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关于跨文化的回顾、反思(上)

作者: 纳凌 | 来源:信仰和学术 | 2020年01月21日 09:22 |

写在前面

这些文字,对我来说像是近六年跨文化事业的反思和总结。不矫情不做作,不跟你空谈理论,就跟你实打实的聊聊实际情况,如果你愿意看并且有问题,欢迎交流,如果你看了心里不赞成也很正常。不赞成一般只有一个原因,你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跨文化宣教并且比较自以为是。不信,你去海外禾场宣教一年再回来。你就知道我为什么可以这么笃定地说了。我并非要消极批判,而是真心希望耶稣的门徒可以走出去,并且通过这些文字让你们更加真实地了解目前跨文化宣教的实际情况。我也很感恩有机会可以写出来,其实我并没有想要造福大家的心理,因为写出来首先对我很有用,利于我的灵命健康。天父是美善的,也希望你们的心可以在阅读的时候被天父打开。

我在列提纲时,很自然的划分成了两个部分:去禾场前和去到禾场后,我就以这两个方面来划分和阐述吧。我在聊的每一个点都有实例,都有经历,甚至都是许多宣教士的眼泪和痛苦。本文并不是一篇对错的理论性文章,而是接地气的错误和反思合集。考虑到大多数基督徒没有经历过跨文化宣教,所以特地说明一下吧!希望你们阅读时,能够有同理心并与我一同共情。许多都是短时间无法解决的,很多错误也不会像橡皮擦一样一抹就没了。更多从怎么与问题共处的态度和角度来看待,激进的批判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不能让其变得更好,真实面对并反思。参与并推动往更好的方向去走,才是目的。

1,去和场前跨文化的心

把跨文化的心写在第一个,是因为我想到的最深层和基础的就是呼召了吧。或者说是你的心,到底是怎样的。你的初心是怎样的,决定了你在禾场的一切。你在禾场所看到的,领悟学习体会的,都和你的心有关,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是这样。当然也见过许许多多的例子,同一个团队,同样的行前培训、装备,但是在禾场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

不禁想起箴言书提及的: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发出。知识可以学,技能可以培训,一颗跨文化的心,却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个心也会随着生命的长进被耶稣一步步炼净,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会越来越醇厚的,这是一个变化和成长的过程。我身边有过许多参与宣教的兄弟姐妹,实际情况是很明确的知道天父带领的。但这仍旧是少数,更多的情况是我们迈出跟随的脚步,回头看时才逐渐清晰的。不要问,我的呼召是什么。而去做,实际生活中上帝必定给你方向的。比如有太多太多的前辈都是先去了禾场,经历了看到了体会了,才产生了感动,天父才动工,然后一待就是几十年。也有很多人跟我说:以前我说,我只来一个月、一年,结果上帝在过程中把负担、呼召,放在心里,彻底转变他们的心,让他们一年又一年的继续留在禾场,这不是人能做到的,因为去过跨文化宣教的,都明白其中的不易。

先走出去,先经历,才能有负担和方向。

最后分享一个经历。曾经有个学生问我:怎么样知道自己的呼召?那时他刚好研究生毕业,也是比较迷茫的时期吧。在他的表达中,我感觉到好像他觉得上帝要他做的就一定是很难很苦的,是违背自己的喜好,跟自己完全是反着来的。一个很消极的基调,都是不满和否定。我知道许多教导都是这样子的,每每听到这样的声音,我都挺心疼的。服侍和跟随上帝真的很美好的,没必要专注在痛苦和难过上面。他说他喜欢教书,但是总觉得自己喜欢的不是上帝的带领,上帝的带领就应该是相反的。因为要受苦和舍己嘛~

其实我的经历是:上帝在我的经历里面已经放下了伏笔,他的带领已经在我留下的脚印里有迹可循,而且自己的热爱和擅长和呼召并不是对立和矛盾的关系。相反,与耶稣同工是非常享受和令人热血沸腾的,这才是更健康的。曾经自己也被教导成要吃苦才是属灵的。一步步经历过来,真的觉得整个过程确实有需要舍弃和放下的。但是一定有让你很享受和热爱的部分,不都是苦哈哈的。自己难受,队友难受,在禾场时你身边的人也挺难受。有时咱们真的是自讨苦吃,不是天父给的只会伤害自己吧。

2,不真实的期待

目前我们的跨文化宣教是处在特别年轻和野蛮生长的起步阶段,大家都在摸索都不清楚都很迷茫,却又都要做自己的跨文化事工,这就是很头疼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非得从零开始呢?我自己就接触了许多有经验的华人和在中国几十年的机构,没必要非要从零开始。合作、参考、学习,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求天父给我们一颗愿意合作和学习的谦卑心态,也不要轻看任何一个全身心投入到跨文化宣教的人。不论他/她年幼年长,背景如何。因为你,真的不知道他们在禾场经历的,也不要自认为自己会做的更好,我鼓励你去试试看,你就能明白了,有时就怕自己不做还嘴巴不好非要说点什么。

之所以要提上面一段,是因为那是导致我们没有真实期待的背景。我那时候出去,培训我的人自己也没有过跨文化宣教经历。然后现在培训的人是有过一两年宣教经历的人在负责培训,这是一个过程。以后慢慢的有四五年的人接手培训,再后来有超过十年、二十年经历的人培训。那时候才是健康和成熟的良性循环了,需要时间和耐心。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更长期的宣教了,是因为教会、机构的支持更完善和到位了。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每个环节都在成长。

拉回到目前的情况,现在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经验的,顶多有个短宣经验的,受过一两个星期的培训的。这样的同工作为后方的支持,就很难真的能够跟上宣教士在当地需要。培训的人没有出去过,只能纸上谈兵。没有宣过教,自然无法共情和理解其中的挣扎。目前这些出去的年轻的生命,会是中国宣教的基础,如果你身边有,请你关心和爱护他们,如果他们需要表达情绪。那么请你倾听并且不要说教,尽量去同理和进入他们的处境。因为没有经验的后方,很难真实的谈论并预备宣教士的心。困难的真实的甚至丑陋的现状,是需要如实告知并打预防针的,不然只能是“戴高帽”大能的勇士,拯救当地人民把福音带过去的使者。聊一些空洞而又“属灵”的样式,只会在出去之前架空和抬高他们的心理预期,确实有些骑虎难下的感觉,导致后来在禾场里摔的稀巴烂还不知道能够和谁说。谈论并真实面对许多挣扎,许多时候是我们羞耻文化的障碍。这点确实需要学习敞开,打破面子的枷锁。

我们谈论和培训的不接地气,直接导致了宣教士到达禾场需要面对巨大的冲击。下面要谈论的就是这些。

3,面对实际情况的落差

出去之前受到的培训不真实,不是来自前线的战报。自然士兵上战场的时候,一切都需要重新调整和处理变化。培训并不可以避免士兵挨枪子儿,但是可以给士兵一个心理准备和一个合理的期待。目前大多数的情况是连心理准备都没有的装备,相当于啥都没有就上战场,除非和一些有经验的团队合作。给予真实接地气的甚至不那么属灵的期待,对于宣教士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出去的时候,虽然被告知团队关系会有问题,面临文化冲击很难,学习语言很重要也很难等等,但是没人告诉我,这些都是正常的。没人告诉和同伴有矛盾是正常,许多前辈也是这样子的;没人告诉我学习语言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过程,并且没有必要学得非常完美;没人告诉我,在禾场可以有自己休息的时间而且特地空出时间来特别重要,所有的这些都必须我自己去体会,挣扎,调整......现在整理出来的文字背后,都是血泪史。你们几十秒就一闪而过的东西,是宣教士们始终在面临的变动和压力。

前辈们在做培训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也是这样子过来的。而且你要准备好,你可能永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4,支持体系跟不上

4-1、教会对于宣教的认知停留在国内的层面,停留在彼得的视野,还未扩展到保罗的视野。这样的反差会导致宣教士在禾场面临极大的冲击,精力、情感、灵命都会枯竭。因为没人可以理解,给到真正的支持。关怀很简单也很难,就是用生命去陪伴和共情。有些人会说,咱们有保罗的意象和负担啊~很好,那就去实际的支持和做吧。不然你只是喊口号,说大话。总是这样,天父会生气的。

4-2、因为4-1,所以会众会套用在国内做事工的方式和理念去想象跨文化的事工。在异国他乡也应该是在国内的形式,方式和做法。打比方:门徒培训、街上传福音、建立团契等等。暂且不讨论这种方式是否可行,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因素没有考虑进去,就是学习另一种语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给你们一个标准去参考,一个22岁的单身青年,在禾场两年的语言水平大约可以用当地语言谈论信仰和一些日常话题,比如政治、体育等等,而且那两年是很高强度的语言学习,如果年纪更长,效果会削减,时间会更久。

4-3、由于教会没有经验,可是带领者又不愿承认自己对于跨文化宣教方面确实一无所知,就假装自己明白和知道,不愿与有经验的合作,而又有一些愿意合作的,对于从自己教会出去宣教的人,关注和支持又不够(这里特指资金奉献),自然生命的联结就渐渐疏远了。在禾场几十年的前辈说过一句特别扎心又真实的话:没有资金奉献,就一定不会为你祷告。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一种状况,教会送出去的人——这些弟兄姐妹都是牧者觉得生命不错的,但是几年也没啥互动,从禾场回来之后也不委身教会了,选择留在机构侍奉。我见过几个跟我说这个情况的牧师,其实也怪不得人家。你给的关注和支持确实少之又少,能同理的更不用说了。

4-4、因为4-3,教会出人但不出钱,由机构差派。关注少了,联结自然少了,差派出去的人就逐渐处于一个孤立的状态。

我想到了以下的一些内容:

1-宣教士慢慢的没有归属感,最后有可能沦为孤儿宣教士。在教会没人可以体会,因为带领者可能也就是出去“访宣”和“异象之旅”了一下。你如果接地气一点,把这样的行程定义为扣上信仰帽子的旅游其实并不为过。当然这里不是批判和指责,只是希望指出来并且真切地看清楚当前的状态。如果你不同意,别急着反驳。你去看看从异象之旅或者短宣回来的人,现在真实参与跨文化宣教的人到底有几个?不论是资金支持、祷告,还是平时话题谈论。如果有,请珍惜这样的弟兄姐妹。孤儿宣教士,确实不多见。可是但凡有,经历就是极其苦痛的。别跟我说上帝都用、都祝福。这是我们需要尽到的责任,要不你来试试看。然后我对你说同样的话,好让你能体会一下。

2-机构和教会并没有真正的合作,流于形式。首先带领人必须谦卑愿意了解和听,并不是说你需要完全同意,但至少有一颗了解未知世界的态度,去尝试学习和了解宣教士的难处。他们的需要不是你在本土教会里的说教和门徒培训,而是共情、鼓励。你也不一定要刻意回应,因为你也许也不知道能说什么。有时说一句:你真是不容易,虽然我也没经历过跨文化宣教,但是我可以从你的描述中体会到一点你的挣扎和痛苦,这样的语言就已经很棒了。最怕的就是你觉得对方不够属灵需要改变的种种说辞。

尊重这些献上自己青春年华的年轻人,请不要轻看他们。因为我很笃定地说,牧者出去绝大多数还不如这些年轻人呢。对,就是这些你觉得不够成熟的、曾经你栽培的小朋友们。其实许多时候沟通的障碍是经历的差距,而不是知识的。

5,掌权者的狭隘与拦阻

六年前我出去的时候,没有一个信主的支持我。真的是一个都没有,想想挺吓人的。当然天父给我的担子也许就是开拓和先行者,方向和带领都很明确。也给了我先锋的性格,让我好胜任天父要我做的。到目前为止也是这样,一直在开拓在尝试在犯错,好让未来的人可以踩在这些基础上,少犯一些错,少走一些弯路,就已经足够了。我见过全国各个地区的牧者,没见过几个承认自己不知道不懂不明白的。好像做带领的就该啥都知道,啥都行。我只是真切真心真意地劝说各位,不知道的时候,请承认,并且寻求资源和学习,免得你误导甚至拦阻兄弟姐妹们更好地出去。

遇到最普通的说辞是:你还不够成熟;装备不够;年纪不够;还没结婚等等。我并不是批判,再次强调。我们来看看,这些话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否定和消极,在说你不够好,不够不足以为主摆上。我反问说这些话的带领者们,以你们的生命就可以去宣教了吗?还是先去禾场,再真实的经历和预备呢?换一个角度来说,你觉得怎么样装备才是可以出去呢?你觉得剑桥七杰装备好了吗?最后,你出去过吗?你知道怎么样装备才适合出去的人吗?

如果在某个领域不了解,承认就好了。上学时最喜欢的课都是说的很生龙活虎,有丰富专业或生活经验的老师教的。希望都不要做那个整天只读PPT其他啥都不会的老师。

6,教会及会众的期待不真实

目前大家对于服侍和传福音的概念都停留在本文化内的一些宗教性质比较明显的短期活动,比如:为期1天到一个月左右的各类项目,基本上都是靠一个舌头两片嘴皮子完成的。这类的项目参加多了,特别容易急功近利,特别容易妄称上帝的名。由于这些功利主义为基调的侍奉的影响,其实侧面给在禾场的宣教士很大的压力和重担。这不仅是发生在国内,国外教会也是如此。急于看果效,不愿踏踏实实的委身当地的生活。很多时候会众也都关心的是:去了多久了?传了多少个?几个信了?教会多大?却鲜有人去关心这个人过的怎么样?孩子的教育如何?休息的怎么样?和天父的关系有张力等等。我敢说所有的宣教士都在如何在禾场休息的问题上挣扎过,仍有许多人觉得自己不应该休息。

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的压力和难于休息?一部分的原因是来自于教会和支持宣教士的人的不真实的期待。

7,安全因素切断了与宣教士的联结

许多时候是因为通讯不“方便”,导致慢慢地疏远了。一方面想要保持,一方面又碍于安全的压力和顾忌,真的是两难的处境啊~不用说也知道,平时大家在社交软件上的群聊时常热火朝天,交流得激烈,而且用词都非常的“属灵”。但是对于一个宣教士而言,这些词汇都是很敏感的。我身边每一个参与跨文宣教的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很无语很头疼而且无解。一次次地强调了,在社交媒体上注意措辞,邮件里回复不要那么明显,偏偏领会不到,也真是心塞的不行。这让在海外的宣教士心有余悸,其实说那么明白又何必呢?咱们又不是听不懂。

我来跟大家举一个实例,给你们参考借鉴。
教会→家;
祷告→举手、说话;
神,上帝→爸爸,他;
宣教→跨文化。

这些哪个是理解不了的呢?非要说那么明白,生怕别人不知道么?还是要注意用词的,平时狂野一点没事。和宣教士沟通的,切换一下频道过滤一些敏感词汇。我在这里,替所有宣教士们先跟大家说声:谢谢~

8,国内的“跨文化”项目,到底是谁在跨文化?

一个实例,关于国内的“跨文化”项目。
我见过一些牧者,跟我说(很自豪的):我们教会参与跨文化事工很多年了(有7-8年的,也有9-10年的)。
我答:哦!是嘛!太好了,什么样的项目?
他们说:去少数民族地区短宣,辅导孩子上课。
我问:是嘛!那去多久啊?
一个月不到,他们答。
我又问:哦~那你们过去是说什么语言啊?
汉语啊~他们又答。
我再问:哇,你们都去那么多年了。那你们现在在那里有人委身长期了吗?
停顿了几秒,他们说:还没有合适的人(或者其他理由)

不知道你们看出背后的意思了没有。有过这样的对话之后,但凡我在推动一些项目时跟一些带领沟通时。我都会提出来这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也是目前大部分人对于跨文化宣教的认知和理解。

有一下几点需要调整和重新认知的:

①我们在跨文化?还是少数民族在跨文化?

我们过去少数民族的地区,说汉语。用汉语传福音,少数民族用第二语言去听我们讲话。是他们在舍己,他们在跨文化。

②做了多年却没有合适的人,为什么?

我还真见过去了短宣的学生,高度评价。然后说短宣一个月胜过听道十年的,我问那个男生:那你以后愿意长期去那里吗?他回答不愿意,我又问:为什么呢?他就没有正面回答我了。比较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那样的项目都是比较专注在做事情上面的,但凡遇到个什么就说:哇~上帝动工了。真的很追求果效,而且是主观自认为的果效。当地人和村民怎么认为,和这群过去两三个星期就走的人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我都是了解过真实情况的,不信你去问问。

③就算短期有果子,那谁负责持续浇水施肥呢?

两三周去了就走了,谁跟进?你说是天父的工作,让你们短短的行程里经历了祂的同在,结出了生命的果子,在孩子的心里动工了。我暂且不否定和质疑你,我先假设这些都是天父的工作,那我问你,谁跟进?谁留下?孩子怎么办?写到这里,我是很难过的。因为那是我们主观意识上想要的成果,证明这个暑假摆上我的时间、我的金钱是值得的,是有投入和产出比的。这样的情况笔笔皆是。你得到了你想要的,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了。你知道耶稣说,不要拦阻那些孩子,因为在天国的真是这样的吗?可是那些孩子如此真诚、敞开的心,就这样被你们利用,然后不负责任的离开了。

④短期有果效,长期不乐意

年年去,年年有孩子信主。多好啊,何必附上代价待在偏远条件又不那么好的地区呢?用汉语传福音呗,反正天父使用。又有效果,长期待在那里意义何在呢?久而久之就更没有人愿意长期了,都避重就轻了。

⑤为什么要学语言?

圈内人都知道,你要知道一个人跨文化如何,当地语言学的如何是一个基本指标。连当地语言都不会的人,咱们也都笑而不语了。我还遇到过一些国内教会差派或支持人去少数民族地区的,驻扎在那里。不过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他们不学习当地语言,只用汉语,可是他们宣称要服侍的是少数民族。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去服侍对方最最最最基本的就是用对方的语言。最最基本的,就是学习对方语言。必须要学,一定要学。因为对方的文化,社会家庭的关系,相处的模式,礼仪。都是由语言体现出来的,切记一定要学语言。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外国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做的比汉族在少数民族地区做的更跨文化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会汉语就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生活和沟通了,自然没有必要非得学当地语言,人都是有惰性的。之前和一个在禾场30余年的大哥聊天提及这个问题,他说:要想做好本土国家的少数民族事工,至少要去完全的跨文化国家两年,才能回来更好的从事少数民族事工。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因为你若不去语言不通的地方两年,你不会挣扎和体会到语言是一个文化和民族的根基。文化和语言是分不开的,而你用当地语言跟对方交谈的时候,对方可以感受到你爱他们的心。

⑥为什么本土跨文化宣教做的不如外国人?为什么?

那为什么外国宣教士做的好呢?因为他们是在完全跨文化的环境下,不学习语言是不可能生存和沟通的,更不要说服侍了。另外提一下,学语言真的是谦卑虚己的过程。每个文化都有傲慢的地方,我大中华也不例外。你也可以看看那些在国内待了许久却依旧不会生活用语的外国人,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傲慢。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需要看清和理解。

⑦物质差异带来的优越感和崇拜

对于物质条件略微落后的地方的孩子们,你需要明白,他们受到的教育是长大以后去大城市上大学的。而往往短宣的人,正是他们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大城市的大学生,用的比我好,长的比我美,知识比我多。大家都做过孩子,你知道孩子的心是单纯的,也是会有那种向往和崇拜的,不可否认。我们过去的人要知道,这些孩子如此爱戴你,是因为你就是他们想要变成的样子。你如果住在当地观察,我保证他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人,和对待你的态度,一定是不一样的。可惜的是你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就已经离开那个地方了。在这样的背景和情况之下,才有了所谓的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在相处几天之后跟他们传福音,并且问,你愿不愿意接纳耶稣成为你生命的救主时,他们才愿意和嘴里说:我愿意的。

有一次他们短宣回访,探访一些以前获得的“果子”时,就有一个男生在回访的时候说:我不信了。然后他们就问他,为什么不信了呢?那个孩子的回答特别的真实而且单纯,他说:因为你们是老师,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不可以跟老师说“不”。是的,我听到的时候我也沉默了很久。这些背景,这些细节,是我们需要注意和了解的,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当地人对于福音的态度。

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举个例子:为什么在尼泊尔果效比较明显?因为尼泊尔人民尊重和爱戴中国人啊~就这么简单,一个更富裕更好更强大的国家。这就是宣教士的背景,也是我们作为宣教士传福音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附加条件。但是让当地人专注在耶稣的福音,没有杂质的没有其他原因的搅扰。是我们应该做到的,要避免这些误会和根基上的错误。

⑧将来孩子们身份的挣扎

前面提到好几年了都没有长期的人愿意驻扎在当地,所以自然就没人会当地语言,那我问你:这些孩子家长就不需要福音了吗?你知道如果你愿意实实在在的生活在当地,放下你在大城市良好的条件,住在他们中间,为他们好,学习他们的语言,进入他们的文化,少数民族一定体会的到的,不知道你们是否认同?

农民伯伯比我们这些长期在城市里生活动不动高谈阔论的人接地气的多,不信你去和信主的农民伯伯聊聊。保证你满载而归,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如此。而且你要知道只要一家之主,一村之主信主了,下面的人很自然会慢慢信主的,前提是有人愿意长期。

说到孩子的身份,我们暂且假设这些孩子在没有陪伴的情况可以靠着天父的恩典茁壮长大成人。可是他在自己族群却找不到了自己的定位,这个问题是真真切切的。有许多青年,都在寻根,寻求归属感,因为他们长大以后,既不像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在大城市过的不错的生活,又不像自己的家族一样,拥有同样的认知和信仰。你们有想过吗?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这样的挣扎是多么的挣扎和痛苦?这时,他会不会问:当年向我传福音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现在在哪里?

⑨专找软柿子捏,担子找轻省的挑

这些孩子是最容易被洗脑的,你同意吗?

换句话说,我们过去找未成年的孩子,打着暑假补课的旗号去传福音,在我们目前的法律下是违法的。你同意吗?

你又如何看待顺服掌权者这句话呢?

这个标题挺尖锐的,我知道。可是实际情况,就是大家都在找软柿子捏啊~要么短期,难得有驻扎的还是用汉语。别说我不了解情况只知道批评,我知道的很详细很多,才会写得出来这么多内容,希望天父帮助每一个参与这些短期项目的一个谦卑受教的心,去面对这些不足。

指出是为了更好,为了提醒。

结  语

已经用了比较多的篇幅来谈论国内教会的“跨文化”项目,还有很多可以延展的,就不一一列出,欢迎有问题来沟通交流。毕竟文字传达的信息有限,每个人看文字时的状态对于理解也有很大的影响。简单的一个理解,就有这么多可以深入探究的内容,其中没有一个是多此一举的,也没有一个是刻意编造或者过于敏感的产物,都是禾场真实存在且应该注意到的。

我们才刚刚开始,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因为那些成熟的差派国家、团队、机构、教会,都是一步步这样子走过来的。

这一篇更多的是阐述一些在宣教士被差派出去之前的观察和总结,下一篇会写关于宣教士去到宣教禾场后的内容,再会。


(本文原载于《福音与当代中国》杂志第六期,“信仰和学术”蒙允刊登。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