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特稿】面对贫穷传道人的呼声,我们捐还是不捐?(下)

作者: 王璐德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2月28日 12:19 |
唤醒当地教会支持自己的传道人,唤醒信徒对传道人的热爱和支持才是最关键的。(图:基督时报资料图片) +

续:【特稿】面对贫穷传道人的呼声,我们捐还是不捐?(上)
【特稿】面对贫穷传道人的呼声,我们捐还是不捐?(中)

传道人贫穷和捐助的问题暴露的是中国教会的畸形

如果说王长老是从一个农村基层传道人真实经历和反思这一微观层次给出的分析,那么接触过各地不同教会和传道人的“香膏团契”的发起人汪弟兄的分析或许更具有宏观意义。

他坦言自己在实际接触中的确遇到过一些不令人舒服的现象。“有一些传道人素质的确不高,已经说了你的申请不太符合要求,可还是一遍遍的过来,而且要钱要的还特别理直气壮,我真的很想跟对方说‘我没有义务一定要给你钱’。”

但即使如此,他也承认“可能会有腐败的传道人”,但不能把这个现象放大化,他对基督时报的同工介绍说,现实情况是“中国整体传道人很贫穷”。

“传道人真的其实要的不多。我2014年见过一个传道人过去给个教会讲了3天道就给了50块。”他讲起这个来,仍旧觉得心疼和心酸、也非常吃惊。走过不少农村教会,汪弟兄发现“现在的信徒并不是没有钱,可以给钱建教堂、可以买这个买那个,但就是不能给传道人。”

再加上整体中国教会现在的体制“特别混乱”和“畸形”,所以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听到路加姊妹遇到过不少令人伤心的传道人的经历,他说,其实这类案例暴露的是“中国教会的畸形”。

“本来如果是正常教会的话,就不需要不相识的人来供应传道人,这是一种畸形。”他分析说,成熟的正常的教会体制是传道人的教会或者周围了解他的信徒支持他,但“因为中国教会现在就是畸形的:城市教会不缺钱、农村教会没有钱,可是农村教会又需要供养,那怎么办?”

因此,在他看来,供应传道人是必然之路。“农村教会真需要牧人,我们需要供应他们。”

虽然有一些害群之马,“拿香膏的情况来说,也许10个传道人有1、2个可能有问题”,但更大层次来看“利用传道发家致富的机会微乎其微”,他说:“不能因为这些人和这些事,捐助就不做了。耶稣12个门徒中还有一个是混蛋呢,的确会有腐败的传道人,但不能因此不做捐助这样的事工了。”

信徒供应传道人心态不该是施舍,而是“同工”

那么,到底如何更好的做捐助呢?

汪弟兄提到,捐助人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和心态。他直言不讳的说到:“现在中国信徒对传道人的奉献更多是一种施舍。”

“很多信徒的奉献心态都是一种主观、热心的驱动,当然热心很好,但这种不是责任性的奉献,而是一种感性、冲动的奉献,更像是施舍。”而这种心态是非常不健康的。

来自东北某市一位牧养了20多年堂会的朴牧师观察目前不少信徒给贫穷传道人奉献往往出于同情、感动的心理,他把这类的奉献称之为“感性的帮助”,“有感谢、感动、同情这些很正常,这些也应该要有。但不能仅仅只是感性的帮助,更需要理性的帮助。”

那信徒奉献时正确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呢?汪弟兄简洁的给出答案:“最好的奉献是同工奉献。”信徒在奉献上,需要建立一种“同工”的概念。他举出“香膏团契”帮助的许多案例具体情况不同,但最根本的理念都是与传道人“同工”。

邯郸的王长老两年来也是稳定接受“香膏”的供应。他坦言之前到各地服事时“有的人感到传道人太辛苦了,或者也不容易,也偶尔帮助我们点儿,总觉得传道人好辛苦、传道人不容易……有的时候信徒只有热心没有真理,所以只是盲目的奉献,觉得做这些都是爱神。”,对于这样的帮助他也非常感恩,至于信徒是否有施舍心态,他从未揣测过。

说到信徒该持有的奉献心态,王长老和汪弟兄不约而同地提到“同工”的概念,“是一种同工的心态。圣经中腓立比就就是保罗的同工,这些平信徒在保罗传道时给了很大的支持。”

“信徒奉献,一定觉得他们在我们的传道上有份,支持传道人是和他们一起做工,是这样的心理。我知道的是,我的事奉是和后面奉献的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圣经也说过‘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你帮助传道人,就得传道人的赏赐。”

而接受供应的传道人该有的心态则是“作为一个传道人,我们就是为这些帮助的人创造更多的‘属灵利润’。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奉献给神,回报他们给我们的支持。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些供应,但是没有去做,可能将来交账的时候神会定罪。”

中国教会要呼召更多人关心你身边的传道人

在树立“同工”理念的同时,汪弟兄特别提倡的是中国教会要逐渐形成“尽量找你了解的、熟悉的人奉献;或者找你熟悉的、信任的、你觉得可靠的人推荐的人奉献”这样的氛围。

他重申,因为中国教会目前体制的畸形,才带来不认识的信徒供应不认识的传道人这种普遍的情况,这种模式带来很多监督的艰难和考察的高成本,一些人钻空子也很容易,信徒也由此受到伤害。慢慢中国教会越来越发展,在奉献也是应该逐渐过渡到健康的氛围,就是“尽量找你了解的传道人奉献,如果是远地方的人,尽量让你信任的人推荐”,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当然,之所以发起“香膏”,最主要是因为汪弟兄看见:虽然未来中国教会或许会慢慢形成良性奉献机制,但它需要一个过渡。在现在和未来的过渡期间,需要类似“香膏”这样的事工来供应处于贫穷之中的农村教会传道人。

“未来,‘香膏’其实就没必要存在了。”汪弟兄说,“我们希望那一天能够早点来到。但现在的话,很多的传道人需要供应。而且这个事工也是为了让你更安全的奉献、让你更敢给他人帮助。”

而聚焦在现阶段的话,“当下‘香膏’的目的,就是呼召更多人关心你身边的传道人。”汪弟兄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呼吁和鼓励这样的理念,“让正面的声音多一点。”

东北的朴牧师也认为,从宏观层面来说的话,多多呼吁让教会改变观念是帮助贫穷传道人措施中的“重中之重”。“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农村教会养不起传道人,很多地方是养的起的,比如河南等地一些信徒比较多的地方。传道人贫穷,根本不是经济的原因,而是观念的问题,所以应当透过媒体等各种渠道,多多唤起当地教会改变观念。”

“不能只是教堂盖得很大,却不供养传道人,信徒要很好的供养传道人,传道人要很好的牧养信徒,这才真正的各尽其职。”

“不能亏待传道人,要去支持传道人。要唤醒当地教会支持自己的传道人,要唤醒信徒对传道人的热爱和支持。”他总结说。

转化为体制才是理性帮助的最终方向

强调完呼吁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后,朴牧师并未停止下来。他继续对基督时报的同工说到,转化为体制才是“理性的帮助,而不仅仅是感性的帮助”的最终方向。

谈及路加姊妹等一些信徒在捐助上的负面案例,作为牧者,他表示很遗憾。“我相信大部分传道人的基本素质和他的职分还是相称的,上帝不会用错人,大部分的传道人品质还是过关的,当然我们不排除因为人多人杂,所以这种现象也有。”

“传道人过于依赖奉献,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他对有过类似遭遇的信徒提出“行善不可丧志”的鼓励:“不能因为受了伤就不再去做了。”

但他指出,慢慢中国教会和信徒要越来越多探索和实践好的体制和机制来帮助有需要的传道人。“当然,单纯的去帮助本身没有不好,但是不够,还是需要体制的。”

“对传道人有感谢、感动、同情,这些应该要有,但是在怎么支持上,需要建立一个理性的帮助体制,要很理性的去做。”

其中,在具体如何捐助传道人的机制上,朴牧师认为要越来越形成一种“委托地方有形的教会和信任的同工,与他们合作、请他们帮助了解和统计情况”的机制,会好的多,毕竟个别信徒专门跑到当地教会调研和了解也是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的,但真实情况不了解的话很容易产生漏洞。

“另外,奉献最好不要直接给个人,这样很容易让这个传道人也会产生人情的亏欠,并且有负担。”

而且,不要忽视让教会或事工成为渠道和桥梁,“以色列人在供养传道人上做的比较好,因为他们是以集体的名义去做的”

“香膏”的经验:模式、异象、焦点、阶段、方法、核实再核实

作为在国内供应传道人上开拓性的事工,“香膏团契”也在曲折与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许多真实的经验。“我们也是在摸索着做。经过几年的运作,现在我们逐渐从一个迷茫无序的状态找到规律了。”创办人汪弟兄说。

首先,汪弟兄非常强调模式,有了正确的模式,才能保证效果。他坦言,也许这个心态跟他是经商出身有关系,“钱是从上帝来的,要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我们是做生意的人,我们会想钱要用在哪里最有价值。”

他分享,做捐助的异象和焦点需要十分明确。他说,目前中国教会不少捐助模式其实并不正确,“尤其是各地的工商团契在捐助这个事情常常是一种业绩式的风格,看我捐了多少、看我盖了多少堂…..这其实不太健康。所以我们的原则是‘不做建堂奉献,不做慈善活动’,只作一个‘解决传道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不允许一下子给对方很多钱。”

回顾过去2年的发展,汪弟兄总结说“香膏”创办至今“第一个阶段已经结束了”,大约2年多的时间里面他们一开始就是“撒网”的工作,因为中国这么大,各地都有需要帮助的人,于是寻找是第一步,“在很多的区域开展,比如云南昆明、湖南湘西、中国福音老区邯郸、山西、陕西、广西、海南,还有青海的宣教士….”汪弟兄一一数算说。

在这样的过程中,汪弟兄强调说,寻找你了解的传道人非常重要,“香膏”支持的第一个传道人家庭就是他从小玩到大的一个弟兄的家庭,知根知底。如果你不了解的话,那么找你信任的人推荐。“我们一开始做肯定是先做自己熟悉的人,还有就是很熟悉、靠谱的人介绍的,再其他一部分才是别人介绍来的。”

“为了防止腐败传道人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的原则是让推荐的人承担责任。既然你做这个事情,本着你承担推荐的责任为前提。”

而且,要跨宗派。“现在中国有三自教会,有家庭教会,这是现在中国教会的体制。但供养传道人这个事情上,不能去分这个。”

另外,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的事工都值得寻找和支持。王弟兄举例说,供养对象中有只是牧养一个农村教会的传道人,也有比如说云南一对传道人夫妇的服事是为云南教会培育当地的神学生,这是需要长期投入的,也是更大地域性的,他们也支持。

寻找确定了供养之后,该如何供养呢?汪弟兄接着谈到方式,“不能一次性的给,不是一下子给对方一年的,这样就是施舍的心态了,不能有施舍的心态,而是同工的关系,这是美好的关系。”

香膏会根据供应者的申请以及具体的考察,确定给予传道人每个月的金额,从400到1000多不等。因为“香膏”的使命很集中性,只是供养传道人的基本生活,所以供应的钱也只是用于传道人最基本的生活费。“奉献的话因为只是生活费,传道人用在什么地方都有可能,至于他们具体怎么用,这个我们不管也不问。毕竟这只是生活费并不是很多,就算是他没好好使用,每个月只是靠这么几百块钱就能变得富裕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相信,这个钱不是给他个人的,是给上帝的。”

之后会把这些的信息分享到团契中,看谁有感动奉献。发展到现在,“香膏”形成的模式是一边传道人,一边供应者,团契把适合的传道人推荐给供应者之后,供应者每个月会直接把钱打给传道人的账户,中间涉及钱的部分团契根本不介入,起到的“只是信息桥梁和监督的作用”。

供应者和传道人成为“互相给予”的关系,供应者每个月打入的金额也是固定的,“打多了是违规的,我们不要这样的捐助人。”供应者每个月打完款之后,短信通知传道人即可,两者之间不需要见面和平时的联络,信息的核实和之后的追踪都交由团契负责。同时,团契也会定期回访,看传道人是否的确每个月都收到了奉献,以保证传道人的服事也可以稳定的进行。

刘姊妹是“香膏”团契日常工作的一位管理员。她在细节上给予了更多的介绍。在“香膏”服事两年后,她认为,这种模式中“最好的方面是信息核实”。

申请人首先会提交申请表,其中有个人基本信息,还要提供1个或1个以上推荐人,如果是一个推荐人,那么最好是“香膏”比较熟悉的教牧同工,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最好是2个的推荐人,“香膏”会联系这些推荐人一一核实,“而且需要在他说的推荐人之外,再找更多人咨询、询问真实的情况。”

“遇到过不真实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拒绝,因为要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刘姊妹介绍说,“其实常常遇到一些有真正有需要的人反而不提奉献,因为相信神会供应他。”

“先考察这个人基本的信息,再是推荐人提供的信息,还有我们尽可能找了解这个人的人提供的信息。之后,还要根据当地物价,确定到底给多少合适。而且不是对方申请多少就供应多少,要具体看实际需要,“我们的原则是专注于用资财供应传道人的基本生活,使传道人专心以祈祷传道牧养为事。”

“我们还会在最开始就明确说明,如果哪天你有了新的收入渠道、或者你有了其他供应,你的生活够了的话,就会给你停了‘香膏’的供应。”刘姊妹介绍说。

和最初只是提供信息相比,“香膏”根据情况也做出具体操作上的调整,“先走访后供应”,同工们先去当地了解具体真实的情况,再确定是否供应,

不过,刘姊妹也坦言,虽然他们借助于这些方式来“想尽办法去核实“,但仍旧很难。“即使亲自去了,看了也许只是表面现象,也是只是很片面的。”她举例说,曾经他们有同工就去探访过一个传道人,“觉得很悲惨”,但后来了解到这个人其实已经接受了双份供应了。

“肯定有虚假的人,但不能因为有假的而不做,不能因为一条鱼腥了一锅汤啊。也许100个里面有1个是假的,但是不能因为有一个是假的而不管那99个啊。”刘姊妹说出她总结的服事理念。

比起给钱,开发对接项目扶持当地更为长远

捐献很重要,但不能仅仅只是捐献。东北的朴牧师在肯定要多多呼吁教会转变观念、形成有好的捐献机制的同时,认为还要在体制上进行开发出更多方式让当地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会、信徒、和社会的经济情况改观,才是长远之计。

这方面,他认为各地的工商团契需要多多挖掘潜力。“各地的工商团契不能仅仅只是给钱、支持、建堂等这些方面,商人们、企业家们其实有很多资源和渠道,可以转变思路,更多开发创造力,比如与贫困地区项目对接,这样的是长远性的帮助,比一次性的援助更好。”

“就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其实很多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很难,但很多地方都有土特产,也许因为地区偏远也许因为运输不畅也许因为没开发销路等等,所以很难转换为经济力量。可以想办法开发出来。”朴牧师说到。

而且,现在教会内部和教会之间也是并没有真正的整合起来,“虽然主日做礼拜的人很多,但平时就是很分散的……不同的教会之间也是大多局限在偶尔探访、金钱资助上….教会内部和教会之间的资源要好好的整理起来,富裕的教会如何帮助贫穷的教会,发达的地区如何帮助不发达的地区,要形成各种对接。”

“在经济上,比如可以进行低息贷款,扶持当地的经济。还可以把发达地区的经验传递过来,把艰难的教会带起来。”

“这才是长远的方式,不能只是给钱。”朴牧师说。

(完)

 (注:文中观点属受访者意见,基督时报网站保持中立。独家稿件,欢迎个人分享并注明来源与链接,其他媒体与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