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特稿|从五点浅谈:教会如何参与自杀干预拯救更多生命?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3月18日 22:32 |
播放

2021年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十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所有的非疾病死因中,自杀,已成为10至25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无独有偶,2020年《美国医学协会儿科学》杂志,对美国14个州的研究显示, 10岁至19岁青少年的自杀人数占自杀总数的比例为6.5%,与2015年至2019年的平均值相比,比重上升。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警示人们,因心理健康引起的自杀行为已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元凶。

无数成人面对青少年自杀,往往总会冷冰冰的说出那句:“至于吗?”“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当一个人说出这句话时,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和那些几近崩溃的孩子共情的能力。而很多时候,恰恰就是这种不理解、被忽视,才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如今一条条生命的消逝,足以让我们清醒。是时候该重视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了。真真切切地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去告诉他们,你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如今青少年轻生状况频发,大人的逻辑认为, 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的世界绚烂美好。但事实并非如此,不是所有孩子都能积极的消化生活带给他们的一切。考试、作业、父母、升学、情感……有太多的东西,会压的懵懂的他们喘不过气。而从纯正信仰而出发生命教育、自我认知、沟通的缺失,会让他们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惩罚他人。

有些原因与家族史和心理健康存在联系。例如,父亲自杀的孩子,有可能在面临生活挑战时也把自杀当作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有躁郁症等精神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有可能在抑郁发作时自杀。有些抑郁疾病有遗传性,并且会提高青少年对生活的不满。青少年自杀的原因还包括特定生活事件。例如,被性侵的青少年有可能考虑以自杀方式逃脱对创伤事件的回忆。一些青少年生活在暴力家庭中,并把自杀当作一种逃避永恒恐惧的方式。同性恋青少年,在遭到家人敌对反应,并受到同学欺负时,有时会考虑结束生命以逃避不断拒绝。刚刚经历分手的青少年,如果没有社会支持体系,也更容易因为痛苦而选择自杀。

一,青少年自杀前的征兆

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可能会谈论自杀,死亡或想要摆脱一切的欲望。他可能有睡眠问题,或不想吃东西。成绩下降和无法集中注意力是其他迹象。自我毁灭行为也很常见,如物质滥用,与其他青少年或成年人打架等。

1、自杀可能属于心理疾病的中抑郁
导致自杀的原因,排名第一的就是抑郁症。大量事实证明,抑郁症患者虽不全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但自杀者多有抑郁情绪。

2、自杀可能属于心理疾病中的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因为思想紊乱,出现幻觉、妄想而被迫走上不归路。这类人自杀的动机千奇百怪,有的是受到上帝或已经过世亲人的召唤,有的是觉得自己被迫害走投无路,想自杀解决。

3、自杀可能属于心理疾病中的失眠症
盘点容易引发自杀倾向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心理学家不得不将失眠症列入其中。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调查后发现,患有失眠、早醒等睡眠障碍疾病人群的自杀倾向是普通人群的2.6倍。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人体认知功能紊乱以及幸福感降低,进而引发自杀冲动。

4、自杀可能属于心理疾病中的焦虑症
随着近年来焦虑症发作者自杀人数的不断上升,因此焦虑症也是考虑易引起自杀的心理疾病有哪些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5、自杀可能属于心理疾病中的强迫症
因受强迫症困扰,厌世自杀,一方面,因不堪精神折磨,强迫症患者可能因抑郁情绪而选择自杀解脱。而另一方面,有的强迫症患者因久治不愈,于是思想变得极端,想通过毁灭自身的方式来终止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

二,青少年心理叛逆的5大特点

1.盲目与无助
青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而道而行之;凡事,无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2.社会性影响
现在的青少年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时期,一些人趁机搞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也给青少年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之产生消极情绪,而他们往往又由于理论修养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容易感情用事,过于偏激,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3.感应性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力量,而这种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所产生的感应作用,它对先进层来说是一种逆向拉力,对后进层来说是转化的阻力,影响着两头,具有感应性。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老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他们把老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我行我素。这种逆反心理的感应性对班内影响很大,如不善加引导,会产生学习和生活的消极性。

4.自发性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应,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遇事感情上接受不了而产生一种抵解情绪造成的。没有什么人指使,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目标,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往往不受约束,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只图痛快。有时看到别人那样干,也跟着干,这一从众心理是逆反心理在特定条件下自发产生的表现。

5.可变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要求意识比较强烈,但他们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或极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又是多种多样,所以想独立自主,一时还做不到。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不定型、可塑性大,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是可以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实行有效的控制的。

三,青少年怎么预防抑郁症

1.提高参与者情绪
集体活动通常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击鼓传花、抢凳子、坐气球、一个画一个猜等小游戏。青少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高兴、愉悦的积极情绪,可起到对郁郁症的预防作用。

2.提高人际关系水平
一些集体活动需要团队合作并有一定的竞争性,户外运动如篮球赛、足球赛、两人三足跑、接力跑、跳长绳比赛等。参与此类集体活动的青少年之间可有大量互动、交流,可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在集体合作中青少年可以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在人际交往方面树立一定信心,可以很好的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3.培养开朗的个性
父母需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培养青少年活泼、乐观、开朗的个性,勇敢、顽强、果断的心理品质,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对抑郁症的预防有很好的效果。

四,作为成年人的家长,面对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甚至有轻生念头时,该怎么做呢?

1、积极与孩子直面痛苦的感受和事情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特别依赖于和朋友、老师、学校之间的关系。过去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社交连接缺失或中断,社会节奏被粗暴打断,增加了患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的抑郁风险。每位家长们都深爱关心着孩子,但是常常不明白自家的孩子遭受了什么样的痛苦。孩子们很擅长隐藏和保密,这也是青少年性格中的一部分。

父母可以为孩子贡献一切,但是常常不明白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孩子们不肯告诉家长自己承受的痛苦,这不是家长的错,也不意味着家长做错了什么。但是作为父母,应该积极主动地和孩子谈谈他们的痛苦感受。我们应该和孩子们谈论那些令人感到痛苦的话题:孤立、孤独、恐惧、抑郁、焦虑、绝望,自杀;也应该坦率地和孩子聊聊:“你是否想过伤害自己,如果有,为什么?”

2、接纳孩子负面情绪,使孩子不孤独
作为家长,要了解孩子们在社交网络中的日常行为。事实上,孩子遭遇痛苦时,家长不能坐等。即使孩子们闪烁其词,不愿多说,大人还是应该弄清他们面临的困境。家长要真诚接纳孩子们的负面情绪,而非不予理睬或是出言批评。这表明我们爱他们,爱他们美好和不足的一切。让孩子明白,自己并不孤独,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

3.不忽视孩子感受,保持关注
把孩子的感受表达都当作真实的情绪反映。保持好奇,平和地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倾诉。安慰他可以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父母会一直在他身边帮助他,一切会好起来的。实在不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寻求专业心理人士的帮助。做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很难,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更难。作为父母,我们唯有倾注全部的爱,以自己的态度、行动全力帮助我们的孩子度过他们的痛苦时光。

一位网友妈妈分享到:“现在的孩子心理不健康是被学校逼出来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就没有一天有休息世界,一天没有一个小时休息。我们这边早上现在是七点多上课,到11点死十分才放学,吃了午饭还有作业,下午一点半上课,傍晚五点左右放学,吃了晚饭马上做作业,一般要九点到十点左右才完成,完成洗澡,将近十一点睡觉。除了现读课本,老师还要求每天阅读理解课外书,因为考试的时候,课外书内容起码占百分之六十!孩子就这样被压垮!如果孩子玩一下,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

五 ,教会需要做些什么?
教会需要带着爱心走向社会,服事社会,倘若教会通过落地的事奉来积极地影响80后、90后的家长,引导他们回归做父母的本职使命:养和育,而这其中需要用到上帝的智慧和真道。教会可以建立专门的事奉团队走近更多邻舍与家庭之中,成为他们心中的盼望。

希伯来语里爱和知道是一个词,教会是充满基督之爱的共同体,教会需要帮助社会中许多家长去学习真正的爱和找回因为圣洁的基督之爱而有的能力和智慧,当父母回归到基督之爱的源头里学习如何去爱,他们才能够明白将有尊荣和疼爱的爱切实的临到他们的子女的身上。

拥有了基督爱之能力的人,也会拥有知道对方真实情况与需要的洞察力。如此看来,一个家庭的医治是从在基督的爱里可以得到根本且多元化的医治,对于孩子的心灵健康,父母也有责任继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生命。教会也需要有这方面的使命感去关心更多的有此需要的家庭,这样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会建立全新的亲子关系。盼望在未来的社会公益的岗位中,有更多空间留给教会的有爱和恩赐的同工,让更多人看可以拥有健康、自信和阳光的心灵。



参考资料:

《防止青少年自我伤害》福斯特·霍顿/ISBN:9787506279918, 7506279916/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