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深度好文)【福音影评】“决不妥协”的坚守与挣扎——观《年轻的教宗》的感与思

作者: 康晓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2月11日 16:23 |
播放

春节假期,看了三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悲惨世界》、《终极胜利》,一部电视剧《年轻的教宗》。若说三部电影下了下雨,这部被誉为最美高分的美剧则瓢泼了大雨。谁能从天降雨,谁能滋润大地呢?这部剧由法国、美国、意大利三国的电视台合拍,被看作电影大师费里尼的接班人的保罗·索伦蒂诺导演。原来上帝的恩雨并没有停止降在世人以为信仰已经衰退的欧美。

    
因着文化背景和缺乏基督教信仰吧,汉语网络上众多的观感点评多从自身和当下流行的思维框架中解读,从影视艺术对编剧、声效、色彩、音乐、表演、片头制作等予以盛赞。有的酷爱者甚至仔细揣摩剧中的风和光的运用,并从圣经透视出丰饶的寓意和诗性,从而这样写道——你是谁?最后一集开头,教宗莱尼静静地站在窗前的阴影里,凝视着一片轻盈如羽毛的雪花从空中缓缓飘落……是的,我就是“上帝呼吸之间的一片羽毛”。这就是我们灵魂真正的模样:很轻微,却美好,更是自由。其中倒有一段话:“如果你问我,在《年轻的教宗》中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信仰!它的宾语不再是宗教,而是一种力量。在无神论教育下标准化长大的我,还无力体味宗教,但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笃志弘毅。对于宗教,我面前原本是一堵墙,现在,它的墙上面开了一扇窗。”逐层撩开该剧教宗华服般的种种,抵达这部剧的内核。比《血战钢锯岭》更深刻、骨感地对信仰的持守。更有保守神学和各种思想的冲突、纠缠,以及在具体的时代处境中不同生命深处对信仰的纠结、困惑、追寻和苦苦的挣扎。

 

从今天起,“妥协”这个词,已经从词汇表中去掉了。

 

剧中最长的一场戏,称为庇护十三世的教宗莱尼和意大利总理的会谈针锋相对、斗智斗勇。莱尼坚决要总理执行:“禁止事实婚姻;禁止同性婚姻;对天主教学校增加拨款;严禁任何理由的堕胎;严禁任何理由的离婚;禁止任何接受安乐死的方式;对伊斯兰教和印度教限制宗教自由。以及拉特兰条约,重新审视梵蒂冈的边界。”无论是否信主的,都会因之倒吸一口凉气:太跟不上时代,太顽固、保守了!剧中这位年轻的教宗以“庇护”为称号,要知道可是有讲究的哟——历史上真实的教宗庇护九世确立了圣母无染原罪和教宗无谬论;庇护十世抵制现代主义与宗教合一,现实世界中反对梵二改革、反对合一运动;庇护十一世搞起梵蒂冈主权国;庇护十二世重申教宗无谬论,把圣母无染原罪升级到教义。这位虚构的来自美国的教宗庇护十三世简直就是他们精神的集大成者,一副新潮的外表做派下“极端保守者”。


这样的“保守”究竟何为?真谛何在?听听这位教宗上任后的首次演讲辞,他不准任何人、任何媒体拍照,只有他在黑暗中的剪影,声音却几近冷硬的坚定——“我们忘记了什么?我们一直忘记了什么?我们忘记了上帝!是你们(指向大家),你们忘记了上帝。让我明明白白地说:你们必须比亲近彼此更亲近主。我不会去亲近你们,每个人都必须独立地站在上帝面前。我对那些哪怕对上帝有一丝质疑的人都无话可说,我所能做的只有向他们重申我的轻蔑,还有他们的凄惨可怜。你们应该全心全意信仰上帝,不存任何自由意志,不存任何放辟邪侈,不存任何人性解放。没有了主,你们不过行尸走肉,不过僵死的被抛弃的游魂。”这些话让本冲着来一睹圣颜,得听顺耳话语的人们惊住,恐惧,哭泣……


在教内最高级别的红衣主教(也称枢机主教)会议上的发言这位教宗更“不可一世”地大放厥词——“咚咚。咚咚。我们不在。红衣主教兄弟们,从今天起,不论是谁敲门我们都不在。只有上帝敲门时,我们才能开。从今往后,一切曾完全敞开的事物都将关闭。福音传道。我们已经做到了。普世主义。经历过也做到了。宽容。已经不复存在。已经被驱逐。它为装修品味完全相反的新房客,腾出了房子。我们多年来一直把手伸向他人。是时候停止了!我们得要重新闭关。不可接近而又神秘。这是我们能再次拥有价值的唯一办法。也是伟大之爱的故事诞生的唯一途径。我不需要任何临时的信徒。我想要的是伟大的爱的故事。我想要为上帝寻找狂热信徒。因为狂热才是爱!其他一切都是替代品……在过去几天里,我为你们建造了地狱,这也是我姗姗来迟的原因。我知道你们会遵守的,因为你们已经明白这个教宗并不怕失去信徒即使他们只是些微的不忠诚,而且那也意味着,这个教宗不会做出任何让步。也不会被要挟!从今天起,“妥协”这个词,已经从词汇表中去掉了。我刚刚删掉了。当耶稣愿意被钉在十字架上,他没有做出妥协。我也没有。阿门”。


决不妥协!决不妥协什么呢,为什么要决不妥协呢?对此,不要说不信基督的人,几乎整个罗马教廷都认为庇护十三世是错的,连这位教宗属灵的母亲玛丽修女,和他的老师、属灵的父亲、渊博的迈克尔大主教都无法理解,认为莱尼是错的。我们来看剧中迈克尔和莱尼就堕胎问题的激烈争执:

迈克尔:“你不配做主的门徒,只有那些摒弃了自由的人才配服侍主。你对堕胎的看法是错的。你在散播一种你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痛苦……构成过于严苛的道德约束体系”。

莱尼:“在堕胎问题上,只有严苛约束这一条路可走。这无可争辩,堕胎是犯罪。教会一直在坚守这一传统教条,只有现代松弛的道德观念才会希望把罪恶美化为人权。实际上没人支持堕胎,他们是为了动摇权威的定律”。


接着他俩就圣经里的出埃及记
2122-23节“人若彼此争斗,伤害有孕的妇人,甚至坠胎……”的解经而争论。莱尼认为这是推论出不能堕胎的圣经支持。迈克尔则说:“不能按照经文的字面意义来理解,它想表达的是同情、怜悯。”就圣经的教导后,又展开了对此的神学和天主教传统的形成之辩。从布维尔的无稽之谈到圣阿尔芬斯的讲话,没有相关学养和历史知识的人简直听不懂他们在争什么。


迈克尔说天主教曾经也规定了怀孕三个月内的堕胎是许可的。莱尼说:
“我厌倦了这些区分!”
“科学来自主的礼物”,绝不能因为科学就忘记了上帝和祂的律法。他继续说:“精神分析学家可富裕起来了。我们与一个不需要工作就挣得盆满钵满的行业失之交臂。”但我们绝不因此就妥协。

迈克尔:“重新考虑你对堕胎的态度,原则上强硬,实践中却要让步”。

莱尼顽固地说不。坚持说:“堕胎是对生命的扼杀”。  

“谁在乎呢!”迈克尔激动而生气地喊出来,大声说:“生命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平台上的一点愚蠢的点缀,生命的存在是注定要被人使用,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去爱和被爱”。


至此,两人不欢而散,谁不说服不了谁。


至此,我们已能看出中心点在哪里被挪移的。迈克尔喊出的是时代的呼声,是人本主义和实用精神的
“义”。生命要被使用才有价值,那腹中的胎儿有什么价值呢,于自身、于他人、于社会。莱尼坚持的却是以上帝为中心,生命的主权在于上帝,没有人有权利拿走。上帝如此看重人的生命,不惜舍了独生子耶稣基督。如果没有对生命和生命主的爱和敬畏,人何以成为人!基督教兴起之前,人的生命不被看重,甚至斯巴达的传统,不健壮的婴儿直接扔进山谷。难道人类自以为科学进步了,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倒车。


至此,宗教信仰与世俗观念的冲突无疑为本剧贯穿始终的线索之一。网络上的这段点评颇为精到:
“《年轻的教宗》并未过分着重于教廷的无耻丑闻和堕落腐化,而是在让人心悦诚服的剧情里强调了保守主义,并且以持重的态度在裘德·洛(剧中教宗的扮演者,英国明星)蓝色的眼眸中输出了信仰的力度。”

 

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圣经的使徒行传的四章十二节,那个曾是渔夫的彼得,那个曾经三次不认主的彼得,因传耶稣基督的福音而在公会被审时,他再无畏惧、反复,坚定地宣称并告白: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天主教历世历代皆设教宗,并以彼得为第一任教宗,以此让教会建立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年轻的教宗》作为电视剧,有比电影更丰富的容量,将教宗莱尼的自负、犹疑、开朗、狡黠、矛盾,教会内部各色人物、教廷和各个国家的细枝末节精彩展现出来。透过波诡云谲的权术、心机与阴谋,关系斗争中的人物情态,让人的体会远超过《甄嬛传》。“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圣经罗马书3:23)。呵,更近些,更近些,听到每个人困境中的呻吟,本质的摇动,和摇动间内心的呼唤:主啊,怜悯我们!



庇护十三世充满争议,一个好抽烟的教宗。每早要喝樱桃口味的可乐,阅读塞林格的小说,看库布里克的电影,认为库布里克是美国最重要的导演,而不是斯皮尔伯格。也有着美国式的悲伤身世,父母是嬉皮士,把八岁的他丢在玛丽修女的孤儿院就再不现身。即便他四十七岁成为教宗仍想找到父母。剧尾在演讲台上的他通过望远镜看到年老的父母转身离去,仍不想与自己的孩子相认。他像心脏病发作一样痛得倒在地上。


莱尼当上教宗后特地将玛丽修女接到梵蒂冈,担任自己的特别助理。她经验缺乏,没有朋友,在权力中心摇摆不定。既想扶持莱尼,又为着自己心目中神圣辉煌的罗马教廷,而为莱尼作“假父母”……圣座国务卿沃伊洛主教,权倾位高的政治性人物,博学多才、深谋远虑。出版多部专著,并常不忘在各处营销。家中富豪奢华,却养着一个脑瘫孩子,夜阑人静时,沃伊洛主教对着脑瘫儿倾诉着他的烦恼、痛苦、纠结。

 

照片上,一个高大的老头骄淫在靠墙站着,解开腰带。一个年轻俊美的男子跪在他的面前,吻弄他的生殖器。有什么比这更丑陋恶心的呢!这个老头竟是纽约的大主教科特威尔,他的教区是在美国最大的,供给教廷最多的教区。而在这个教区里他辖制、玩弄着很多的美少男,且无人敢出来作证控告他。教宗莱尼特派大使古铁雷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拿不到任何证据。所幸科特威尔作恶太多,他的亲生儿子都深感恐惧而终于向古铁雷斯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可能他连自己儿子也不放过猥亵吧。剧中两次出现科特威尔回忆叙述他十二岁时发烧而没去上学,房东将他和家人一起赶出租住房屋的那个雨天的情景。一次在家中对他的侍卫,一次被带回罗马面对教宗的时候,“我就是在那时开始成为恶棍的”。

 

办案前,教宗对古铁雷斯说:“我要调查科特威尔案件,但我要采取更广阔的视角。个案总是昭示着更大的问题。”回应道:“我同意,让我们追查那些正在侵蚀我们教会的所有恋童案。”教宗继续说:“让我们把范围再扩大些。让我们追查那些侵蚀我们教会的所有同性恋的情况。我们要彻底根除同性恋把他们逐出教会,同时杜绝任何新的同性恋神父进入到我们的教会。让我们严肃对待,没有任何例外也不虚做姿态。”古铁雷斯说:“圣父大人,恋童癖和同性恋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啊”……随着剧情推移,教宗要办案成功的古铁雷斯取代修女玛丽而成为他的秘书。古铁雷斯开始不答应,坦白自己就是同性恋者。莱尼说我早知道你是同性恋,年少时还受过性侵。天!这可是在勾心斗角的教廷里圣洁的古铁雷斯。

 

迈克尔主教是莱尼的精神教父,保守、温和、渊博,深孚众望,却在大选中败给莱尼。简直致命的打击!嫉妒几乎让他发疯,想死的心都有了,表现出完全和他年龄不相称的孩子般的仇恨、抵触的情绪。他把当选和上帝是否看中喜悦自己联系在一起,而陷入对自身和信仰的极大否定中。迈克尔有一次对困惑中的莱尼的说话,未尝不是他自己的心声:“我也在50岁的时候遭遇自己的信仰危机。第二次呼召更有挑战性,并更使人忧虑。你无需要再面对青春的狂热,而是挣扎于突降的清醒,为理智的局限所困。你虽然不信仰上帝,但也不用为此忧虑。即使你是教宗,依然存在另一种途径让你找到你在寻求的人和事,只是你现在看不见,看得见的只有迷惑和黑暗。”不可思议,全球十亿以上信徒的教宗居然自己都不相信上帝,然而对于一个真实的信仰者,谁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迷惑和黑暗。


所有这些人物纠结、争斗的核心,在人心里面,而且是人心里信仰的根本所在。就如迈克尔在临终前问莱尼:“上帝真实存在吗?告诉我,我一生侍奉上帝是徒劳的吗?”文艺复兴以来,历代各种思潮将上帝拉下宝座,把祂像一个过期产品一样质疑、抛弃。面对现代、后现代更猛烈的多向度的攻击,侍奉上帝的人都疑惑了。莱尼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讲了自己少年时的祷告,朋友的妈妈垂危在床,莱尼跪在地上伸开两手向天祷告,光神奇地充满房间,妇人死里复活般坐起来。迈克尔主教闻之安然去世,莱尼哭得如丧考妣。

 

啊,那些美丽的肝肠寸断的情书!

 

教宗莱尼称安德鲁·杜索里埃主教为“我唯一的真正的朋友”,修女玛丽呼他“连尼”。他也是孤儿,从小在修道院长大。孩提时,莱尼决意离开修道院去找自己的父母,连尼陪着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而留下莱尼继续。后来莱尼独自又返回修道院,对连尼说“我放不下你”。就是如此要好的两个朋友在梵蒂冈广场的高墙上有这样的对话,彼此质问:“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连尼这样提问,是因一个叫安吉洛·桑彻斯的西班牙小伙子,莱尼成为教宗后严格了成为神父的各项条件和把关。这个一心想当神父的小伙子没能通过,特意跑到罗马而从他们俩谈话的地方自杀。国务卿沃伊洛当面对莱尼说“这不是教会的错,是你一个人的错。” 连尼也发难责备:“难道你从来每天体会过怜悯之情?”弦外之音:你没有爱过人,当过父亲,不懂得怜悯同情这个小伙子。莱尼回答说:“我不想长大,我不作父亲。一千三百年来,谨守的禁欲的誓言。我们必须恪守上帝之子的本分,不敢取代上帝的位置”。

 

接着莱尼反问连尼:“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了,难道还没有长大吗?不是的,莱尼要和连尼谈的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按着传统,天主教的神职人员终身不结婚。教会爆出的诸多丑闻多和性有关,私情、私生子、同性恋、恋童癖好等。是否允许神职人员结婚不仅在社会,在教会内部也各样的声音和争论。宗教改革的先驱马丁·路德就作表率和一个修女结婚了,于此条规,基督新教完全废除。据说现今在西方,牧师的离婚率比一般人还高。天主教会还要坚持这个普遍被认为是反人性,无人权的传统吗?大主教沃伊洛向着脑瘫儿絮语:“我在爱主的同时,就不能爱一个人吗?”他在老年时如此动心地爱上了本是来监管他的修女玛丽。


莱尼在神学院读书的假期间,在海滩上遇见并深深爱上一个女孩。当关系进深,那女孩说“你可以摸我的大腿”,莱尼逃走了。但他的心里没有停止过爱和想念。他写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书。纽约大主教科特威尔本以为抓住了莱尼的把柄,他和莱尼曾是同事,在莱尼的办公桌下发现了这些书信。当他把它们当作重要爆料给新闻媒体以败坏莱尼的时候,细心的老主编读后说:这没有价值,这些信从来没有寄出过。教宗的情书还是被刊登出来了,莱尼非但没有被抹黑,反而带给人们好感——那些美丽的肝肠寸断的情书,让人重新领悟和珍惜爱情的可贵。“你在哪里?你是我荒废青春的闪烁微光……失去还是寻找?我的爱人,你找到了吗?不要停止寻找……”情书里柔肠百结的爱与忧伤,失落与追寻,没有人不为之动容。莱尼在长年的写信间一定反复思想过爱上帝与爱一个人。他对本来是被指使来故意勾引他的美女埃斯特说:“我是一个懦夫。相比爱上帝,我无法承受爱一个人的痛和心碎。神父和修女都是懦夫”。


现实中的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也爆出他和一个美国女人长期通信。其实在他的传记电影《约翰·保罗二世前传》里清楚交代,这个女人是他大学时的恋人。他受上帝的呼召而决意做神父时,女友泪水滂沱。二战时期,已另外结婚的她和丈夫一同逃往美国的前夜,约翰·保罗二世将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她。后来,约翰·保罗二世见到她丈夫写来的信:曾经的恋人病危。他彻夜为她祷告。皮埃尔·阿伯拉尔(1079~约1144)在神哲学上有着杰出的成就。但更让后世乐道的不是他的著作,而是他和爱洛依丝的爱情,以及通信集《圣殿下的私语》。通信里没有一点常言意义上的情书感,而是一篇篇非凡的神学之作,与修道生活的指导。“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名言,就出自爱洛依丝给阿伯拉尔的信。何出此言?三十八岁的阿伯拉尔第一次见到十八岁的爱洛依丝,不是为她的美貌,而是为她丰富的学识所惊住。那么倾心的相爱,并生下了儿子,爱洛依丝却对阿伯拉尔说不要结婚,婚姻生活损伤所爱的人的哲思。在被爱洛依丝的舅舅——巴黎圣母院主教菲尔贝尔,雇用的人袭击并阉割后,阿伯拉尔忍受剧痛和奇辱在修道院中继续写作,并教授神学。爱洛依丝也在另一修道院中做了修女,他们把相互的爱更深地转向对上帝的爱中。

 

“没有娶妻的,是为主的事挂虑,想怎样叫主喜悦。”(圣经 哥林多前书32 节)因着对上帝执著的爱,天主教视独身生活有相当正面的价值:以自己的生命作现身见证——有更美和更高的价值追求是超乎饮食男女,而自愿放弃人性权利的。这“更高价值”有的人是对上帝的陶醉,有的人是崇高的使命……不论哪种情况,《年轻的教宗》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忠心爱主,胜过情欲和试探是得胜之道,也是教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的力量。故而和莱尼的“发乎情止于礼”相映照的另一条路,好友连尼的败亡之路。连尼做洪都拉斯的主教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温暖而阳光。但他竟与大毒枭的老婆有染。因此被杀之前,大毒枭对他说的话很有意思,点出了关键:“暴力本身不需要存在。它存在本身是因为缺少敬畏的心。在教会传教反对毒品交易,并拒绝给毒贩领圣餐。我不会感到不敬。现在的主教所做的,我感到他是对的。事实上,没人想到切下他一根手指。”行为的背后实质是对上帝的敬畏,和由此而生的对传统的遵行。天主教中的神职者一千多年的禁欲、独身,对生命的引导和对教会的作用,事实显明它不是徒然的。基督教三大宗派(天主教、更正教、东正教)中天主教至今仍然为大。大毒枭继续说:“你以这种方式反对毒品交易,和我老婆上床,这是很不对的。你把我推到一个可憎的境地——我要决定是否原谅你,以我的宗教虔诚,我应该原谅你。我的职业道德告诉我,这样不行。”杜索里埃主教就这样被抛尸荒野。

 

我要把教会带到哪里去?主啊,让我们彼此注视吧!

 

一般的观众可能因不在教内,难以体会到教宗莱尼最大的困扰和努力。外行看热闹,浮表于教廷的腐化、问题、权利斗争,或是从流行的精神分析,看莱尼的心理之路。其实《年轻的教宗》跟着主人公,虚拟的教宗庇护十三世,认真地探索着在当下时代教会的发展问题。就像剧中莱尼对老师迈克尔喊道:“我该如何拯救教会的命运?!”迈克尔说:“去威尼斯,买两个空棺材。”什么意思?莱尼是孤儿,一直想找父母。迈克尔难道仅仅是想叫他死了这条心吗。有人解读为不再找父母,年轻的教宗才真正长大。可迈克尔说这话,是回应莱尼关于教会的方向性问题,在人身上,传统、世界里想得着答案恐怕都是棺材。迈克尔在教廷属于保守派。在听完莱尼首次演讲后,迈克尔震撼地沉默了:他的学生将保守推到了极端!这是对的吗,教会只能这条路吗?迈克尔一定深思过,才有他和莱尼对堕胎等问题的激烈争论。


从这个角度而言,《年轻的教宗》其实和特朗普奇迹般当选总统一样,是一次保守主义的高举。为什么选择保守?莱尼的首次演讲对那些争相赶来的信徒大声提醒和斥责:“你们已遗忘了主!”导演团队恐怕籍着这位虚构的教宗的口,说出教会要持守和复兴的根本:“要的是痴恋着上帝的狂热信徒,因为只有痴恋才是爱,其他都不过是替代品,而替代品进不了教会的门。”为此莱尼采取的各样事工政策保守,再保守,即便教会人数剧减,教会收入大幅降低也在所不惜。教会只让那些真正寻求、相信、全然爱主的人进来。莱尼在非洲对着告解神父说出他的巨大压力和困惑:“人类的灵魂多么耐人寻味呀!这个世界,遗憾、怜悯、宽恕,世界上的人都认为我丧失了基督教的美德。他们是对的吗?是我残忍吗?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出于对上帝的爱”!

 

告解完毕,莱尼多想听到神父的回应。没想到竹帘另一边毫无反应。“你不会英语吗?之前怎么不告诉我,让我傻瓜一样喋喋不休了整整十分钟。”莱尼气恼地走出告解室,打开对方透过竹缝塞来的一张纸条,英文写的,呈告了有名的慈善家安东尼娅修女把水藏起来,利用这个来控制修女和病人。“作为交换几杯水的条件,她要求我们为满足她的癖好,所有下流的行为和污秽,我无法复述。请帮助我们!”一个比科特威尔主教还要坏的修女,却在全世界博得美名。主啊,你的教会走到哪里去了?莱尼见信后非常有智慧,他观察明辨,不现身的演讲……更重要的是,他在回罗马的路上停下,加油站所有的车辆都停下,教宗跪在地上仰天祷告:“主啊,让我们彼此注视吧!现在我要和你谈谈安东尼娅修女……”安东尼娅修女无法解释地死了。莱尼派玛丽修女去接替那五百个慈善村的工作。


这部电视剧酷极了的片头,那八十秒的背景画面选取了十幅名画,从《牧羊人的崇拜》到《第九个小时》,一部浓缩的基督教会历史。教宗莱尼从头走到尾,最后的一幅《第九小时》表现的是教宗约翰·保罗二世被流星击倒在地。第九小时指的是耶稣在钉上十字架后的第九个小时喊出:“神啊,你为什么离弃我?!”对这幅作品公认的诠释是,作者暗示教廷长期以来的堕落。流星来自上天,寓意上帝对于教会的击打。教宗虽被砸中,却依然幸存并手执十字架的权杖。似乎象征着教会虽然腐败却坚不可摧。在经历了过去的生发、过渡、战争、分裂、堕落等,迎来年轻的教宗要带领教会矫枉过正的回归。


回归到哪里?到上帝那里去。面对十亿以上的教众,习惯了只寻求安慰却不愿意付出、只想要快乐却拒绝痛苦的时代。莱尼的那场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布道,刺破问题的核心。真正的尊重是困难的,因为它要求我们将注意力从自身移到对象身上,它需要内心完善的价值秩序,以及对自我存在价值的信任……今天信徒们都已不再尊重上帝,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位置,也更看不到上帝的位置。” 自由主义并没有带来彼此之间的“尊重”,人们在互不干涉的表象之下,泛泛的彼此相爱之中掩藏着异议与漠不关心。真正的尊重就是切实地爱上帝,并爱人如己!那怎么引导信徒回到上帝哪里呢?莱尼采取的战略:presence by absence(缺席即在场)。他熟悉先知以赛亚的:“神啊,你实在是自隐的神!”他从上帝的显现方式中找到了自己的处事方式:隐藏自己。让信徒不要指望任何偶像,哪怕是宗教首领。切斯特顿在《回到正统》里写到“神秘主义的秘诀正是:人能借着不认识的,认识一切”。


是的,就如《年轻的教宗》最后一集莱尼的讲道:上帝是一道裂开的线,上帝是不为人看见的存在。你若寻找祂,祂必使你寻见”。




201729日 成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