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上帝需要我们的感恩和回报到底是什么?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11月23日 06:28 |
播放

我们的传统道德中有这么一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人家一点帮助,应该用远超你收到的帮助来报答。感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回报是感恩的现实表现。

在流传已久的故事中,感恩的故事占据大部分内容。据说韩信在没有出道之前,家境贫穷,食不果腹。有一次,在河边因为饥饿晕倒,幸好被一群洗衣的妇女看到。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穷小子,没人帮助他。只有一个村妇拿出自己的馕饼,给他充饥,从而救了他一命。这滴水之恩,让韩信铭记在心。及至到了他被拜将封候之后,就带着一车黄金来到老妇人的家里拜谢。

韩信的故事中,尽管要表达的是感恩的主题,但是多少让人有些怀疑,对感恩这一主题突出得有些功利。这彷佛告诉人们,你每做的一件好事,都可能让你得到更多的回报,因此帮助别人,也许能让你成功。谁知道你帮助的那个人将来是不是一个出将入相的人呢。

除了韩信的故事之外,还有关于当年刘邦的故事也是如此。据说刘邦还是婴儿时期,被秦始皇的谋士识破,将来要篡夺皇位,便派兵追杀。其母忙乱之中,便把他放在耕田的犁沟里,刚好被新翻的土盖住,幸免于难。为了刘邦的呼吸,一直蝼蛄便在他的鼻孔处钻了两个洞。躲过灾难的刘邦成为皇帝之后,为了感谢蝼蛄的救命之恩,便赏赐他脖颈出加一个链接之物,这样当有人把它的脖子掐断的时候不至于死。据说今天蝼蛄的脖子处还真有这个东西。

这些故事中,慢慢发展就偏离了感恩的主题。逐渐走向了突出感恩的结果。到了对神灵这一块,更是突出了这种结果的重要性。

祥林嫂一生坎坷,两任丈夫都先后死亡,最后她的孩子还被狼吃掉了。到了鲁老爷家做工之后,情况好转,身体和精神也逐渐恢复正常。但是柳嫂又提到她死了之后到阴间,两个丈夫万一争执起来,阎王爷会将她锯两半平分给两个丈夫的残忍判决,祥林嫂便又害怕起来。这时候柳嫂提议,为村后的土地庙捐一个门槛可以免除阴间的刑罚。于是祥林嫂便拿出所有积蓄捐了一个门槛。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这个门槛好起来。鲁老爷因为祥林嫂的遭遇,而认为她是扫把星,赶走了她,最后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在祥林嫂的眼中,阎王爷这样的神灵是应该比人更加知道感恩的,自己捐了门槛之后死后的麻烦应该解决了,活着的日子也应该一直好下去。然而,却事与愿违。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给神灵以恩惠,必能得到神灵的更大的回报。聊斋中有很多因为帮助了精怪,而得到精怪丰厚报答的故事。然而,民间宗教中一切的神灵感恩回馈的美好,被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击得粉碎,彻底破灭。因此,好财和功利化的神灵,并不适用于人们关于感恩的美好期待。

在感恩这一传统美德当中,“涌泉相报”是出于内心的感激之情,还是功利的道德绑架,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时时上演。新闻上常常看到,捡到别人重要财物归还,而谢绝回报的故事,当然也有在归还的时候拒绝财务报答和索要回报的故事。在福音书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只是耶稣的做法和我们的传统不一样。

一个行淫被抓的女人被带到耶稣面前,文士和法利赛人问耶稣按照律法是不是要用石头砸死她。显然这个时候,女人是无助的,因为按照律法她的确应该被砸死。因此他根本不指望这个不说话而一个劲地画字的人。但是最终耶稣却仅用一句话救下了她。

这个女孩子对耶稣是满怀感激之情,用一种劫后余生的眼神看着耶稣。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翰福音 8:9-11 和合本)

这个女孩子对耶稣是充满感恩的,在我们传统故事版本中,这种感恩要有行动,要么以身相许,要么多年之后,封侯拜相,风光返回载一车黄金报答。但是耶稣的要求很简单,“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从此不要在犯罪了?不犯罪是不是能让耶稣得到什么好处呢?显然不能。不犯罪,只是对这个女孩的自身要求。不犯罪并不能让耶稣免于钉十字架的苦难,也不能让耶稣得到多少财产。

在行淫被抓的女孩和耶稣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与我们传统不一样的道德要求。我们传统故事的感恩,往往是一种给与出手助人者一定的回报,这种模式是一种交易式的,你帮助了我,我必然给予你物质上更多的回报。而耶稣的方式不是这种交易式。耶稣只是希望对方生活的更好。实际上耶稣对女孩感激的回应是你要更好的生活,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远离罪的辖制。

一个真正的回应感激或者感恩的方式,不是得到多少的回报,而是让受助者没有回报的道德压力。我帮助了你,你一定要回报我,不然就显得冷酷无情;我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一定要回报对方,不然显得我贪得无厌。但是在耶稣这里,感恩不是这种交易式的回报,而是过更美好的生活,更自由的生活。

道德不是用来绑架别人,而是用来约束自己,让大家都能过上美好生活。这是耶稣为我们提供的另一个关于道德的解读!



可透过邮箱与作者联系交流:lidaonansir@163.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