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读书:回归基督信仰本质的灵修——《神圣的拥抱:重寻两千年灵修传统和实践》书摘要录

作者: 康晓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11月30日 09:25 |
播放

似乎,灵修是一个中世纪的词语,然而,属神的人怎么能离开灵修!罗伯特.韦柏写的《神圣的拥抱》一书对灵修的传承既有历史的追溯,也有一些针对性的解答和在实践操练上的指引,让我们清楚了在当下的“混时代”基督信仰怎样不被模糊。特做了书摘,并将书摘加以编辑整理,益于读者的灵命追求。

 

一、灵修的本质与焦点

 

古代教父把灵修定位于神圣的拥抱——神道成肉身,与祂所创造的万物联合,以期修复祂所创造的一切。属灵生命是默观神的奥秘和奇妙,这位神住在我们生命中,使我们能住在祂的生命中。我们在神里面参与——我们受洗归入耶稣,向罪死,并且复活,进入圣灵的生命。

 

灵性是关于神的故事,讲述神如何使我们重新与祂联合,实现祂对我们今生和永世的心意。

灵性也是神恩典的赏赐。神主动与我们联合,好让我们可以与祂联合。与神联合的经验就是活在它里面,透过默观的属灵生命和亲身参与,来使它具体化。

 

在属灵的生命里,我们定意默观三一神的奥秘,神创造万物,并进入我们的历史中,籍着耶稣完成祂伟大的拯救,使这世界复和。默观就是怀着祷告的心沉思这奥秘,为此而惊奇,在这一切荣耀之前心感惊诧和敬畏。

 

在默观中,神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主体;默观,就是进入神对世界的异象,并为之惊叹,满心惊奇、诧异,内心又充满愉悦和喜乐。这样的默观,就是经历神的同在。认识神在这世界,在创造、死亡、复活时的同在,以及神在新天新地、历史完结时的终极同在,是我们默观的对象。

 

默观和默想不同,默想是寻索神,默观则是“因寻找到的真理而喜悦”。他是因神拯救受造万物的故事而喜悦,这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真诚无伪的喜悦。这份因神而来的喜悦,透过对神的敬拜而表达出来,而敬拜又是爱的演绎——爱神的故事、爱生命、爱着受造的世界。

 

灵修的焦点不是默观自我,而是默观神,祂使我们重新又属灵的感召,使我们成为合乎祂创造心意的人,让这世界成为彰显祂荣耀的地方。希望在神里面参与,我们就不再沉醉于自我、专注自己的好处、以自己为念、保全自我、相反,焦点会放在神对我们的生命、对世上生命的心意上。

 

属灵生命的焦点和现实,第一,我们默观上帝道成肉身的实在,祂取了我们的人性,在此人性中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罪牺牲,从坟墓里复活,胜过罪恶的权势,借此使受造的万物与祂修复。这是默观的中心点。第二,是参与神在历史中的计划。我们带着一种对生命的神学意识而活,我们的意识受着三一神使一切生命与祂复和的奥秘塑造。

 

二、灵修的发展与偏离简史

 

灵修观和神学思想相生。早期默观的第一次偏移:柏拉图二元论,以物质和灵的二元论为特色。导致默观的转向,乃从神是主体,变为神是客体。参与也变成从这世界逃脱出来,而非肯定生命。

 

默观的第二次偏移:中世纪晚期的神秘主义。这次的偏离从默观神创造、道成肉身、再创造,转为默观自我经验。古老基督教灵修的特别标记,是它聚焦于神进入并拯救我们的历史的旅程。新神秘主义的特别标记,是它聚焦于人自己进入神里面的旅程。由此,默观变为在个人经验中欣喜,而非神使世人与他和好的奥秘。参与变为透过异象和狂喜经验从这世界逃脱出来,而非确认神为世界定下的神圣的计划。

 

改教家以称义和成圣取代默观和参与,埋下了在现代时期浮现的一个严重问题——灵修脱离了关系性的、活的神学,变成一套根植于法律式称义的灵修,不鼓励默观或参与的神秘性,而是把灵修变成理智的知识,用称义和成圣取代了默观和参与。

 

敬虔主义的灵修与当时理智化的灵修不同,因为它不把灵修看为人透过因信称义与神建立关系的纯粹认知。新的重点是把灵修看为“重生”、“新生”,带来“内心转化”。信心不单是接受基督的功德,也使“基督住在信徒心里”。敬虔派的重点在新生的灵性,这个重点为统御19世纪复兴运动的复兴主义灵修奠定了基础。但令人失望的是,在敬虔主义的影响下,耶稣的信实被我们的信心取代,是信心使我们与神联合。

 

敬虔主义和复兴主义都强调圣洁的生命,过圣洁的生活,专注于我的经验——对他的死和复活的经验。向经验方面探求的趋向,大大影响了福音派。积极的一面,激发了福音主义运动;消极的一面,灵修的焦点朝向进入自我的旅程发展,焦点移向了经验、律法主义和重行为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理智性的灵修中,自由派把灵修侧重于耶稣的道德影响。保守派则强调灵修是正确的信仰。在现代经验式的灵修中,焦点成为由神的拥抱而衍生的个人感受。在神的计划中参与,也变成消极地向世界死,摆脱对世界的依附。在这两种灵修历史之上进一步延伸出来的反律法主义的灵修,主张脱离一切律法的限制,试探神的恩典;自恋式的灵修,在敬拜和属灵经验中,以自我为焦点,要使神成为我们的感情的对象。甚至带来属灵的消费主义,透过一些花招和技巧贩卖和购买耶稣。

 

世俗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和文化革命中,展现出庞大的力量。那时的世俗已经指的是“一种敌对宗教的哲学”。有趣的景象,这个时代一面主张彻底的世俗,一面又极其追求属灵。各种新纪元灵修四处泛滥,各种东方古代宗教的、玛雅、阿兹特克、奎师那、冥想、通灵术、巫术等等。由此混合出来的新灵修十分流行,吸引了无数人的皈依,又在狂热信奉者的推动下广泛传扬。其本质都是以自己为神,以发现和实现自我为灵修追求的进路,不需要问责,也不需要归属感。但如乔治说:“我们需要的是饶恕,不是启蒙、能力或能力的自我扩张。”真正可切实的灵修永远是神圣的拥抱,神自己为解决人和神的问题而开启的。

 

三、灵修的具身化操练之道

 

除了神的故事,再没有别的故事;除了圣父圣子圣灵,再没有别的神;除了受洗的生命,再没有别的生命。

 

基督徒的属灵生命不是出世的经验,而是热情地参与神对人类今世的异象。

 

我们悔改、受洗、接受圣灵,表示我们愿意接受祂的神圣拥抱。我们不是默观与神拥抱的自己,而是默观拥抱我们的神。

 

祷告的基本特质是生命的一切都是活在神的同在之中。祷告是敞开心怀。在每一天的每一刻,在每个念头,每个行动,每段关系,每件事情上聆听神,与神交谈。

 

三个誓约——稳固、忠诚、顺服;三项操练——祷告、研经、工作,三个与神相遇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照管物质上,人际关系里与神相遇。全都建基与神在这世界的故事和人类生存的意义。

 

教会的本质——神与世间同在的延续。教会的真实面貌——神眼中世界的异象的延伸。

 

要默观教会,我们不单要把教会看为一个表露生命的事实,也必须从神的故事的透镜看教会,以教会为乐。敬拜作为教会的祷告,滋养属灵的生命。

 

具身化的灵修和脱离身体的灵修截然不同,它召唤我们在生命的每一个层面热情地投入神的怀抱,与神为这世界定下的异象联合。具身化的灵修主要包括:

三一性的灵修——体现神的实在,在家庭、工作、邻里等方面与人建立关系,藉此在神永恒相交的生命中参与。

创造性的灵修——体验神的荣美如何遍及我们所处的世界。

启示性的灵修——让神的话语显明的智慧浇灌我们的生命。

道成肉身化的灵修——效法基督的生命、祂的生命、舍己、教导等。

十字架的灵修——进入别人的苦难中,以带来救赎和复和。

复活的灵修——热烈地拥抱生命,享受再创造和新生。

教会性的灵修——爱整个教会,拥有一颗怀着普世的心灵。

礼仪性的灵修——是爱教会的崇拜、神在历史中工作的记忆、神在现在和将来在世上工作的展望。

洗礼性的灵修——敏锐地觉察在死和复活中与耶稣联合。

圣餐性的灵修——迎接在记号中所显明的神的同在,迎接神已彰显的未来国度——神为战胜邪恶势力而摆设的筵席。

社会性的灵修——把神的恩惠施与贫穷和有需要的人,孤儿寡妇、无家可归和没有朋友的人。

宣教性的灵修——把神的救恩带给没有听过基督的人,使他们与神复和,恢复原来的位置。

圣灵相交的灵修——享受与三一神第三位的特别关系。

终末性的灵修——带着终末的眼光而活,如彼得说:“你们既然等候这些事,就当殷勤努力,使你们没有污点,没有瑕疵,安然见主。”(彼得后书3:14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