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种族主义的基督教——“德国基督徒”运动的反犹思想(上)

作者: 楼天雄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19年04月25日 14:07 |
播放

摘要
在纳粹德国统治时期,德国的新教徒团体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分化。面对纳粹政府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德国的新教徒群体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以“认信教会”为代表的新教徒积极地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抗争,新教徒群体中的大部分成员则不予表态,保持沉默。本文所关注的则是第三类德国新教徒,他们积极地追随纳粹政府,力图将纳粹意识形态与基督教思想相结合,创生出种族主义基督教这一怪胎。这一群体自称为“德国基督徒”(German Christian),而他们所掀起的“宗教改革”则被称为“德国基督徒”运动(German Christian Movement)。“德国基督徒”运动将种族主义思想注入了基督教,反犹主义则是其种族观念的一大核心。本文借助于历史研究文本所考察的,正是“德国基督徒”运动中的反犹思想,这一考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德国基督教会历史、德国反犹主义乃至纳粹大屠杀的认识。

[关键词]  纳粹德国  反犹主义  基督教

Racist Christianity:Antisemitism In German Christian Movement

Abstract
During the Nazi period, Protestant groups in Germany divided intheir ideas. Faced with the racist ideology of the Nazi government, three drastically different attitudes emerged among the Protestantgroups in Germany. Protestants represented by the Confessing Churchactively fought against the official Nazi ideology, while most members of the Protestant groups remained silent.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third kind of German Protestants who actively followed the Nazi government and tried to combine the Nazi ideology with Christiandoctrine to create so called "racist Christianity". These Protestants called themselves "German Christian" and the "Reformation" initiated by them was known as "German Christian Movement".This campaign injected racist ideology into Christianity and antisemitism was the core of it. With the help of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text, what this article studies is the antisemitic thought in the German Christian movement, which help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German Christian Church history, antisemitism in Germany and the Holocaust.

Keywords: Nazi Germany Antisemitism Christianity

导言

种族主义与基督教在常人看来是一组极端对立的概念,前者强调人生而有血统上的贵贱之别,后者则提倡包容与博爱。在观念上水火不容的种族主义与基督教和以并存?不幸的是,历史上的德国新教徒做到了。对于德国的新教徒而言,第三帝国统治时期是其教会历史上永恒的污点。在纳粹政府统治之下,德国新教徒将耶稣的十字架扭曲成了纳粹的万字符,有的对暴政置若罔闻,有的对杀戮熟视无睹,纵使在新教徒群体中有着以神学家迪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和马丁·尼莫勒(Martin Niemöller)牧师为代表的抵抗英雄,德国新教教会的主体沦落为纳粹政权的附庸乃是不争的事实。

在德国战败后的1945年,德国神学家和牧师赫尔穆特·西埃里克(Helmut Thielicke)反思道:“这个民族应该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信仰上帝,而他们是魔鬼及其闪着光亮的肥皂泡的受害者”。德国新教徒首当其冲成为西埃里克的批判对象。在新教徒群体中,一部分自称为“德国基督徒”的人在观念上与纳粹意识形态最为接近,他们将基督教进行了种族主义改造,而这一激进的改造又以反犹思想为集中体现。换而言之,“德国基督徒”运动为反犹思想找到了来自基督教的解释,尽管这其中的基督教是一种狂热的伪宗教,有着反基督教的本质。

一、“德国基督徒”运动的起源、进程和主要思想

  “德国基督徒”运动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其存在则一直持续到1945年德国战败之后。该运动的成员大都来自基督教新教的平信徒与神职人员,他们将纳粹党的发迹视作基督教发展的大好时机,因而积极主动地向新政权靠拢。这是一群“自认为是德国人又是基督徒”的人,他们“想方设法要把国家社会主义与基督教毫无痕迹地连结在一起”。根据晚近的研究,“德国基督徒”运动在德国的新教徒群体中曾显示出相当的影响力。“德国基督徒”运动的成员总体数量约为60万,其中包括大约6000名左右的牧师。鉴于当时德国境内的新教平信徒和牧师数量,这是一支相当可观的队伍。

(一)“德国基督徒”运动的起源

在“德国基督徒”运动的兴起过程中,有三股力量扮演了主要角色。第一股势力形成于1920年代末期。当时,两位来自图林根州的年轻牧师齐格弗里德·拉弗勒(Siegfried Leffler)和尤利乌斯·洛西欧泽(Julius Leutheuser)在新教徒群体中大力鼓吹在宗教领域中进行国家主义改革,二人后来均加入了纳粹党。他们将自己所组建的新教徒群体称作“德国基督徒”。

第二股势力诞生自1932年的夏天。在柏林,纳粹党勃兰登堡大区领袖兼普鲁士国家社会主义集团主席威廉·库伯(Wilhelm Kube)召集了一批政客、牧师以及平信徒,他们主张将国家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注入德国新教教会,从而为教会带来新的活力。在库贝看来,“基督教与德国(Germanhood)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广泛结合,两者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无法分离”。他极力向教内人士表明,纳粹主义代表了德国新教组织的真正利益,这是这一主张奠定了他作为“德国基督徒”运动创始人之一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库贝原本打算将自己领导的团体命名为“国家社会主义新教徒”(Protestant National Socialist),以示与“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即纳粹党)的区别。后来,希特勒本人对此进行了干预,将其改名为“德国基督徒”。他认为这一名称能更精确地体现其主张。

第三股势力的历史亦可以追溯至1920年代。在魏玛时期,为数众多的新教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他们试图反复强调德意志文化和民族的优越性,以此来复兴教会生活。这些新教小团体的命运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各不相同,不少团体直接并入了“德国基督徒”运动,还有一部分团体在具体的事项上与“德国基督徒”合作,其余团体则逐渐消亡。

通过对“德国基督徒”运动起源的简要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将这一运动简单地理解为德国新教徒群体为了实现自身发展而依附纳粹政权是有失偏颇的。“德国基督徒”运动的萌芽因素在1920年代便已出现,换而言之,该运动的发展与纳粹党的壮大是平行的。“德国基督徒”们在知晓纳粹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之后,惊喜地发现自己长久以来所持有的民族观点与之不谋而合,从而产生了与纳粹政权相合作的强烈意愿。第一以及第三股势力代表了普通德国新教徒中的民族主义支持者,而第二股势力则代表纳粹党高层将纳粹主义意识形态与基督教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一批激进的的德国新教徒鼓吹民族主义,纳粹党内高层人士则积极推动教会的意识形态改造,两者结合,由此诞生了“德国基督徒”运动。事实上,“德国基督徒”运动与纳粹运动一样,是“一战”后的德国文化及其社会环境的产物,两者对宗教、种族、性别等问题的认识具有相似之处,这两者的出现反映了一种更大范围内的社会趋势。

(二)“德国基督徒”运动的进程

前文述及,“德国基督徒”运动于1930年代形成规模,并一直延续至1945年德国战败之后。根据历史学界的观点,1932年至1945年这段时期涵盖了“德国基督徒”运动的所有重大进程。在这13年的时间里充斥着运动外部的政治变化和运动内部的神学争端,可划分为“上升期”、“分裂期”、“重组期”、“战时”和“战后”五个阶段,下面予以概述。

1.上升期(1932--1933.11)

1932年至1933年11月这段时期是“德国基督徒”运动的上升期。在这一阶段,运动得到了纳粹党和一些国家机构的支持,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1933年夏,“德国基督徒”联合了全德境内29个新教教会共同组成“帝国新教教会”(Protestant Reich church),并推举其成员路德维希·缪勒(Ludwig Müller)担任帝国主教(Reich bishop)。除巴伐利亚、汉诺威和符腾堡三个州以外,“德国基督徒”在各地均取得了主导地位。为了展现其亲纳粹姿态,“德国基督徒”中的神职人员为纳粹党的冲锋队队员和党卫军成员举办教堂婚礼,还积极地参与到纳粹政府主持的各类政治活动中。

2.分裂期(1933.11--1935.7)

对于“德国基督徒”运动而言,1933年11月13日是其历史上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一天发生了著名的“柏林体育场集会”(Sports Palace rally),该集会的举行对舆论造成了巨大冲击。经此震荡,原先隐藏在“大好形势”的光环之下的内部矛盾暴露出来,加之不久以前刚失去纳粹党的支持,“德国基督徒”运动陷入了分裂。1933年11月13日,大约两万名“德国基督徒”成员在柏林体育场举行盛大集会,“整个大厅都装饰着纳粹的旗帜以及写着‘一个帝国、一个种族、一个教会’的标语”。“德国基督徒”柏林地区的领袖莱因霍尔德·克劳泽(Reinhold Krause)在大会上公然嘲笑《旧约》和保罗的著作,并提出用纳粹旗帜取代十字架成为教堂的主要装饰。他反复强调要去除基督教中所有的“犹太影响”。克劳斯的激进言论经媒体报道之后,舆论一片哗然,在深受传统基督教教育的德国民众间引起了愤怒。“德国基督徒”运动因此而备受指责,内部陷入了分裂。

3.重组期(1935.7——1939.9)

虽然“德国基督徒”运动在30年代中期饱受分崩离析之苦,但其影响力始终存在。一些参与该运动的地区主教与领导者在分裂时期暗中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随后不久,纳粹政府开始对宗教领域进行权力渗透,从而给予“德国基督徒”运动以重组的机会。1935年7月,希特勒下令创建全新的“教会事务部”(Ministry for Church Affairs)并任命汉斯·凯尔(Hanns Kerrl)为部长。这是“德国基督徒”运动进入重组期的重要标志。随着纳粹政府开始为战争做准备,“德国基督徒”的内部联合也更为紧密。1939年4月,针对坎特伯雷大主教指责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基督徒”的代表们联合发布《哥德斯堡宣言》(Godesberg Declaration),极力攻击普世教会和犹太教。至此,整个“德国基督徒”群体再度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迎来了“二战”的正式爆发。

4.战时(1939.9——1945.4)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启了“德国基督徒”运动的第四个阶段。在历史学者伯根·多莉斯(Bergen Doris)看来,这一阶段可称为“矛盾的胜利”。理由是:一方面,当战争开始后,纳粹政府开始系统地驱逐乃至屠杀犹太人,“德国基督徒”的反犹理想借着纳粹血腥残暴的种族灭绝政策得以完全实现;在另一方面,纳粹政府对“德国基督徒”的敌意也与日俱增,其打压力度不断增强。当纳粹党内以马丁·鲍曼(Martin Bormann)为代表的激进反基督教势力崛起后,对“德国基督徒”的种种限制与攻击更为严厉。总而言之,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基督徒”们既是纳粹战时种族灭绝政策的受益者,又是纳粹政权的打击对象。

5.战后(1945.4——)

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德国基督徒”运动的声望也随之一落千丈。其成员不得不面对盟国占领军当局以及去纳粹化部门的质疑,在新政权的夹缝之下艰难求生。不少成员在面对他人的指控时,往往会搬出“人民教会”这一概念,证明“德国基督徒”运动的动机完全是属灵层面的。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基督徒”成员在纳粹统治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经验,这些经验促成了战后新教教会的重组进程。

(三)“德国基督徒”运动的核心思想

在简要考察了“德国基督徒”运动的历史之后,下面对该运动的思想主张予以概述。“德国基督徒”运动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基督教传统与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协调,而这一目标又以建立“人民教会”为集中体现。换而言之,“德国基督徒”们渴望建立一个“人民教会”,从而实现基督教与纳粹主义的融合,创生出一种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新的基督教”。

“人民教会”的概念并非“德国基督徒”运动成员所首创,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但是,“德国基督徒”运动对于“人民教会”的理解是全新的。在他们看来,“人民”是属于种族范畴的概念,而种族则是人类生活中最为根本的组织原则,教会组织也不例外。“德国基督徒”们认为,教会是一个以种族而非圣灵为核心的团体,这一主张与《新约》的描述可谓截然相反。对此,“德国基督徒”们有着自己的神学理解。根据他们的观点,上帝不仅借由《圣经》和耶稣向人们显现他自己,在自然与历史中同样有上帝的自我展现。因此,在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种族是上帝神圣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普世的教会是不可见的教会,而可见的教会必须以种族来划分。“德国基督徒”成员将建立一个由“纯种雅利安人”组成的人民教会视作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

围绕着建立“人民教会”这一核心目标,“德国基督徒”运动又将其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三大子目标,分别为:反犹、反教义、男性主导。这三大子目标同时也是“人民教会”的主体特征。

1.反犹

反犹思想是“人民教会”最重要的特征。“德国基督徒”们反复强调,“人民教会”的本质乃是一个“血统”和“种族”上的共同体。也就是说,是否受过洗已经不再是参与德国基督教会的唯一标准,“种族”才是唯一关键的标准。这样一来,“人民教会”作为一个封闭的实体同时具备了包容性和排他性两个维度:将第三帝国境内所有“真正意义上的德国人”吸纳为教会成员,同时将所有的“非雅利安人”即种族上的不纯洁者逐出教会。在德国基督徒看来,“非雅利安人”主要是指犹太人,原因在于,犹太人长久以来是德国人所能接触到的主要异族群体。在德国境内,犹太人是数量最多的外族人,其寄居历史和影响力也是最大的。最为关键的是,自18世纪以摩西▪门德尔松为始作俑者的犹太人启蒙运动开展以来,相当数量的犹太人选择受洗成为基督徒,教会中的犹太裔基督徒是“德国基督徒”成员首要的排斥对象。对于“德国基督徒”运动的反犹思想,后文将予以具体分析。

2.反教义

  “德国基督徒”运动强调血缘与种族,就势必会与强调信仰的基督教教义相矛盾。“德国基督徒”运动的成员否认传统基督教教义,他们认为,教义只会在教会内部引发不必要的争端,不利于“人民教会”的最终建立。事实上,“德国基督徒”所设想的“人民教会”将内部团结视作第一要务,教会应当本着集体的利益超越正统基督教教义的“局限”。一位“德国基督徒”运动的领导人在柏林的一次集会中曾声称“在教义和信仰告白形式上的争吵只会让人们害怕从而疏远教会”。这一表述道出了“德国基督徒”运动对待基督教传统教义的态度。对“德国基督徒”成员而言,反教义的理念引发了对《圣经》文本权威性的否定,从而使得纳粹意识形态与基督教的结合成为可能。换而言之,“德国基督徒”运动通过全面否定以《圣经》神圣性为保障的基督教传统教义来调和纳粹主义和基督教,“民族”、“国家”、“战争”取代了教义,成为新的神圣信条。

3.男性化

在“德国基督徒”运动鼓吹的“人民教会”中,并非每一位成员都具有相同的地位。根据该运动的设想,“人民教会”应当由男性主导,体现出男子阳刚的气概。“德国基督徒”成员所倡导的男性特质大都以士兵精神为来源,如“无情地斗争”、“展现英雄主义”、“坚决果断地服从命令”均为他们强调的品质。为了加强教会的男性化特征,“德国基督徒”运动在宣传上大量借用军事用语,如“前进突破”、“前线”等等,在集会活动上则利用旗帜、制服、军靴、队列等元素加强其阳刚的外在形象。

需要强调的是,“德国基督徒”运动对性别差异的注重与该运动的反犹思想有着密切关联,前者对后者起到了强化作用。第一,在“德国基督徒”们看来,教会唯有摒弃所有诸如“柔弱”、“慈爱”一类的女性化特质之后,才能与种族上的不纯洁做坚决斗争。也就是说,一个男性化的教会更利于反犹目标的开展。第二,“德国基督徒”成员通过强调性别差异来捍卫种族差异的合理性。他们认为,既然基督教信仰本身没有消除男性和女性间的生理差异,那么种族间的“生物差异”也不会因为信仰而消失。因此,基督教信仰与反犹思想两者是完全不冲突的。

(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自信仰和学术微信公众号,本平台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