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六姊妹》自播出后十分火热,好评如潮。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该剧平均收视率4.35%,是2018年有记录以来CVB电视剧收视率第一;首次实现电视剧单集收视率破5%,大结局集成为电视剧“单集史冠”,收视率高达5.40%;该剧收视拉升效应显著,播出以来带动CCTV-1黄金时段平均水平提升53.3%;截至目前,《六姊妹》首播轮在电视大屏累计收视8.2亿户次。截至2月27日,微博平台上仅#六姊妹#主话题阅读量就已超10.9亿,讨论量达444.8万,网友纷纷留言点赞,称“良心好剧”“意犹未尽”。
该剧用淮南何家六姊妹的人生轨迹,勾画出一幅富于动感的时代长卷,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发展,也勾勒出不同年代百姓生活和伦理观念的变化,由此辐射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也看了这部剧,有好多的内容都打动着我的心,尤其对结局大姐何家丽的那句话记忆犹新。
自私自利的老六何家喜被大姐救了,母亲刘美心和六姊妹重修就好,一家人又仿佛回到了从前。很多人为大姐何家丽感到不值。大姐从小为家操劳,小时照顾妹妹,长大照顾妈妈和奶奶,即便如此,作为妹妹仍然不记她的好。为了房子和钱,竟然不顾姐妹之情将其赶出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日夜为家操劳,真是操不完的心,可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好报”。
何家喜自己的那点私欲,六亲不认,把事做绝。像这样一个“坏人”,本应该有一个不好的结局,但是剧本里特别偏爱她,她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就这么轻而易举得到了原谅和重生。 这是大家所不能理解的:坏人没有得到恶报,好人也没有得到好报。 何家丽对丈夫张建国说:“过去呢,我是为家里活着,可后来我一想凭什么呀,我得为我自己活,现在又倒回去了,我现在觉得能为别人活着,为集体活着,也是一种幸福。”
这是什么样的认识和格局?即使看起来不被人爱,即使好像一直都是自己在付出,但她仍然无怨无悔。这不禁令人想起今日的我们,被主拯救,也跟随主。曾经也立志要为主奉献和委身,要为主付上所有,哪怕有再大的环境!可随着各样的难处,我们为主的心也就渐渐地磨去了,也冷淡了。
王弟兄曾经也是这样的一位同工,刚开始事奉的时候特别热心,后来还报考了神学院,毕业后也回来参与教会的事奉。可事奉远没有那么简单,不仅要会讲道,懂神学知识,还要懂得许多其它的道理。在神学毕业回来后,有人推举他做诗班长。因为他唱诗很有恩赐,又是神学生,还是全职的。他也没有想太多,想着教会要我做那就做。可在具体负责的时候,也有少部分人反对,因为他们的心里有另外的人选,这就产生了冲突,也在不同的事上造成了许许多多的摩擦。
在诸多的事情下,王弟兄实在是不愿意坚持了,他认为不值得:“多负责诗班我也不多拿工资,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不也有其他的神学生不带诗班的吗?我管好我自己就可以了。”后来,他就退出诗班了,其它的事奉也变得消极,不愿意多做一点。
其实,这是他退缩了。毕竟,不论是在什么样的事奉职分中,困难总是会有的,难道在遇到困难时我们都要退缩的吗?如果所有的事奉者都是只管自己就好了,那还怎么事奉呢?又去事奉谁呢?
我们来回顾一下主耶稣的经历,他是如何做的呢?他本是神的儿子,拥有尊贵的身份和地位,却道成肉身,取了奴仆的形象和样式,为罪人受苦和受难。哪怕众人高喊要钉他十字架,可他依然没有动摇;哪怕众人往他身上吐唾沫,他仍不动摇;哪怕众人讥诮他、嘲讽他,但他仍然为这些罪人代求:“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他难道不可以只管自己吗?不需要为这些人付出,他们又不懂事,又有埋怨,还硬着颈项,可以说除了罪和污秽,并没有什么其它的特征。但主仍旧为世人付上所有。
当我们跟随主的时候,不仅是得着他的恩典,也是学习他的榜样。学习他付出的榜样,学习他舍己的榜样,学习他从不体贴自己而包容迁就别人的榜样。如果我们的心里都能有一颗为他人牵挂的心,那又怎么还会不顾那些有需要的人呢?又怎么会忍心看他们在无知和罪恶中存留呢?
所以,不要总是觉得付出的人才是最辛苦的,能够为别人付出也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个莫大恩典。正所谓“施比受更有福”。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