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寻亲少年刘学州自杀悲剧 引发多位基督徒关注与评论:爱无扼杀,亦无消陨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1月28日 11:22 |
播放

1月24日,年仅15岁的寻亲少年刘学州在海南三亚自杀离世。消息传出来以后,由于刘学州那令人唏嘘的经历,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其中自然也不乏基督徒的身影。

多位基督徒对这起悲剧的发生表达心痛,在社交媒体上也对此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评论。

有基督徒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认为家庭是一切疾病的根源,想要治病的话需要先治根,需要把家庭经营好。而经营好家庭,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家庭的每一名成员都全力以赴。穷也好,富也罢,经营好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生存的第一要务。而刘学州的一系列悲剧经历以及最后的自杀,都和刘学州的父母没有经营好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也有基督徒牧者从道德角度出发,认为在刘学州经历大规模网络暴力的时候,当时很多人认为刘学州有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因此一个个地都以为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义愤填膺地对刘学州进行道德控诉,恨不得刘学州赶紧去死。

他说到:“这就是社会之恶,这是假冒伪善的道德主义。道德主义的社会就是一个死循环,所有人都正义凛然,所有人都伤痕累累,看起来所有人都‘没犯什么大错’,但所有人都不断聚集到打着‘道德’的大旗的人那里一起作恶,作出各种让人震惊的恶。然后,当他们发现了道德问题,他们再一起把原来扛旗的人用‘道德败坏’的名义杀死,然后换其他人扛起这个伪善的‘道德主义’的旗帜。当然,这个新的扛旗人的结局,也一定是悲剧性的,因为所有人都是被“道德主义”这头野兽吃掉,只是吃的方式各不相同。道德主义的野兽一直在吃人,所有人都拜倒在这个恶兽面前,从它领命,再去杀死它要吞吃的人。只有基督的福音,给我们展现了一条完全胜过道德主义的新的生活方式,让这只恶兽不能吞吃我们,也能让一个群体——教会——呈现新的社会形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福音化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彻底脱离道德主义的死循环。”

同时,也有基督徒分享说:“这两天刘学州自杀的事件,让人不禁想起来前几年一部热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什么是恶,什么是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道德的尺界,每个人也都有选择善与恶的权力。然而,现今,善与恶之间却只剩下一个字那么近的距离!或许我们的一个小小地举动,或许你的一句话,就可以成就他人,但同时也有可能毁掉他人!”

一名基督徒姊妹说:“难道他(刘学州)的一生都要背负‘弃儿’的罪名吗?这个孩子不能明白,他究竟有什么错。他渴望着父爱、母爱,想要跟其他孩子们一样拥有一个家,与父母相认以后,父母给他租房或者有条件的话买一套房子有何不可?这不都是作为父母应该做的吗?”

另一名基督徒则从自杀方面评论:“无论心里面多么地艰难,都请不要自杀,因为自杀是魔鬼的杀人谎言。每一个人生来都是无比宝贵地,生命属于上帝,不该自行剥夺。”

还有一名基督徒从刘学州自杀的事情联想和回顾了近几年的家庭惨剧,说“一个家庭的境遇往往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两年发生的‘遗弃案’‘重庆杀子案’‘郑州一家六口被杀案’的背后,都与金钱至上、个人欲望无限泛滥有关”。

也有人从法律角度出发,“公诉机关难道不应该为这名花样少年讨还公道吗?无论是买卖婴儿,还是校园性侵以及网络暴力,这些都是违法甚至犯罪行为。”不知道这名基督徒是不是律师或者其他的法律相关从业者。

还有一名基督徒弟兄从人对于爱的渴望的角度来分享,这位弟兄说:“爱无扼杀,亦无消陨。生命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对于自身生命的感知,即一种深陷在无爱的境遇。与此同时,随着年岁的成熟,孤寂感便逐渐袭来。正如C.S.路易斯所言:我们生而无助,一旦意识成熟,就会发现自己孤独,无论在身体、感情还有智力上都需要他人,我们若想对任何事物(甚至对自己)有所认识,都离不开他人。”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