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委身的教会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夫妻团契,几对夫妻聚在一起畅聊最近的家庭近况以及生命的成长。
在一次团契中,有一对夫妻分享了他们在生活中因观念不合而产生的婚姻问题。了解之后,我发现这对夫妻的矛盾分歧点在于丈夫有多年的吸烟习惯,而妻子在信主后认为吸烟是一种罪,要求他悔改并戒烟。然而,丈夫却认为这有些上纲上线,并不能认同吸烟就等同于是犯罪。原因在于,丈夫从小生长在四川一个小县城,当地的人普遍有“吸水烟”、喝浓茶的习惯。吸烟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来说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八十岁的老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人们在吸这种“水烟”。
因此,这位丈夫认为吸烟是当地的传统习俗,就像吃饭喝茶一样平常。他决不能接受妻子将他吸烟这件事上升到“犯罪”的程度。而妻子则认为吸烟是在损害自己的身体,这本身就是犯罪。丈夫反驳道:“那么熬夜、吃垃圾食品也在损害身体,为什么不说这些事是犯罪呢?”最后,夫妻双方谁也无法认同对方的观点,这个问题一直成为两人关系的心结。
作为基督徒,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事情是一种明显的罪,而有些则是界限模糊不清,我们难以判断对错。每当我们处于这种不明所以的环境中时,往往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中,最后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中不了了之。
那么,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分歧和矛盾时,该如何用正确的标准来判断是非对错呢?我认为,通常我们会有以下三种回应的方式:
1. 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判断标准
当我们与人发生冲突时,最大的陷阱就是我们容易根据自己的感受、经验和价值观来作为判断的标准。例如,当某位弟兄说的话伤害到自己时,我们应当先去与他沟通,确认他说出的话究竟是无意还是故意,这样才能继续正确地处理两个人的关系。然而,往往当我们感到受伤时,会先通过自己的感受去判断别人的动机,甚至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是否肯饶恕对方。这时,感受已经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大的判断标准。
但感受真的可靠吗?在圣书辅导课程中,老师曾提到这个问题——“感受到底有没有对错”。一位弟兄举手说:“感受是没有对错的,因为感受是来自内心深处最直接、真实的反应。”老师却摇了摇头,说:“请别忘了,我们是处在堕落当中的罪人,我们会对人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这意味着我们的感受,有时候也是错误的。”
比如,当一个孩子在冬天非要吃冰淇淋,妈妈对他说:“宝贝,现在不能吃,这样会让你咳嗽、肚子痛。”这时,孩子的感受是因被拒绝而感到母亲不爱他。这样的感受是正确的吗?显然不是,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感受。事实上,母亲正是出于爱而保护他。所以,当我们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不应当以感受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因为我们的感受随时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2. 以世俗的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
作为基督徒,虽然我们都会读上帝的话语,也会过正常的教会生活,但有些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根深蒂固在我们生命中的。这些价值观是需要被真理更新的,但我们却因为从小习以为常,先入为主般地默认为世人所共识的价值观是一种正确的判断对错的标准。
例如,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世俗的价值观会告诉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若犯我,我必会毫不留情地报复回去。”所以,若是有人伤害了我们,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是要伤害回去。比如,丈夫与妻子说话,妻子对此置之不理,接下来丈夫也很容易用“冷暴力”的方式回应妻子。例如有一位教会的姊妹,她的女儿上小学时被班里的男同学欺负,男同学打了一下她女儿的肚子,这位姊妹知道后要求自己的女儿也必须以同样的方式打回去。她认为别人先伤害了自己的孩子,自己以同样的方式打回去是合情合理的。但这却违背了上帝所教导我们“不可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恕”的信仰原则。
所以,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出回应和决定时,我们时常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世俗的标准去判断。比如“金钱至上”“重男轻女”“人往高处走”“爱拼才会赢”等,这些看起来普遍的世俗法则,背后显出的其实是自我中心、优胜劣汰、利益至上的世俗标准。因这些标准背后关注的不是上帝的荣耀和心意,而是以人为中心,将维护自己的权益作为最高的标准。
3. 基督徒将真理视为最高标准
对基督徒来说,我认为“真理”应当成为我们衡量行事为人的标准。无论是夫妻相处,还是在教会中弟兄姊妹相处,我们不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也不用传统的标准去衡量事情,而是我们一同服在上帝的道面前,用真理来对照自己是否需要悔改。因为我相信只有真理能改变人的生命,也只有上帝的道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真实的彼此相爱与合一。
例如,当教会看待传道人的薪资问题时,有人会认为过去传道人没有拿过一分钱,若要讲工价就是贪财,就是只顾自己的家,而不顾上帝的家;又有人认为传道人应当拿比普通人更高的薪资。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传道人的工资呢?最正确的方式就是通过上帝的话语所设定的标准来看待传道人的薪资问题,这样就不会落入人意和传统的标准中,而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来衡量薪资问题。
我认为这正是当今的教会需要不断归正的原因,就是我们不再将自己的观点,或是以教会过去的传统当作判断对错的标准,而是以上帝的话语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若是教会不将根基建立在真理之上,那么必然会带来许多出于人意的纷争与矛盾,就像哥林多教会那样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这种说法导致了分门别类、意见不和的现象。
所以,当教会开始推动一项事工的时候,牧者就应当带领会众先从上帝的话语来看待这项事工的意义和开展的原则。因为我们若非将事工的根基建立在上帝的道中,就一定会建立在自己的意思里。当私意渗入到教会中的时候,就会出现出于人意的矛盾与分歧。
为此,我们应当学习使徒保罗所作出的美好榜样,他并不是将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作为建立教会的根基,而是不断地将福音教导给教会,让上帝的儿女一同认识上帝的心意,并且将教会建立在真道这一屹立不变的根基上。正如保罗宣扬这奇妙的福音时所说:“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而是与圣徒同国,是上帝家里的人了。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祂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