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一神学研究者谈:当下国际教会的最新发展趋势与中国教会的进一步转型路径探讨(中)

作者: 王璐德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5月26日 12:09 |
播放

编者按:世界是不停变化的,作为耶稣身体的教会在这地上也是处于动态之中,因为上帝也是在不同时代掀起不同的浪潮来带领每个时代不同的百姓。

日前,一位神学研究者吴东日博士在一场讲座中就他近年来所观察和了解到的国际教会尤其是英美教会的最新动向进行了介绍,并谈到由此延伸的对中国教会进一步转型的思考和看见。

吴东日博士,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本科,韩国延世大学哲学博士, 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研究和教授神学多年,对不同教会发展形态和牧养模式多有比较和研究。

续:一神学研究者谈:当下国际教会的最新发展趋势与中国教会的进一步转型路径探讨(上)

(中

国际教会的最新动向: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

在回溯了自1960年代至今,在欧美出现的一系列教会更新运动,即耶稣运动(1960年代——1970年代)、教会成长运动(1970年代——1980年代)、慕道友运动(1980年代——1990年代)、新型教会运动(1990年代——2010年代)之后,吴东日博士详细介绍和分析起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The Missional Church)(1990年代——现在)。

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当下中国教会最值得关注的趋势,也是未来中国教会进一步转型的良性模式之一。

他引用说,有人把这场教会变革称之为是教会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它是
从教堂为中心转型到以社会为中心,
从圣职人员为中心转型到以一般信徒为中心,
从教会的宗教聚会为中心转型到以信徒的日常生活为中心
这三种转变对于教会的更新是巨大而深刻的。

使命导向型教会出现的原因与模式

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的背景是在北美,人们也开始对教会的消费主义表示不满,对过去的教会模式也开始展开批判和创新。

不仅新型教会运动,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运动也一同提出:“怎样才能带来真正的更新和变化? ”于是开始重新质问:何为福音?何为教会?如何回应变化的处境?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吴博士说,可能我们看他们重新质问这些基本问题会觉得有点滑稽:“福音是什么你还还不知道吗?教会是什么你还不知道吗?”因为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比如十字架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需要常常再去问自己十字架的意义我们全部懂了吗?而且十字架带给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意义我们真正掌握了吗?并且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和文化中重新讲说福音?这些都是每个时代的信徒要追问的。

正是在这样重新追问的基础上,在北美兴起了大量不同形态的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比如
1.小组为中心的有机教会模式
——比如有机家庭教会(Organic House Church)的代表教会增值协会、小马社区教会(SOMA Community)等。


增值协会聚会场景。


小马社区教会。

csv875r7onh1v39nso.jpg
小马社区教会

2.用激进的事工打开服事新路径的中型教会模式
——比如在洛杉矶的新城市教会(New City Church of Los Angeles)是一家服务贫困者和被遗弃等无家可归者的教会;以拉斯维加斯作为发展基础的恩典城市教会(Grace Church Las Vegas)等。

3.安抚城市痛苦和伤痕的大型教会模式
——比如帮助并改变"边缘群体〃的Dream Center教会;在拉斯维加斯的中心基督徒教会(Central Christian Church )等。

4.文化和灵性相遇的模式
——比如强调深层体验和礼拜的Reality LA ;强调传统与现代平衡的救赎主教会。

5.传统与时代相连的成长模式
——比如Christian Assembly

吴博士着重拿出来2个教会的案例介绍了小组为中心的有机教会模式。他提到有机家庭教会模式在北美的兴起源于不少大教堂式的教会因失去其本质,无法装备年轻人在世界过好信仰生活时, 他/她们将会离开了教堂,于是当下美国的教会出现两极化现象,信徒要不聚到大型教会,要不就聚在家庭里。

据调查,这种回归到家庭式而非教堂式的教会在美国2009年将近3万个。这种教会采取的主要形式、结构类似于传统教会,但不是聚在教会中,而是在牧师的领导下,信徒们参与管理财务、预算和计划等。这种教会呈现“关系网络” 的形式,还鼓励“分家”和“扩张”,积极传播福音。比如尼尔•科尔的教会增值协会和小马社区(SOMA Community)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对这种教会最为重要的,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活出门徒的生活,彼此之间的关系7天不掉链是一种共同体/社群彼此支持的生活,而非过去只是主日礼拜式的基督徒。

使命导向型教会的神学主题和社会意义

吴博士介绍说,使命导向型教会和传统模式相比,不只是局限于自己聚会的地方,它有建设社区和社会的意义,并不只是关注教会内部,也不只是引导教会的信徒关注教会内部建设,而很多是教会在社会中,如何在社会中展开服务。

使命导向型教会体现了重要的神学转向,按照范格尔德(Craig Van Gelder)的结论是使命导向的教会共同的神学主题是上帝的使命导向,是与上帝的国度有关;是道成肉身式的服事模式;是把重点放在所有信徒作为门徒的生活,是全方位的生活,而不只是在教会里; 以上帝使命导向的概念来理解教会,因为上帝也是差派的上帝,他把自己的独生子差派到这个世界,我们基督徒也是上帝差派到社会上做光做盐。

使命导向型教会强调点包括:
1. 比起以教堂为中心,更加注重信徒在生活的礼拜。
即信仰要在生活中活出来,这并非淡化信仰,反而是强化。

2..出于信仰的行为。
信仰带出行为,认知上的信仰和行为、行动是不可分的,没有行为的信仰是死的。

3. 从增长转向福音影响力。
从只是追求教堂、人数等外在规模上、量化的增长转为福音的影响力的增长。

4. 从以个人为中心到以社区/团契为中心
独立于他人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大家都是存在于家族、人群、社会和文化、历史之中。后现代主义从现代社会过于强调个人主义中走出来,强调社群、团契、共同体。

使命导向的教会根源于上帝就是使命导向的,基督徒也是应该人人都需要有使命导向。当下欧美教会的神学界重新思考和解释我们所熟悉的约翰福音3:16,因为上帝爱世人,赐给了独生子,所以才得以建立教会,信徒才能有信仰,我们的得救才成为可能。因为上帝已经透过十字架和复活“与世界和好”,所以基督徒要实践出“与世界的和好(太5:24,哥后5:18-20), 使得把世界引向上帝的国度。

而耶稣的生活和工作也是使命导向的,是今天我们的教会和牧师活动的依据。

使命导向教会的核心信息,即在圣经讲解和讲道中,宣布上帝对世界的终极关切应是上帝的国度,因为,耶稣传讲的核心信息是上帝的国度。

何为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

csv887b326m7efga9u.jpg

所以何为使命导向/社区型的教会?即要从使命导向的观点重新认识教会。西方有神学家Bosh反思说,教会的历史,是在建制化和运动化之间反复。历史上,教会常常犯的错误是把使命只是委托给特定的人群,比如牧师、同工、传教士等神职人员,教会把自身局限在建制化里面,所以常常丧失运动性的活力。

使命导向型的牧会是从建制性的牧会向使命导向牧会转型,从而恢复其运动的性质和活力。

教会与使命导向要结合,从使命导向的视角重新理解教会和牧会。使命导向型教会是在与基督、与世界、与教会的关系中认识/定义自己并实现自己。

正是要借着恢复使命导向的视角,恢复失落已久的信仰的世界维度。就如约翰福音20:21所说的,这个世界,是圣徒被呼召和差派之地,是圣徒们履行使命的现场,比如你不仅是基督徒,你还有一个职业身份,那你如何履行你的呼召?不仅仅只是牧者和传教士是被呼召的,信徒在各行各业中也是有呼召的——这种观念的转变会影响到信徒、教会和社会,所以有必要重新谈基督徒如何为人处世。在西方社会非常强调二元论,这是希腊思维比较强的观念,认为思想很重要,行为不重要,因为后者只是身体部分,所以西方传统下的基督信仰常常很强调认信,但是看初代教会是非常强调认信和伦理的,因为希伯来思维是信仰和行为是不可分的。

使徒保罗在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说“教会是充满万有(世界)者所充满的”。我们需要对福音有一个整全性理解:福音覆盖人的生活的所有领域,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呼召和拯救, 还囊括以世界本身作为拯救对象的宇宙性层面。

所以,吴博士强调说,重新理解教会和世界的关系非常重要,而这种关系是复杂多重的:
Church in the world世界中的教会
Church with the world 与世界共在的教会
Church for the world为世界的教会
Church in to the world 差派到世界中的教会
Church distinguished from the world 与世界有别的教会
Come-structure, Go structure相聚的教会和散去的教会

面对现实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恶共在),我们没有必要在理解教会和世界的关系时采取单一态度。因此,我们现实中的人需要真实去把握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要基于福音的精神根据具体情况综合灵活的去面对。

做为信徒共同体的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

以弗所书4:11-12可以看到圣徒教会论:教会是信徒的共同体,建立教会是为了建立信徒, 教会应致力于建立为信徒的日常生活的灵性和使命导向注入活力的网络。

使命导向/社区型的教会是把所有信徒视为差派到世界各地和生活领域的使命者(约20:21, 17:18), 所以以平信徒神学为基础,就比如说马丁路德强调的人人皆祭司。可以说,呼召,不仅适用于牧者,同样适用于信徒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牧者是得到呼召面向教会,而信徒是以面向世界得以呼召的。牧者和信徒同为上帝的同工。

由此可以看到,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是把差传的意义转化和扩大了,将以神职人员为中心的“差派”概念扩大到所有基督徒和教会身上,使“差派”更具普遍意义。

我们被呼召的使命的现场不仅是在海外,在远方,我们所在的社区就是被呼召的使命现场,社区是地方教会的使命现场。基督徒所在区域中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可视为是使命导向的活动。

简而言之,圣徒在世上的生活就是分散的教会的存在方式。

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的牧者

使命导向型的牧者或教会要关怀即每一个人生的重要环节(出生、入教、结婚、葬礼等),特别以“基督教的方式”参与和服事,让人们体会到基督教的真理和对世界的理解,在交流与沟通当中不断传递”上帝的道”。

在教会,牧者要注重培训信徒,使信徒能够在世界里活出基督的生命。牧者的职责是装备信徒帮助信徒,使得他们能够在世界中担负祭司长的责任 。

吴博士对比说,若说曾经在几十年前的“教会成长运动”中,信徒是牧者帮助者的话;而在强调上帝国度的使命导向型教会运动中,这一模式是翻转过来了——牧者是差派信徒到世界活出基督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牧师不仅做好自己教会的牧者,还要做好所在社区的“村长”,作为面向社区的使命导向型共同体,要整合“聚集的教会”和“散在的教会”。以前是为了聚集而分散的话, 而现在是为了分散而聚集。

时空拓展:作为礼拜的日常生活和重塑生活世界

圣徒们要过的就如同保罗说的“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信徒,成为连接教会和社会的桥梁。使命导向/社区型的教会注重的不再是以教堂为中心、以特定方式的拓展活动,而是把圣徒的生活情境和日常场景视为拓展现场。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认为是在上帝面前礼拜和拓展的机会。日常生活领域是基督徒履行使命的现场。在世界中的信徒的生活,被视作散在的教会来理解的(弗4:11-12)。我们的生活本身是一次次的礼拜活动,就如同“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所谈到的礼拜的本质。

所以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的兴趣和愿景不应是召集人来填满教堂的座位,而是给人们的生活注入活力,支持他们在世界创造基督徒(新)的生活方式,并参与“重塑"这个世界。

信徒一周的生活,应是不断追问“耶稣是谁、耶稣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中,创造岀反映上帝国度的生活方式。

一言而蔽之,基督教信仰应为信徒的日常生活赋予新的动力和活力。

吴博士强调说,使命宣教型教会非常强调生活,这也是符合后现代的精神的,因为后现代非常看重生活本身,而生活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

可以说,不仅仅有礼仪的礼拜,还有礼拜后的礼拜——“生活的礼拜”。我们要整合“以特定的宗教仪式来献上的礼拜”(相当于摩西的“圣所”)和 “在日常中献上的生活礼拜”(相当于摩西的“律法〃), 这俩者是不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成全的。

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传统的教会,虽在社区开展事工,但对社区本身的建设是不感兴趣的。而使命导向/社区型教会,从等待人们来教堂,向去到社区与不信的人尽情相处,修复个人、社区中,追求“平安(shalom)的灵性〃,让人们也透过基督徒的灵性获得新的活力,把基督教的方案提供给世界, 使得他们也参与到重建世界的实践当中来,在所有的情况和问题中,思考如何“理解并告知”上帝的存在。

因此教会在空间设计和空间安排上,也可以多从社区建设的角度去考虑,开放空间给社区使用,有效对接社区的需求和教会自身的能力,并且教会要积极挖掘并使用信徒的各样恩赐和各方资源,比如若社区很多老年人那么是否可以做一个老年活动室。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