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思考】以基督的眼看世界:关于基督徒的观看模式

作者: 特约撰稿人 岳翰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06月20日 08:47 |
播放

有一首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赞美歌,名字叫《以基督的心为心》,其中有句歌词是这样的:以基督的心为心,以他的眼看世界,这世界需要你我,把冷漠变成爱。“以他的眼看世界”,里面包含着非常深刻的真理和意涵。

实际上,在世生活的每个人在感知整个世界及其物象时,都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视觉感知方面。偏忧郁性格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偏灰色;偏阳光性格的人,对世界的感知色彩更为丰富一些,这种差别尤其鲜明地表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艺术家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物象的感知,有的艺术家作品色彩饱满丰富,给人阳光和积极的感觉;而有的艺术家的作品则色调偏灰暗,给人深沉的感觉。虽然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高下之分,但足以说明对于敏感的艺术家来说,不同禀性的艺术家对同样世界的认知有着天渊之别。

谈到视觉感知,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观看模式。观看模式指的是一个人在观看某物时,他的视觉发生模式。每个人在进行视觉感知时,不可能穷及物象的全部,也就是说,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看到物象的所有特点,总是在其中进行不自觉的甄别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的视觉感知都是片面的。面对同一个物象,不同禀性的人会感知到其中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而将这些感知进行统一和调和,构建成为一种综合的视觉感知整体。而以基督的眼看世界,便牵扯到观看模式的圣化和视觉经验的圣化问题。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记忆与材料》中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任何人的感知都是跟记忆相关的,记忆与感知相互作用,记忆影响当下的感知,新的感知又会进一步融入已有的记忆中,并对接下来的感知进一步发生影响。记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一个人过往的人生经历和知识结构。对于一个已经得救的基督徒而言,神的恩典逐步地在其生命中做工,基督徒通过学习神的话语,开始圣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中不断地经历到神的信实和恩典,可以不断地圣化自己的经验结构,这些都可以进一步融入自己的记忆中,成为自身生命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下的感知产生影响。

很多人认为,对于一个基督徒艺术家而言,他的属灵生命状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艺术的质量便相应的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样的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基督徒的属灵生命状况直接影响他的感知状态,一个属灵生命健康有力的基督徒在面对属世的视觉文化产品时,会自觉地抵触和屏蔽,这样的过程并不是有意识和刻意的,而是不自觉的。大部分基督徒都有这样的属灵经验,当自己被神恩充满时,面对属世的文化产品就会“没有感觉”,这是一种健康的冷漠,对罪的冷漠,对撒旦诱惑的冷漠。这都是神恩对一个人感知模式进行影响的显例。而当一个基督徒属灵生命软弱疲乏时,就会倾向于对罪有感觉,他的感知模式就会产生倾向于罪的变化。

艺术家是观看模式的生产者,任何时代的伟大艺术家都是创造新式观看模式的人。他们用新的观看模式替代了旧有的观看模式,通过作品,让整个时代的人在观看世界时获得一种新鲜感和时代感。观看模式,归根结缔是整个大的文化场域中不同文化类型之间进行博弈的结果。一个文化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的文化类型会伴随着相应的视觉类型和观看模式,取得优胜地位的文化类型会将自己的观看模式凌驾于其他观看模式之上。比如现在很多属世的、堕落的文化,催生出了大量的充满魔性力量和情欲的视觉文化产品,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人的观看模式,进而影响了当代人的感知,最终影响人的心灵。良心是可以被文化玷污的,而大部分人对此却毫无意识,于是便轻易地受到了一些视觉文化的“宰割”和“污染”。对于渴慕神的话语和基督生命的基督徒而言,这些都是必须加以重视的。

约翰一书54节讲到:因为凡从 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凭借神赐的信心,神的儿女可以战胜世界。战胜世界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意涵,不是简单地逃避世界,也不是简单地无视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基督徒通过信心得以成圣,进而改变自己的感知模式,形成合理的冷漠,圣化之后的感知模式和观看模式会有效地帮助基督徒屏蔽掉受魔鬼撒旦浸染的属世文化的侵蚀和影响。

    基督徒艺术家们在文化中生活和争战,应该靠着神的话语,在圣化自己的观看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属神的视觉艺术,进而影响他人,帮助其他的基督徒圣化自身的观看模式。观看模式也是一个属灵争战的大战场,基督徒艺术家们作为神的儿女应该不断地靠着神的恩典,在观看模式的争夺战中取胜,相信神也一定会赐下恩典,让基督徒艺术家们旗开得胜!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