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擅长通过十字形结构、定制色块与线条的交织,将个体情感与宇宙秩序的微妙关系具象呈现,在不确定与确定之间、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展开一场静默而深邃的视觉对话。”
“此次展览’生命线’不仅是朵夫艺术探索的重要节点,更是他以画笔叩问生命、书写自我、凝视世界的一次重要呈现。他在画布上所揭示的不仅是色彩与构成的张力、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不确定和选择。”
“感谢他用如此真挚而动人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一扇生命伦理的艺术之门。”
2025年10月25日下午,伴随着主持人对中国著名先锋艺术家朵夫艺术作品的简洁评价,《生命线:朵夫艺术展》在上海南希画廊的艺河湾馆开幕。
上世纪90年代起,朵夫的作品风格及艺术思想,被《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等多部著作收录和专项研究,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先驱之一。
此次展览共展出朵夫的六幅作品:《端常》(Dax)、《一二三四》、《一二零四七》(120.47)、《在世存在》(Pworlds)、《未定》(Earlym)和《关联》(Aboutc),风格类似,都是以十字结构、大块色彩和彼此交织的线条来进行呈现。 展览将进行到12月5日。
展览中央张贴的一段话是朵夫在2024年5月3日对自己创作探索的一种解释:“几十年来,我一直对生成这个世界对某种内在秩序感兴趣。我的作品就是在和这种生成世界的力量进行深度对话。”
虽然此次朵夫老师未能从纽约赶回来,但是他的多位好友、专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等几十位观众前来参加当天的画展开幕。
多位朋友和学者作为嘉宾发言回忆了与朵夫的友谊、朵夫在艺术领域的探索、以及对朵夫作品的评价。
南希画廊主理人Nancy女士开幕致辞介绍说:“朵夫老师想通过他的生命线告诉我们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环境、受造与创造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朵夫老师叮嘱她不用说太多,而是“让大家多多感受作品”。
多年老友、收藏家连鑫致辞中首先回忆了早期朵夫创造十字形结构画作的探索。“我记得早期他开始创造的时候,整个工作室的墙上、地下都布满了十字架密密麻麻的草稿。我问他到底是啥意思,他说...十字架是坐标、是相遇、是选择,同时是拉扯、又是支撑、横线代表人和大地、城市、时间的连接,竖是对天空、对未来、对无限的渴望。中间的那个交汇点就是生命的本质,就是每一个当下所经历的痛苦、焦虑、喜悦和我们的沉思。”
他评价说,“朵夫试图用最纯粹的形式去捕捉生命深邃的脉络。”朵夫从过去在工作室孤独的探索到现在,朵夫用数十年的坚持,用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淬炼成了公共的作品和观众进行沟通。
后现代管理学创始人、北京大学研究员张羿致辞中评价说:“无论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史还是全球当代艺术史,朵夫的创造都是比较独特的。20世纪的艺术史有2个关键的概念,第一个就是哲学终结,第二个就是艺术终结...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如果我们仍然以现代性、仍然以传的哲学和艺术理念去创作的话,那实际上我们的艺术创作是没有价值的...艺术的终结不等于艺术史的终结,艺术要前进、要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理念。我认为朵夫的创造突破了哲学和艺术终结的现代陷阱,通过十字架的核心意象进行一个新的突围。”
而和其他一些有类似尝试的国际画家如善用色块的马克·罗斯科、善用线条的巴尼特·纽曼相比,朵夫的作品“最大特点是十字架意象的清晰性。这是他的追求,不仅追求一种生命,还是一种新的方向...十字架是宇宙的中心,生命的中心,也是一种新的地平线。”而这种尝试“可以终结现代艺术,重启后现代艺术。”
哲学家、同济大学的荣休教授陈家琪回顾了与朵夫自上个世纪80年开始的交往,此次前来观看朵夫的画作,感受到线条交织之间带来的哲学理念的思考。“无数的不确定和偶然意味着机会也许我们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偶然性的当下。从作品中体会到机会的多和可能性的无限,现实性只有一种,无数的可能性和偶然、变化存在里面。”
此次画展的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圣经学者查常平教授回顾说,这是他策划的“生命艺术”的第四场展览,“生命艺术和生命的艺术是不一样的。生命艺术是什么意思呢?生命的艺术是把生命当作表达对象来对待,但是生命艺术表明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主体。”
“我们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是永活的生命,是一个在呼吸当中、在新陈代谢当中,而且对文化传统有感知的文化生命,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只是人生命的一种形式象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其实就是一件最奇妙的、最伟大的作品。”
他回顾说,朵夫的探索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1993开始随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他画了一些前卫作品寻找突破;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代画了一些十字系列,2020年代开始画了一些流散的十字架,就是此次展出的一些作品。“他真实地表达了我们当下的一种生命状态,就是一个流散的时代...这是我们真实的后现代生活的处境。朵夫很好的呈现了我们每个人遇到的生命的挑战。”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