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基督徒父母:当要帮助孩子建立快乐的阅读感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12月23日 19:55 |

传统基督徒对《圣经》的崇拜心理,导致的结果就是《圣经》成为机械和教条,从而把上帝和耶稣的鲜活掩盖掉。这种模式的后果就是基督信仰逐渐宗教化,既使去了代际传承的动力,也失去了社会影响力。

对《圣经》的过度解读,是《圣经》崇拜的外在表现之一。对于圣经所记录的文字,逐字逐句解读其中所隐藏的属灵含义和对某件事的预表,甚至不惜牵强附会。如此做的后果,就是无形中加重了阅读负担,容易让初信的人从心里拒斥阅读,甚至拒斥翻开书本。我们常常会因为没有参透圣经某段经文或者某个文字的属灵深意而遗憾,觉得自己距离神还是那么远。

这样下去,我们由崇拜圣经而带来的是身心的疲惫。

我们常常在新闻中看到,某个学校的语文考试,阅读理解的问答题中,所给出的标准答案,并未获得原文作者的认可,甚至连作者也惊呼自己的文章什么时候竟然表达了这个意思。我们常常诟病的语文考试,其对文章的过分解读,与传统基督教相比,还是微乎其微的。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毕竟只是语文学习的一小部分,而传统信徒对圣经的过度解读,却是宗教生活的全部。

这种过分解读正是阻碍孩子阅读的最大障碍。

孩子阅读一本书的兴趣,来自于这本书切中了他的兴趣点,也许这本书是关于魔法的,也许是变形金刚的,孩子能从中看到共鸣。孩子不会去读一本电视机的说明书,因为那上面全是文字,没有兴趣盎然的图画。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认为,孩子必须像自己一样,必须以崇拜的心态来面对圣经,那么你牺牲的可能不仅是他阅读圣经的兴趣,而是他全部的阅读兴趣。也许在你的几次强制之后,他对阅读就失去了读下去的动力,乃至将来对学习也觉得聊无生趣,那么这个孩子就成为宗教的牺牲品。

如果你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放弃的就是过度解读这种毛病。

如果要培养孩子读圣经的兴趣,首先要放弃的就是圣经神圣不可侵犯这种心态。

给孩子下达阅读的任务,无异于给孩子的心灵拴上枷锁,给孩子的翅膀坠上石头,也许在你看来,那些都是黄金,但是即使是黄金,对于孩子幼小的翅膀而言,也是无法承受的累赘。

谁说孩子不能犯错?难道孩子就不能浅显吗?难道孩子就不能无知吗?难道孩子就不能只理解表面吗?谁规定了孩子要达到成人的深刻呢?谁规定孩子要像一个传统基督徒那样死板呢?

没有负担地前行,享受快乐的成长,这才是对作为孩子的他最好的鼓励和奖赏。快乐,是兴趣的基础,兴趣是成长的最好营养。

在孩子眼里,上帝是个魔法师,在一周之内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动物,创造了人;
在孩子眼里,约拿被大鱼吃掉,大鱼的肚子就是一个神秘的城堡,约拿可以在那里面进行三天探险,最后又走出;
在孩子眼里,耶稣是勇士,他不怕坏人,勇于斗争;
耶稣也是一位神奇的医生,医治无数的病人;
耶稣还可以是个精灵,在湖面上飞来飞去……。

不否定孩子对圣经的理解,也不阻止孩子漫天无迹的想象,这不是对信仰的不敬,这是鲜活信仰的尊重。

在被肯定和尊重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可能拥有健康的心灵。

培养孩子读圣经的兴趣除了尊重孩子之外,我们还要相信自己。

崇拜圣经,过度解读圣经词语的宗教模式,只能说明你的不自信,必须在一种你认为可靠的、参透了命运秘密的指导下才能平安的生活,一旦你觉得你没有悟出其中一个词语的属灵含义,就会陷入不安中,唯恐自己因为不知道上帝的秘密而栽了跟头。

这种不平安感,让我们在阅读上尤其吹毛求疵,唯恐错过了任何一个过度解读的机会。在对孩子的阅读问题上,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格成为他的陪读者,而不断地把他交给上帝,不断地用你过度解读的心态,强加一种成人的标准给他。这样,你的不安就传递给他。不要忽略他幼小的心灵,他的心灵对于你的一切都能洞察,他会从你不安的心灵中感到那种焦虑,然后回避这种焦虑和不安,最终他会远离阅读,阅读的兴趣也会被回避掉。

因此,阅读没有标准答案,从阅读中得到快乐,才是最合格的阅读。

我们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合格的阅读大师,正如我们从没有做过父母,但是我们还是期待孩子的降生。没有谁天生是符合父母的标准,但是却拥有符合自己孩子的最好配置。

父母陪伴孩子阅读,不妨放下我们的身份和焦虑的心态,此时不妨让我们和孩子一样,做一个孩子,进入他的世界,成为他的朋友,成为他的伙伴,成为他的倾听者和一个充满惊奇的听众。

孩子的兴趣就是一颗幸福的种子,与其徒劳的恨铁不成钢,不如小心呵护这棵种子。

与孩子一同愉快、轻松地阅读,才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最好方法。

像耶稣一样,让我们与孩子做朋友,为孩子的将来种一颗幸福的种子。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