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耶佛对话初探:以《圣经》与净土《无量寿经》比较为例(上)

作者: 张锴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自信仰和学术 | 2019年05月10日 08:10 |
播放

一、导言

无论是在宗教界还是学术界,不同宗教典籍之间的比较、对读以及宗教间的对话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例如学界的石衡潭博士一直在推动倡导的圣经论语对读活动及其所著的《论语遇上圣经》(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教界的远志明牧师所著的《老子与圣经-跨越时空的迎候》(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7年)以及目前在德国信义宗教会兴起的《古兰经》与《圣经》对读活动等无不是代表了在除了基督教以外也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寻求普遍性的努力。

一个半世纪以前,得到学界公认的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穆勒(Max Müller)有一句名言:只懂一种宗教的,其实什么宗教也不懂 吕大吉博士在穆勒的卓著《宗教学导论》序言中说:这句话渗透着比较宗教学的科学精神,是反对信仰主义和基督教至上主义的逻辑结论 穆勒说道:正如奥古斯丁所理解的那样,世界上没有一个宗教不含有某些真理的成分。通过研究我们将会明白古代宗教史最能使我们了解人类受到神的教育’” 加尔文(John Calvin)在他的巨著《基督教要义》(上册)中也认为,神不仅赐予人理性,更有一个神圣的觉悟。他称之为“神圣意识宗教的种子

许志伟博士理解其为人类宗教的普遍性以及人的良知与恻隐之心。美国著名的福音派神学家,前富勒神学院院长毛瑞琪(Richard J. Mouw)在他的一部名作《他爱普及万千》中说道:“我们必须尽我们的力量去发现、尊重和欣赏在广阔的人类社团中上帝任何恩典的应用,当发现普遍恩典的教义时,便不会再因受到基要派团体的教导,认为一切世俗的学问worldly learning)都是邪恶的 收录在《丁光训文集》中的一篇丁主教于一九七八年在上海演讲的演讲稿,讲题为:怎样看待基督教会以外的真善美”,其中有一段话说,当西方国家发现了许多东方宗教后,过去认为的真理在西方,其它宗教是荒谬的、低级的想法已经产生动摇。因为他们发现人家的祷告有许多话同我们的祷告差不多。基督徒与锡克教教徒,印度教教徒接触后发现,其它宗教的人并不如他们所想的那样愚昧。在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上,基督徒总认为基督教的贡献最大,但如果考察西方医学的历史,却发现阿拉伯的巨大影响。 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与交流在历史上留下了的许多美好的见证也促使我们不断从神学和宗教学的视野去思考普遍性的问题。

历史上有一个北欧的神学家叫艾香德,专门向佛教徒介绍基督教,许多和尚在他那里进行对话和学习。 还有,在敦煌发现的景教文献中,存在大量用佛教和道教术语来表达基督教教义的地方。如教堂作,教士译”,大主教作“大法主,上帝则译为阿罗诃大法主阿罗诃均为佛教用语。 黄一农在他所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一书中说:初次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也曾用佛教术语翻译天主教经典,而且天主教与佛教的教义也存在相似性,如两教都强调天堂和地狱的存在,都使用念珠,僧尼亦不婚配,佛教中有佛、法、僧三宝,颇似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天主教十诫与佛教五诫相似等 早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中,可能只有利玛窦的著作中能找到天主教与佛教对话的相关著作。如《辨学遗牍》。此书于1635年出版,收录了利玛窦以天主教的观点与净土宗祩宏与其门生虞淳熙进行辩论的信件。

可惜的是,利玛窦虽认为儒家的道理没有任何与天主教相冲突的地方,但是《遗牍》一书中因有辟佛的内容,导致佛教界人士颇有争议。难怪经利玛窦规劝,受洗入教的官员李之藻在《遗牍》跋中感慨道:“利虞祩宏三氏,假令当年天假之缘,得以晤言一室,研义送难,各畅所旨。彼皆素怀超旷,究到水穷源尽处,必不肯封所闻识,自锢本领。更可使微言奥旨,大豁群蒙,而惜乎其不可得也 目前,基督教还尚未完成其本色化的过程,因此,与汉语文化圈内的儒释道传统进行对话对于以其为文化背景的中国人理解基督宗教并能接受它虽是外来宗教但也是适合中国的,普遍恰当的真理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促使基要派基督徒反思并摆脱自诩清高的排他心态,认识到上帝的非救赎性恩典在一个包含了教会的更宽广的范围内产生着隐秘的作用。他赐福的对象并非仅是基督徒,而是所有人。这就确保基督徒不仅可以与非基督徒合作,也应该向非基督徒学习。如果要树立一个符合这一教导的榜样,那么,深受希罗文化影响的使徒保罗再合适不过。净土宗在中国拥有广泛的信徒,但是在中国佛教研究者中研究净土理论的很少。在我国基督教界,与净土教的交流对话也寥寥可数。

从选题可知,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考察比较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与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经典“三经一论”之一的《无量寿经》挖掘其相似性并以此为前提寻求一种普遍性。以此作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互动的桥梁和中介,促进基督教与本土思想更好的融合。本文所采用的《圣经》版本为简化字新标点和合本与英文新标准修订版(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无量寿经》选用的译本则是作为通行本的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二卷。而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卷。另外,《圣经》注释与《无量寿经》的注疏都很多。本文中采用的两本《圣经》注释主要是三一福音神学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的新约教授卡森(D.A.CARSON)博士主编的NIV ZONDERVAN STUDY BIBLE和由来自全球9个国家、近20个宗派、50所学院和大学的95位杰出学者合作编写的ESV STUDY BIBLE。《无量寿经》的注疏本主要采用南京大学赖永海主编,陈林译注的《无量寿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王孺童校释《净土三经释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以及魏昙鸾大师注《往生论注》(新北:三重净宗学会印赠,2002年)。净土教理论方面的著作则以日本学者望月信亨博士的《净土教概论》(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为主要参考。除了汉文和英文的文献外,为了尽可能提升在语言学研究上的重要性,相关日文文献、工具书如NKJ/新共同訳『新約聖書』(日本国際ギデオン協会)和藤田宏達訳『無量寿経·阿弥陀経』(法藏舘,1974年)及相原茂主编,《讲谈社日汉汉日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也列在其内。

穆勒说:无忧王尊敬一切教派……。 他的意思是宗教研究者应当对所有宗教报以尊重之心。不应该在研究中抬高自己信奉的宗教而贬低其它宗教。研究者即应该维护自己所委身的教派,也应该对其它的教派表示爱护。即宗教学研究的前提是研究者应该具备一种公正、开放的素质,在研究中不对任何一种宗教,包括自己委身的宗教存在偏袒。尽管自己所守护的真理是至关重要的。但正如穆勒所说:我既不愿又不能放弃我心目中的真理,也不能放弃我心目中比真理更宝贵的东西,即检验真理的权利。 研究方法上,穆勒认为只能通过“比较”。比较研究也是本文所遵循的研究方法。穆勒说的没错,他认为基督教对待犹太教的立场,从一开始就是比较神学的第一课。 耶稣的“山上宝训”以及他与代表犹太传统的法利赛人的对话就是典型的例子。如在“山上宝训”中,耶稣说:“你们听见有古人吩咐的话···”“你们听见有话说···”

还有,在《马太福音》12:10:法利赛人问耶稣:“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马太福音》12:2: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说:“你的门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还有,根据《使徒行传》18:22-31,保罗在雅典的讲道也显示出他对待希腊、罗马宗教的立场也是通过比较来表达的。正如保罗说:“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侍,好像缺少什么···”。然而,列举的这几句经文只能从历史上说明“比较”这一方法有先例可循,却不能支持如前所表达的研究前提,即任何一种宗教在地位上不能高于其它宗教。总括来说,宗教比较的目的,一是以一种信仰至上主义的立场证明某一宗教的优越性。二是在不同宗教中寻求普遍性。正如穆勒所说:“发现世界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神的智慧和神的爱心的痕迹”。 显然,本文的研究目的属于后者。

二、净土他力与基督教之恩典:佛威神力的必要性

在寻求发掘二教依据的经典中存在的相似性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及二教在义理教义上存在的一个相似之处。在过往笔者与佛教高僧关于基督教与净土宗在教义上是否存在相似性的讨论中,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净土宗他力的思想与基督教之恩典论神学。他力思想在善导的《观经四贴疏》玄义分中可以找到与其相似的线索。观经玄义分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昙鸾(476-542)净土学说中的二道二力说对此有详细的解释。他认为,在五浊恶世,依靠个人的勤苦修行,甚难达到正定聚。因五浊的缘故,修行者如陆路步行,十分辛苦,他把依靠自力修行之路称为“难行道 而他所倡导的称名念佛的修行方法最具有实践性和简易性,认为只要信佛,愿生西方,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得到他力(佛力)的加持而往生净土,是为易行道。正如昙鸾在其《往生论注》叙中说: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故日劫相倍 

净宗法师认为,净土教与除它以外的一切佛教相比,净土是他力救度之教,是难易二道教判之易行道。易行道即不同于难行道,难行道唯靠自立修行,不仗佛力救度。易行道以众生念佛为内因,阿弥陀佛愿力救度为外缘,因缘结合,即得往生净土,不退成佛,非常容易。是吾等罪业凡夫之大希望,大光明。基督教神学也清楚说明,人不能靠律法和善行得救,唯独依靠上帝的恩典。正如保罗说: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罗马书6:14)”。奥古斯丁认为,因为罪的缘故,我们无能为力,不能自救,然而神赐下恩典使我们得到医治和赦免。人被神称义完全是藉着恩典而非人自己的好行为。他最喜欢的一节经文支持他的思想,在《约翰福音》15:5: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 受奥古斯丁的影响,加之对使徒保罗《罗马书》的反复研读,使得马丁·路德在神学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终于,他开始了解,被神称义并不是一个人当作什么才能得救,而是透过信心,神在恩典中把他的义赐给我们,我们才算得救。净土教也十分强调信心的重要性。但是在净土教看来,虽有如来愿力之强大,但是也要以五念门为往生之行因,于赞叹门中称念如来名号,则满一切志愿。如果在修行中信心不淳,不决定,不相续,则不得满其往生志愿。 与净土教信心的理论相比,基督教的因信称义则有一个更加彻底的解释,就是在路德看来,神已经为罪人得救预备了一切的条件,甚至连信心本身也被包括在恩典内,而非视为一种与恩典分离的人的努力和行为。

(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于信仰和学术微信号,本平台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