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你是否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教会应对吸毒青年有人性化的关怀

作者: 王韩飞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2月24日 11:40 |
播放

袁幼轩——从吸毒者到大学教授的蜕变,这则故事曾令多少人为之泪目与动容。一个吸毒青年,可以说是陷入了生命的深渊与绝境,但他的母亲为其恒切不断的祈祷,又因着上帝的怜悯,他戒毒成功,成为一名大学教授,且是福音勇士,为耶稣做美好见证。

吸毒者,这类人群也有接受福音的权利。教会和牧者如何对他们进行关怀与帮助,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究的课题。

小明(化名),正值青春年华,却染上毒瘾。在进入戒毒所之后,由于无法承受生命灾难般的打击,就表现出极端的亢奋行为。在他的心里有一定的压力与障碍,他就需要通过某个渠道发泄出来,会表现出不定期的无理取闹、情绪暴躁,甚至是不听任何的劝告,还走上极端的自虐、自残的不归路。

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和心理等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小明内心的情感:

1.孤独

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又比较淡漠,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将吸毒看作是整个家族的羞耻。这就增加了小明内在的罪疚感、耻辱感,更是增添了内心的一份孤寂。这就像是一位心理专家所说的“青年吸毒者多多少少都患有情感缺失症、自由渴慕症、心灵孤独症”。

2.伤害

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在人群之内、家庭之内有属于他的人际关系网络。小明被家人和朋友所鄙夷、所痛恨,甚至是被抛弃。这样的人际关系网络的撕裂与崩塌给小明的心中留下无言的伤害。当然这种伤害是无形的,也是潜藏于心灵深处。亲情之爱的荒芜,使得小明心中充满了孤独、压抑,甚至是恨意,还可能会成为极端性格养成的导火索。

3.自卑

从自由人到“囚禁”的心理落差也给造成小明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还有更多的是一种自卑、自轻自贱,甚至会造成轻生的念头。要知道有些青年原本在父母的庇护下有很高的自我存在感,可是一旦落入戒毒所中,他就会感到无形的卑微感,觉得自己给整个家庭蒙羞,以至于灰心丧志,没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更有甚者,在长时间的压力与忽视下,有的青少年会丧失仅有的自尊,从而变得什么都不在乎,什么也都敢对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也是他们屡次吸毒行为一个很大的诱因。

那么,造成青年吸毒的原因有哪些呢?

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社会已经变成一个欲望化膨胀的大都市,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社交障碍症、竞争压力、忧郁焦虑等等。与此同时,青年对于毒品的好奇、猎奇心理,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快感刺激而盲目地选择吸毒。而且青年对于毒品法律知识的处于盲点,也就是法治的盲目与无知,导致他们轻易地吸食毒品,过早地、草率地踏入了生命的禁区。

俗语说:“学好要十年,学会五分钟”、“孩子学会都不用教”。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人性之中隐藏着一种难以抵御的罪性,而青年“吸毒”行为本身就是负面的,也体现了隐匿于他们心灵深处的一种人性之恶。所以,作为教会牧者,面对这一类人群,我们要通过建立规则、策略指导来遏制青年内心的恶,通过积极引导、有效疏导来激发他们内心的善,让每个青年都塑造成真善美的天使。

如何让吸毒者接受耶稣基督,并因此有一个生命的改变呢?

首先要让吸毒青年与耶稣有一个联结,即爱上耶稣,因为耶稣本身就是一种恩典式的治愈。唯有耶稣的爱能够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同时也能让他们有一种尊严感与价值感。唯有耶稣的爱才能让他们彻底地认罪悔改,从而远离毒品,走上悔过自新的道路。

其次,教会肢体的关爱与扶持也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吸毒青年,我们不能有所歧视,也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而是应该以耶稣基督的爱与胸怀去接纳、去关爱。给他们恩典,就像耶稣给予他恩典一样。唯有恩典之爱才能将一个罪人从挣扎线上挽回,唯有恩典之约才能将一个将死之人获得永恒之福。

教会牧者要与时俱进,要看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吸毒者的灵性关怀是一个需要急需操练的功课。教会可以为这一类青年制定相应的牧养关怀——包括探访、谈心、团契治愈等等。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改造和矫正的关键时期,而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许多吸毒青年在情绪、心理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作为教牧关怀,需要达到科学性、专业性与智慧性的三效合一,更需要充分运用犯罪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灵性关怀学,进一步提升辅导的有效性。

我们相信上帝就是爱,上帝就是怜悯,只要吸毒青年有一颗虔诚的心,并悔过自新,在信仰上有所追求、有所努力,一定能够迎来生命的春天与希望。正如使徒保罗所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