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内利”这四个字,无论是基督徒也好,还是非基督徒也罢,其实都不陌生。是什么意思呢?——“上帝与我们同在”!我想对于人来讲,最大的祝福莫过于上帝这样的应许了吧!
上帝与人同在,这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想象,更是上帝造人时候的目的。起初上帝造亚当和夏娃的时候,目的就是让人享受上帝本性中一切的丰盛。只是,当人犯罪堕落之后,逐渐的远离的上帝的面。
但是上帝却并没有放弃与人同在,并没有忘记自己对人的应许。也许上帝可以毁灭地上所有的人,重新创造一批更加圣洁、更加敬虔的人,但是上帝并没有这样做,想法他给人机会,不断借着先知像人启示祂自己的话,引导人归回到正义的道路中。
更是在新约,上帝借着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的。上帝的爱和怜悯,也正在十字架上向人显明了。
上帝并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上帝,祂更是一位给门徒洗脚、在提比利亚海边寻找门徒的拉比。祂不仅仅能体会人的软弱,更愿意与人一同担当生命中的痛苦和忧愁,正因如此,每一位基督徒才会拥有盼望。
在地上生活久了,不自觉间就忘记祂始终在我们身边了,甚至忘记了祂是一位活着的上帝了。
在事奉中的时候,虽然内心中也在相信祂、虽然生命的深处也在向往祂,但是因为太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所以不自觉的就忙碌在工作的事务上,而忽略了对上帝旨意的寻求。当然,在一些事情上好像也在祷告说:“上帝啊,求你将你的心意指教我”,但是到了具体的事情上,却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谋划做事情,完全没有很清心的寻求上帝的旨意。
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做一些服事的时候,初心确实为了信仰、计划也是为了信仰,但是在寻求上帝旨意这件事上却显得非常的迟钝,甚至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当作了上帝的想法。这不仅仅是不敬畏,更是一种僭越。
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常常忙于工作,而没有认真思想上帝旨意呢?
我想核心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没有遇见那一位复活的主、没有遇见那一位说话的上帝,所以就会以事物、以别人的言语,充当了自己生命的方向。
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当他们走在旷野中的时候,白天有云柱引导,晚上有火柱保护,并且什么时候往前走、什么时候驻扎休息,都是完全活在引导之中的。同时上帝借着摩西将十条诫命以及生活的准则告诉给以色列百姓,使百姓一点点被建立起来。
这就是上帝具体而又直接的同在,同时也是上帝百姓蒙祝福的方式。
有的时候我我常常回想教会刚开拓的时候,那时候的教会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真理层面都很穷乏。记得有一个同工在开拓的时候,一面要带领培灵聚会,另一面要给参加培灵聚会的弟兄姐妹做饭,一个人四天的时间忙里忙完,听见的这件事的人都稀奇,但是圣灵就保守她从这样的光景中走了过来。
所以,回想昔日教会开拓的时期,懂得知识的不多,有才能和智慧的工人也不多,各人就是单单纯纯凭着一颗爱主的心,然后教会就被建立起来了。但是今天呢?可以说一些教会各方面都丰丰富富,做工的人员工作,工作的方式多了,工作的计划也非常丰富了,但是却发现工作之后没有果效。
为什么?细细想来,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对上帝的依靠、对圣灵的顺服。昔日的工作是顺服圣灵的引导,到哪里传福音、到哪里建立教会等等,都是顺服圣灵的引导。而今天,则是以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工作策略等等,为事奉的节奏。试想一下,以人的智慧真的能达到属灵的果效么?我想是不能的。
核心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遇见那一位复活的主,没有遇见那一位说话的上帝,所以就会迷失在旷野中。这个旷野不仅仅是世俗的旷野,其实也是指的一些看似很属灵的事情所编织的旷野。就像,当以目标、计划,为自己事奉方向的时候,难道不是一种迷失吗?
当然,并不是说事奉不能有计划,而是说所有的计划都要本于圣灵、都要出于上帝,同时,让上帝掌管我们的服事,而不是让上帝服务于我们。
其实,不仅仅是服事上我们常常忘记那一位复活的主,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忘记那一位上帝与我们同在。
最近一段时间,我内心中就充满了恐惧。并不是因为此时此刻我面对怎样的一种危机和挑战,而是我常常想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该怎么办。“到时候人工智能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我父母的身体怎么办?孩子不孝顺我该怎么办?......”,这些虚无的暗坑不自觉的就把我吞噬掉了。
当我感觉到无比绝望的时候,心底里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你真的信上帝吗?你真的相信上帝与你同在吗?你真的相信上帝爱你乃是一生之久吗?”当这个声音出现的时候,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出了眼眶。
“是啊,如果我真的相信祂活着,我为什么还要惧怕呢?”书上的话瞬间安慰了我:“我从前年幼,现在年老,却未见过义人被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讨饭。”
在地上生活久了的时候,不自觉间就忘记了祂的同在和祂的能力。甚至就像以色列去窥探迦南地的探子一样,觉得那里的人太高大了,然后心生胆怯,但是却忘记帮助我们的上帝比万有都大。
“以马内利”这四个字,是安慰、是勉励、是荒漠中的甘甜,愿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这四个字,更能与上帝紧紧的同在!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