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微信

钩沉|新教第二个来华的传教士:米怜

作者: 蒙允转载 寻访传教士的足迹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4年11月28日 10:55 |

小引:1793年英国的克里·威廉抵达印度宣教,成为现代国外宣教运动的始创人,因此被誉为新教的“宣教之父”,他的创举使更多的基督徒到世界各地去完成耶稣颁布的大使命,1807年马礼逊来到中国,相继又有威廉·米怜。

1785年4月27日,威廉·米怜(William Milne)出生于苏格兰阿伯丁郡的肯尼蒙特,6岁丧父,由母抚养。米怜年幼时需外出牧羊,习染了用粗言秽语驱赶羊群,然而此时神为他安排了三位良师,不但教他织筐与理麻谋生之技,也教晓他祈祷及上帝之道。1801年,16岁的米怜蒙恩归主,信主后常在月下彻夜祷告,更立志献身于神。

d5v539lwae6zgyhgbi.png
苏格兰区域图

1809年,24岁的米怜要为主到远方宣教,遂向伦敦传道会申请。与传道会委员见面时,身穿牧羊装的他,被委员评为「不能胜任」,觉得派到中国这种文化很深厚的地区当宣教士,要像利玛窦、马礼逊那样,知识水平很高,受过医学、天文学的训练才可以去。说他去做机械工人比做宣教士更适合,米怜随即回答说:「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是有关宣教的服侍,我都愿意去干。我愿为上帝伐木、挑水。我来协助马礼逊博士,让他可以专心地宣教,我愿意作任何仆人的工作。」

d5v53m3dz5l5exmdnx.png
威廉·米怜

1812年7月,27岁的米怜被传道会按立为牧师,同年8月与阿伯丁的查尔斯·考伊先生(Charles Cowie,Esqr.)的女儿丽切尔(Rachel Cowie, 1783-1819)结婚,不久后便带着新婚妻子在朴茨茅斯登船赴华。

d5v542384em5ahfbrs.png
米怜夫妇

1813年7月4日,米怜夫妇抵达澳门,成为第二位来华宣教士。马礼逊夫妇带着兴奋心情迎之。在华孤军作战多年的马礼逊在当日的日记中说:“约在下午三时,当我妻子与我正要坐下纪念救主受难,忽然接到米怜托人送来的信说他已经抵岸了。我俩立刻十分兴奋、欢乐、希望与恐惧,种种感情一同并发,难以笔述。这一位同工和伴侣的来临,是我七年来所渴望的,如今竟然来到了,真令我乐不可支,我妻子亦久已渴望及祈祷,希望有一位虔诚的女伴到来,打破沉寂,共度忠诚的生活,她也因米怜夫人的同来而喜出望外。”

d5v54dk5n9pdexuatu.png
马礼逊

1813年7月20日,米怜在澳门逗留16天后,便乘船在广州十三行秘密学了四个月中文。马礼逊鼓励米怜要把中文学好,以便日后能一起翻译圣经为中文。但中文对米怜来说并不易学,他说:「一个人想学好中文,必须具有铜的躯体、铁的肺腑、橡树的头、弹簧的手、麻鹰的眼、使徒的心、天使一样的记忆和玛土撒拉的寿数!」

d5v54qlk2v65zjnwak.png
广州十三行

1813年10月14日,米怜夫人在澳门生下长女Rachel Amelia。由于米怜在广州不许长久居留,天主教背景的葡萄牙政府又不欢迎新教传教士留居澳门。六个月后马礼逊只好让米怜离开中国,前往东南亚的爪哇、马六甲和槟榔屿,寻找合适的地方作为永久性宣教基地。

d5v553wab3c2qclbjk.png
东南亚区域图

1814年,当时统治马六甲的荷兰殖民地政府支持基督教的海外宣道事工,愿意拨地给米怜兴建宣教总部。9月5日,米怜返回广州向马礼逊汇报,二人商讨后,均认为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是设立宣教基地的理想地点,并且在广州度过了1814年的冬季。

d5v55h1ugxw4tdaagy.png
马六甲荷兰府旧址

1815年4月17日,米怜携眷前往马六甲,并聘得马礼逊推荐的刻板匠梁发同行。在这次往马六甲航程中,米怜夫人诞下双胞胎男婴,其中之一,就是后来伦敦会著名宣教士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

d5v55sti1k96hkh3cr.png
美魏茶创办的墨海书馆

1816年1月,米怜为解决清廷政府严禁传教及禁印中文福音刊物的法令,他来到槟榔屿创办了一家印刷所。在梁发帮助之下印刷大量中文圣经、布道书及福音单张带到中国,更出版了1815年8月5日创刊,由米怜主编的中国第一份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月刊,也同时出版英文刊物。米怜说:「当一个人不能亲身向人传讲福音时,他的责任就是分派最方便的代表(福音书刊)出去。谁能说这些平安使者不会先把主的道路铺直,不会先把一个民族为主预备好?」

d5v5641ehhauz3daqc.png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6年11月3日,米怜为梁发施洗,梁发是蔡高之后的第二位新教信徒,梁发可称为米怜的“属灵儿子”,梁发后来不但成为马礼逊在华传道的好助手,也被马礼逊按立他为牧师,从而成为中国教会历史上第一位华人牧师。也成为不同宗派来华宣教士的好伙伴。

d5v56go2jsajxu2dx3.png
梁发

1817年8月9日,米怜离开马六甲,于9月3日再次抵达中国,1818年初离开中国于2月17日回到马六甲。同年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英华书院,这是近代来华宣教士最早创办的学校。

d5v56rr42ljps1aqbg.png
英华书院

1819年1月,米怜妻子再生下一男婴,因产后失调,染上热病及痢疾,于3月20日病逝于澳门,享年只有36岁。遗下四名年幼子女。米怜悲痛万分,期间的日记常泪迹斑斑。米怜本人亦体弱多病,现要兼负母职,照顾幼儿稚女,可见其艰难,非同一般。

1820年,英华书院建成开学,米怜成为首任校长,在忙于校务的同时,米怜也协助马礼逊翻译旧约圣经中的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以及约伯记13卷旧约历史书,始称《神天圣书》。

d5v5788bta07micr3n.png
《神天圣书》

1820年11月26日,格拉斯哥大学因米怜各方面出色的成就,颁赠他荣誉神学博士学位,当时有私人大机构欲以高薪聘请他过去工作,惟他清楚自己来华的目的乃为福音缘故,故婉拒邀请,专心留守在马六甲的岗位。

d5v57jh10sc0zcwi1s.png
米怜牧会的教堂

1822年6月2日,米怜因积劳成疾,在马六甲安息主怀,享年才37岁。马礼逊获悉米怜的噩耗后,写下这一段话来抒发悲痛的心情:“九年前的昨日我俩欢迎米怜夫妇到澳门。如今,我们四人当中的三人,皆不到四十岁便离世了,只留下我孤苦伶仃,独自生存。然而主的旨意是好的,他们都是在福音的应许和盼望中去世,而且都是死在自己的岗位上。

文章蒙允转载自公众号:寻找传教士的足迹

co1kl8ak9455ba97nf.jpg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