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时代发展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舒适生活的空间。今天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再是父辈的节俭,而是享受。如此一来,两代人不同的观念开始冲突,这样坚持传统观念的基督教无法吸引年轻人,而坚持现代观念的年青年也不愿进入基督教。

正如我们到一个地方需要倒一下时差一样,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也需要倒一下时差,用新时代的观念来与新时代的人对话。这不是改变了信仰,信仰永远不会改变。因为信仰引领着每一个时代的精神,她是精神的内核。

信仰对我们的要求是要有爱,不仅爱邻舍,还要爱自己。爱才是永恒,不会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


可透过邮箱与作者联系交流:lidaonansir@163.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