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待机守时,发展"自我" ——论中国教会事工重心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移

作者: 汪恩乐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1年06月08日 21:12 |

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中国教会自“文革”后复堂以来,各项事工蒸蒸日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为显著的是在数量上(新建教堂和新受洗信徒)获得了超常规的增长。据中外学界都比较认可的数据,在2014年中国基督徒人数已达2300万至4000万之间,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7%—2.9%。

这一数字和比重虽然相对数量少,但是绝对数量大。就苏州教会而言,20万信徒2占1300万常住人口的比重只有1.5%略强,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绝对数量却不在少数。窃以为,当前苏州教会乃至全国教会的信徒人数都已经达到一定基准面,教会如无未雨绸缪的远见,教会的质就有可能被庞大的量所化约稀释,最终丧失了教会的本性和自我。

1989年圣诞前夕,丁光训主教在回答金陵协和神学院若干神学生提问时曾作出如下一段答复:

问:您怎么看待传扬福音的问题?

丁:基督吩咐门徒把福音传到地极。一个人归向了基督,自然会愿望为主作见证的。谁也不能否认,我们中国的教会是个传福音的教会,要不然,怎么会有许多新的信徒呢?说了这一切,我还得提醒一下,教会还有其他职责。在今天,通过崇拜、讲道、查经、谈话去帮助信徒培育灵命十分重要。只讲传福音而不讲深化和提高,信徒的信仰素质必然缺乏培养和训练,就无从抵制歪门邪道,这绝非教会之福,也绝非国家之福。你们应当准备自己成为既能传扬福音,又能牧养羊群的仆人。传福音的力量和牧养的力量应当同步和配合。3

丁主教在这里并不是说教会不再需要追求数量上的增长,教会存在的天性就是传扬福音领人归主,而且在当前平稳增长和健康发展的态势下信徒人数一定还会持续增长;而是说当前教会的发展更需要质量兼顾,以质为先,着重于信徒信仰素质的提升和灵命的塑造。质言之,教会工作重心宜从单一的传福音转向传扬和后续跟进牧养培育兼顾的轨道上来,或者说应把信徒信仰素质的提升提到新的议事日程上来。

早在1980年10月召开的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上,丁光训主教就提出治好、养好、传好的目标。4 1995年11月在三自爱国运动四十五周年庆祝会上,丁主教在讲话中再次向全国教会发出从“三自”到“三好”的号召。5 即中国教会要加强内涵建设,不仅要立起来,还要强起来,更要严起来;努力由“三自”跃升至“三好”。

毋庸置疑,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快速发展的事实要求面前,教会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教会能否化挑战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关键取决于广大信徒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尤其是信仰素质的高低。当前,中国教会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教会事工重心由重数量的增长向重素质的提升转变既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既符合丁主教“传好”的号召;也是“传好”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本质要求。

1. 立起来——构建神学上的“自我”

如欲谋划教会的长远发展,维持教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教会的任何发展都应寻求上帝的旨意和引领,经过周祥的策划并允许适当的调节;而不是对环境的一种应急的临时措施,以免教会忽略了整体事工的平衡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教会事工重心转向素质提升的目标所面对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即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教会、培育什么样的信徒这一核心问题。简言之,我们要始终遵循并维护什么样的“质”?这个“质”包含那些基本内核和合理内核?也就是中国教会要向外界展现的“自我”是什么?

毋须讳言,处于后宗派时期的中国教会虽然常常令境外兄弟教会艳羡咂舌,但是我们从1958年教会实行联合礼拜至今,一直不具备成熟的条件来发展和形成中国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理论基础,可以形象地称之为“铁匠无样——边打边相”,局部还可能是“四不像”。从神学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教会在教会论的自我定位上仍然缺乏清晰的表达,各种不同神学立场及表现形式玉石杂糅、芜菁并存,尤其是目前教会的本质和合一的神学等教会论的表述没有形成,或尚处于建构的草创阶段。

今天坊间流传乃至媒体公开报道的有关中国教会存在的一些光怪陆离的混乱现象,异端或错谬的道理也不时侵入教会。我们亟需以上帝的圣言装备信徒,为真道奋斗,并常存警惕的心来检讨教会的信仰。历史呼唤我们要竭力挽风气、贬流俗、匡正统。

为此,中国教会的当务之急是应当清楚认识大公教会的信仰和传统,以及自身的小传统和中国教会的性格;又要明白我们与境外其他兄弟教会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并且能够以尊重和理解的平情之态审慎地辨识各方独特和值得重视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维护教会正统信仰的同时,提炼总结概括发展出中国教会神学上的“自我”。兹事体大,事关中国教会之存亡。

窃以为,构建中国教会神学“自我”的关键在于制定“中国教会信仰告白”或“中国教会认信宣言”,以及在此基础上编订“中国教会教理问答”并在广大信徒中推而广之。因为信仰告白是教会的核心与灵魂,教会之所以为教会的缘由正是建立在对基督正确的信仰告白之上;

换言之,教会之所以为教会的缘由正是由于信仰告白对我们信仰的界定和规范。当彼得说“你的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太16:16)之时,耶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太16:18)。“这磐石上”的“这”,即是“彼得的信仰告白”——耶稣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这”也就是后世教会必须坚持的信仰核心要义和基石。

只有清楚明白地领会了“中国教会信仰告白”6的实质和内涵,并有见识地、自愿地从心里认同,才可能帮助信徒在信仰上拥有定力,避免过于狭隘或过于宽容的弊端,化解混乱、分化、偏离真道的危机。只有以清晰明了的中国教会信仰告白为指引,在教会事工由重量向重质转变过程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随波逐流。

只有建立在厚实的圣经基础之上的正统神学的理解和思辨,才可以引导并塑造信徒的属灵生命,教会才能屹立磐石而不摇动。只有信徒切实遵行基督的命令,以灵修强化内在生命并活出良好的道德生活,才能发挥基督徒光和盐的作用。

此外,尚需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富有争议的信仰和教会传统的话题,除了参考历代教会先辈、属灵领袖和圣经学者的言论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相关问题作深入的、全面的研究,以温柔忍耐的心来教导和劝勉,并谋求在所属教会内塑造合乎圣经教训的共同信念。

2. 强起来——建立培育“自我”的牧养体系

问:您对神学教育很满意吗? 

答:不能说很满意。对神学师生的教学也好,牧师传道人的讲道也好,文字工作同工的写作也好,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今天不愁信徒少而马虎。我愿意大家在“满足信徒”之余,不忘记还要提高信徒,像保罗为腓立比信徒所祈求的,要他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腓1:9-10)。7

这是丁光训主教于1997年1月在接受《天风》记者采访时对我们寄予的殷切期望。他希望中国教会的“三支队伍”(神学院校的教师、教会的牧师传道人、从事基督教文字工作的同工)“不要因不愁信徒而马虎”,不能满足于“满足信徒”,而是要“提高信徒”。所谓由“满足信徒”到“提高信徒”,就是要注重信徒信仰素质的提升和属灵生命的塑造。

那么,这一目标又何以达成?这就涉及到教会牧养体系的问题。教会如何贯彻落实信仰告白,对已经认信的信徒给予何种训练,对已长成了的信徒如何造就成为同工,面对有需要的信徒如何用圣经话语来建立其信心、操守和品格,以及如何发展其恩赐,激励其更加委身于教会等等,这些相关问题的系统化、规范化,就是建立良好的牧养体系的过程。

教会之所以成为教会,不仅在于要有信仰告白的规范和界定,更在于信仰告白能具体落实在教会牧养体系和牧养过程之中。这一逻辑的必然,就需要我们去建立和培育能够实现信仰告白的牧养体系。

在建立牧养体系的过程中,窃以为以下数端尤为关键:首先,教会要在群体环境里塑造信徒的品格,教会要以信仰告白为贯穿牧养始终的红线,以建设高度认同教会远象、委身所属教会群体、以恩赐彼此服事的认信的信仰共同体为根本目标,扎实推广普及“信仰告白”的教育和再教育。

其次,教会上下营造和培育对“信仰告白”的自觉意识,使得众信徒自觉地意识到我们是有着“一主、一信、一洗”的忠于基督、诚于正统、见证福音的信仰共同体,一起经历对福音真理的确知确认确信,在群体团契中深化信仰体验,在彼此相爱和互帮互学中一同成长并持守,“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上帝的儿子”(弗4:13)

复次,对信仰告白的确信和持守不仅体现在口头认信中,更要落实在教会实际的教导、祷告、见证、交通、培训,以及内蕴在教会日常的运作和治理中;发生在教会的一切言说和行动中,尤其是发生在教会一切明确的、系统的教导和关怀体系中,也就是发生在牧养体系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环节,形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血肉相联的信仰共同体。

具体而言,由于教会生活主要是以群体的崇拜形式来体现的,因此在牧养体系的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措施应包括:狠抓主日崇拜及其他类型的崇拜,更新和提升崇拜精神;深化细化小组化牧养,帮助信徒夯实基础、筑牢根基;强调委身,以恩典彼此服事;作光作盐,造福社会,见证基督,等等。

总之,信仰告白是教会的本质体现,建设牧养体系的目标在于信仰告白的贯彻与落实。因此,信仰告白既是牧养的前提,又是牧养的目标;既关乎教牧同工的牧养“同质性”,也决定了被牧养之信徒的典范样式。故此,一个合乎规范并行之有效的牧养体系必须以教会始终遵循的信仰告白为核心、为旨归。

3. 严起来——完善治理体系,为发展“自我”保驾护航

教会是一个信仰的团体,也是一个生活的团体,众信徒在教会内彼此是兄弟姊妹,手足情深,应忠厚、友爱、乐于同居共处,知道同舟共济、同甘共苦。但如何保证教会在作为一个生活团体的同时保证信仰团体的本色不变,只有规矩才能定方圆,这就需要一套有理有据且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来实现。

自马丁·路德改教以来,新教教会都秉持改教家的传统和精神。一般都承认判定真假教会的标志为圣道、圣礼和教会纪律是否被正确地宣讲和执行。因为只有权威的教会纪律才能保证圣道得到正确地宣讲、圣礼得到正确地施行。同理,教会福音事工的重心由重数量增长向重素质提升的转变能否实现,信仰告白能否贯彻牧养教导的始终,牧养体系及牧养模式能否顺利推行,都有赖于教会纪律执行的规范性、适切性和有效性。

所谓教会纪律,应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内容和目的:一是正面的教导、提醒和预防,即教会教导信徒对圣经真理及伦理守则有正确的认识,并合宜地实践在生活中;二是负面的亡羊补牢后的惩戒、纠正和治疗,即是在信徒犯罪后,教会给予其相应的纪律处分,这既是对当事人的挽回教育,也是以儆效尤,以免他人受影响而败坏整体的信仰。

信仰告白的落实有赖于牧养体系的推行和运转,也离不开教会外在治理体系的保驾护航。就此而言,中国教会当务之急是建章立制,加快步伐修订完善现有的教会规章,构建教会治理体系,特别是其中要包括治疗性的惩戒原则和具体措施。

综上,在教会福音事工重心转移的过程中,信仰告白是核心,牧养体系是抓手,治理体系是保障。三者是首尾相顾,环环相扣,彼此关联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要能够建立起明确而权威的信仰告白、正确而有效的牧养体系、正当而合理的治理体系,由重量向重质转变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结语

教会若没有远象,就没有方向。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诸多问题上长期交白卷,信徒总体缺乏足够的认知基础、知识储备及空间去讨论、思考和反思,一旦被时代推到风尖浪口,突然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代,就会发现我们的信仰根本无法承载所面临的挣扎,更会觉得圣经的教导突然变得空洞与乏力,即使在困惑与彷徨之余,奋起抗争并“补课”,或许也是亡羊补牢、回天乏术。

基督徒生命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构建中国教会神学“自我”上立起来、在培育“自我”的牧养体系上强起来、在为“自我”保驾护航的治理体系上严起来,迈稳步子、夯实根基、沉心静气地栽种浇灌那些“落在好土里的,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的肢体,再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到了时候就能“忍耐着结实”(参 路8:15),有一百倍的收成,哪怕只有六十倍的,甚或三十倍的(参 太13:23)收成。

当下的中国教会正处于转变发展模式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要珍惜抢抓这一发展“自我”的绝佳战略机遇。中国教会在苦练内功、强身健体上,需要我们把有限的精力更多的放在狠抓信徒信仰素质和灵命塑造上来。这不仅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觉悟层度,也在于如何发现并采用合适的具体的抓手和实践模式,更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一种沉静的工作,甚至是沉闷乃至苦闷的工作。但如果大多数信徒的灵命得以塑造,信仰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培养并提升,则吾人幸甚,教会幸甚,国家幸甚。

笔者所论未免失诸肤浅笼统、过于简化粗略。期待有方家从全局的角度来探讨,权衡利弊、情理兼顾、高瞻远瞩、深入透彻的思考成果出现。亦愿深识之士以传播真知为旨归,不求胜以豪言惑众。

脚注
1.〈中国基督教信徒人数在2300万至4000万之间〉,《人民日报》,2014年8月6日,第11版。
2. 该数据先由苏州市基督教“两会”办公室根据各地教会上报的情况约估,后经苏州市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会议确认。
3. 丁光训:〈谈当前教会若干问题〉(1989年圣诞节前答若干神学生问),载氏著:《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第356页。
4. 丁光训:〈回顾与展望〉(1980年10月6日于南京在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上的开幕词),《丁光训文集》,第301页。
5. 丁光训:〈在三自爱国运动四十五周年庆祝会上的讲话〉(1995年11月21日于上海),《丁光训文集》,第374页。
6. 关于中国教会信仰告白的具体内容,超越本文讨论的范畴,也是笔者力不能逮的。
7.〈答《天风》记者问〉(1997年1月),《丁光训文集》,第380-381页。


本文原载于“信仰和学术”微信号,本平台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