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当代中国教会文字工作的挑战与出路(下)

作者: 李哈拿编辑 | 来源:转载自张远来博客 | 2012年08月14日 01:45 |

当代中国教会文字工作的挑战与出路(上)

三、信息时代教会文字事工的危机与契机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基督教文字事工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脑技术的运用给了我们极大的方便,现在的刊物不仅可以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还可以制成三维的、立体的,有些书刊还可以对不同的景物赋予不同的味道,甚至可以制成有声读物。而网络技术的应用更使今天的宣传工作如鱼得水。网络使信息长上了翅膀。它具有直观、传播快捷、覆盖面广、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大众化、方便查找和保持、占用空间小、有图文并茂、声音、视频、多维等多位一体特点等等诸多优势。

这无疑是今天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如果说网络需要较高的设备支持的缺点的话,而现在已经即将开始量产,商用上市的电子纸张显示屏(EPD),势必给传统的文字传媒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催生众多创新性的移动应用。可以预见,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刊物等都将大幅占据市场。人们将由此技术制作出更加人性化的信息平台,可以带动读者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及即时性交流的全方位互动。可以想象,这一技术将会在类似手机等日常工具上被大量应用,手机或类似手机的便捷掌上电脑等产品将会成为信息、新闻的重要传播工具,而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书报。
 
另外,现代便捷的交通及交流渠道,也使得实体传统刊物的传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传统的书报与电子书报都将占有一定的市场,也必将逐渐向电子化信息媒体倾斜,而后者必将成为绝对主流。信息技术使得书报会变得更加精美,传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你无需通过漫长的书信请求“提摩太”把你的皮卷运过来,也无需用沉重的毛笔在羊皮上字字斟酌!便捷的物流、现代化的工具、电子通讯技术的运用,就完全可以满足我们信息传递和传播的需要。这些技术的运用无疑为今天的教会文字事工提供了极大便利。

不过信息时代提供的便利也同样成为今天我们教会文字事工的挑战:

首先,我们最大的阻力依旧是观念的落后。教会从来不乏人才,但教会很少珍惜其人才资源。也许可以说,教会往往是浪费人才最严重的市场。我们常常面对用老一套的方式,老一套的语言,对一个匆匆走过的现代人谈话的尴尬。
 
我们的信息化意识与技术的应用往往比社会,甚至比非传统意识形态下的“教会”形式(或者组织)慢半拍。另外,作为神职人员,编辑工作一般都不是我们的专业,与社会的具体接触面也比较狭窄。在观念与技术上落后社会,是教会比较常见的现象。现在一般教会常见的刊物除了封页,基本都是清一色的黑白;格调和定位也有突破的空间;时代感还可以加强;读者对稿件的定位及视角还有更开阔、更开放的期待。

而且,我们的稿源也显得捉襟见肘。作教会刊物的编辑工作,我想大家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尴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这种稿源的不足于我们的传播媒体的吸引大家关注和参与的能力不足有关。而社会刊物早已图文并茂,思路灵活,稿源相对我们也来得更加广泛。(他们可以只以市场、以潮流为导向,哗众以取“宠”!而基督教文字则必须坚守信仰的阵地和绝对性真理的原则,这一点既是我们的局限,也是我们的特色优势)。我相信,我们有永恒的价值取向是这个信息化社会虚拟人际关系所需要的。而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如何让人们知道我们有他们需要的永恒真理。
 
其次,现代技术一样给教会的文字事工制造了更多竞争对手。现在读者一般都较忙,娱乐性需求的可选择的空间较大,除期刊外,报纸、电视、网络、粉墨登场的3G,4G手机等都是热门的选择。虚幻的网络世界将成为我们下一代人虚空心灵诉求消遣的最广阔天地。就教会文字这一点来看,我们的信徒读者结构较20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中国教会以农村复兴为主体,现在是以城市教会复兴为主体;过去我们的信徒“老人多、文盲多、妇女多”,现在是“中青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多、专业人士多”。结构变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变了,他们可选择的空间也增加了。

过去我们中国教会信徒只有四大件:圣经、赞美诗、天风、教材;现在,多元化的社会给了他们多元化的选择空间,除了网络,还有其它途径的文字宣传,对我们都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复堂以来,我们的信徒人数增加了几十倍,但我们的文字事工似乎进展不大。我们发现当今有些教会刊物甚至有萎缩的现象!这不一定说明我们教会的文字事工变差了,但却说明,能吸引我们信徒关注的有关信仰和教会的信息越来越多了。它们或多或少地转移了信徒对我们传统教会文字事工的注意力。这让我们看到今天教会文字事工的严峻挑战,同时更要鼓舞起我们奋起直追的勇气。
 
教会文字事工面临的挑战来自方方面面,但上述两点可能是最主要的。不过总体而言,今天教会在文字事工上的机遇大过挑战。除了信息技术给教会文字事工提供的便利外,今天,国家开放的宗教政策,教会这近三十年的发展壮大,都给教会文字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部基础。最重要的是,现在的教会大多意识到了文字事工——教会宣传事工的重要。单就上述教会文字所面对的挑战看,它们都能转化为教会文字事工的契机:

首先,我们的教会具有更公开的环境基础和更广泛的人脉资源,教会里有最忠心,最优秀的义工人才,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凝聚他们的力量,基本可以解决我们信息时代的技术上滞后问题。

另外,文化的多元并不能取代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学性需求,换句话说,信徒对信息,对文学性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一种刚性需求。文字所能传达的“意境、哲思、想象”等空间,则不是电视、电影、网络等视听媒体所能取代的。关键是一份文学作品、一份教会刊物能否满足读者灵修、知情、求知、哲思、欣赏、消遣甚至沟通的需求;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学性、史事性、知识性、趣味性、时政性、哲理性等内涵;我们的文字刊物是否具有文辞简练,排印简洁,亲和力强等特点。当然,我们需要去结构信息社会的信息特点,文字与网络化结合。

成功有成功的理由,失败也有失败的原因。作一份刊物的成败大抵都有其成败的共性和个性。经营一份刊物,首先要理清几个概念:我们的读者是什么人群?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刊物?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不同的季节和时节什么样的版面和排版看起来更有亲和力?这份刊物能否起到积极地,导向正确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作用?

笔者曾仔细地观察市面上可见的几份较成功的刊物,如:《读者》、《知音》、《特别关注》、《家庭》、《海外文摘》、《青年文摘》,还有一些流行一时的印装精美的“明星”类的时尚杂志;在全美甚至中国都较有影响的报刊,如,TIMES, NEWSWEEK,还有“看世界”等。时而,我会走访一些经常光顾书摊、书店的不同读者群体,我发现最受欢迎,发展最快的刊物是文摘类杂志。

如《读者》现在的印发量是910万份;其中最瞩目的当属湖北日报社主办的《特别关注》,这是刊物界出版业的一匹黑马,这份月刊创刊仅4年,现发行量已逾150万份。(尽管这份刊物的封面设计一直都很一般)!和《读者》一样,它也是一份文摘类刊物,不同的是它每期都有一篇简短而诙谐的书评性小短文,可以和读者形成潜在的交流。

当然,有些原创刊物只要能找准之间的定位,就依旧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南风窗》、《南方周末》等。《南风窗》为双周刊,全年26期。刊物每本定价为人民币8元,属于国内较贵的刊物,但销量很好。关键是其稿件有一定的高度,可读性强,定位清楚,事时事性强,视野较为开阔。它的成功在于它有较为独立的思考,介绍和评价一些时事、新闻。

各成功的刊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办刊理念),但一份成功的、有积极影响的、能引领时尚、广受欢迎的刊物,一般都有他们共同的特点:文学性、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时尚性(讨论焦点话题)、哲理性强,文辞简练,排印简洁(豪华不一定受欢迎),亲和力强等特点。其中象TIMESNEWSWEEK等,则不考究固定栏目,特点就是能引领焦点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新闻性。
 
可见文章的选择、读者群体的定位、稿件的质量才办好刊物的关键。文摘类刊物无疑是各类刊物中的佼佼者,和普通刊物相比它们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文摘类刊物可是在很广的范围内,选登最优秀的文章,而无须付多大的代价,甚至无须组织专门的记者队伍。读者本身就是最广泛的“稿源”!他们读您的刊物,又为您荐稿,这样刊物就可以和读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果刊物再能适宜的介绍一点读者的心声,就更能增强其亲和力!
 
文摘类刊物就有广阔的稿件可选择的空间,它可以集百家精品于一身,即可免除读者自己苦苦寻觅佳文良品的麻烦,又可以解决稿源不足的烦恼,与刊物与读者都是双赢。故文摘是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说到中国基督教刊物亦然。中国教会现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主要有《天风》、《金陵神学志》、《教材》等。后两家都是针对专门的读者群体,自身的定位决定了其发展。《天风》才是龙头老大!凭心而论,仅这几份刊物难以满足如此广大的信徒群体的福音文学需要,更诳论让基督教福音精神借文字走向普通社会民众了!
 
其实,中国基督教发展至今需要一份信徒、慕道友甚至一般欲了解基督教的社会人士都能阅读的刊物。她可以用文摘的形式,用非“专业”的、平民化的语言,广纳各家与基督教有关的作品、书刊的或网络的优秀文章。关注焦点问题,解析疑难困惑,报道教会动向,建立互动平台。力避官腔官调,陈腔滥调,以时代的、读者的需求为刊物的定位!

使它具有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福音文学性、时尚性(具有焦点关注、新闻性)强等特点。如果能有这样一份亲和力强的刊物,再配合中国教会现有的文字工作,也许将能创造出一种更为良性互动的局面。实际缓解我们有关于信仰的及教会的资讯不够发达的现状,以满足广大信众的求知需求。
 
信息化的时代,信徒(读者)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文字形式虽然还是当前中国教会信徒了解信仰知识、寻求灵性造就、满足精神需求、传承信仰文化最广泛的途径,但他们已经不会像以前那么集中精力于一本杂志了。因此,要凝聚信徒对教会的归属感,要引导信徒过一个正常的信仰生活,提升他们生命的价值,我们就需要加强教会的文字事工,特别是类似会讯的新闻性、时事性文字。扩大文字的影响力,把杂志、期刊融入会讯,新闻的内涵——关注焦点问题,解析疑难困惑,报道教会动态,建立互动平台!不失为信息时代教会文字工作的一种明智选择!当然,未雨绸缪地筹办网络型文字事工也当为我们文字工作的一部分。
 
文学是心学,而教会文学更是心学中的灵魂,最优秀的文学是能表达人们心灵深处最柔弱的情感的诗话。而既能表达人性那铭心刻骨的困境,又能指明困境中的出路,并能滋养生命的文学,就是福音文学了。因此,思想在,文学在;困惑在,神学在!而福音性文学恰好可以用文学的语言表达神学的哲思。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教会文字工作的出路。
 
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教会文字事工面临着新的危机,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契机。相信,只要我们能正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开拓进取的心胸来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把握见证永恒福音真理的使命不动摇,学习使用信息社会提供的有利资源,并能整合教会现有和将有的资源,我们必将能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成为公民社会的主流声音之一,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迎来中国教会的新时代!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