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阅读圣书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汲沦溪,比如以色列国王时代时,我们时常会看到以色列在汲沦溪旁举行很多宗教活动,或是烧毁偶像,或是洁净圣殿。在耶稣被卖的那一夜,也记录了祂曾经经过汲沦溪到了一个园子,也就是客西马尼园。而在那里耶稣的门徒犹大将爱祂的老师耶稣卖给了本族的犹太人领袖。
汲沦溪位于耶路撒冷与橄榄山之间的一个山谷——汲沦溪谷,又被成为汲沦谷,它在耶路撒冷的东部。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周围有很多的山谷,而汲沦溪谷便是耶路撒冷城西北部的几个山谷汇聚而形成的汲沦溪谷。汲沦溪谷的谷底与耶路撒冷城区形成了很大的高度差,其坡度也非常陡峭。不过现今的汲沦溪谷由于掉落的东西,谷底已经升高了。公元4世纪,汲沦溪谷已经被称为约沙法谷。
汲沦溪发源于耶路撒冷城北面的一做高山上,其水源主要来自于不定量的基训泉和罗隐结泉,并向南经过汲沦溪谷。汲沦溪在山谷中流淌,并经由耶路撒冷城的东边绕城而过,随后又在城的南部转向东方,溪水跨越犹大的旷野之后,逐步汇入了死海。一般汲沦溪只有雨季有水流动,干旱缺水时便可以徒步趟过。
有说法称,死荫的幽谷指的就是干旱时的汲沦溪谷。干旱缺水的季节,汲沦溪会成为从耶利哥到耶路撒冷最著名的一条道路,大卫是从这里逃离押沙龙的背叛,西底家王亦是从这里逃往亚拉巴。每逢三大节期的时候,犹太人都会从这里前往耶路撒冷过节。
汲沦溪在历史上登场的次数可不算少。当押沙龙叛乱时,大卫离开了耶路撒冷城穿越的溪水就是汲沦溪;而所罗门登基后,曾要求辱骂大卫的示每不能穿越汲沦溪;到亚撒王、约西亚王和希西家王时代,为了复兴以色列对上帝的敬拜,他们曾下令将所有以色列人的偶像、异教物品都搬到汲沦溪旁烧毁。
汲沦溪的希伯来原文是נחל קדרון,意思是混浊的、混乱的,也可以译为幽黑的、凄惨的。这个名字的由来可能是因为溪水边有茂盛的橄榄树,橄榄树的影子有时会遮满溪水。
耶稣被捕的那一夜就是在汲沦溪旁的客西马尼园。那天,耶稣和门徒到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经过了汲沦溪。这条小溪的水源来自基训泉,上游便是基训河。而基训泉是大卫城中的主要用水。当时犹太人正要过逾越节,宰杀羔羊便会用到基训泉的水,并将宰杀羔羊的血清洗干净倒入基训河。成千上万的逾越节羔羊的血水顺着基训河将汲沦溪也染成了血红色。而耶稣就迈过这条血红的河水,走向了客西马尼园,走向了祂即将被钉上的十字架的道路。
这个场景对于耶稣来说是多么的刺激和震撼呢?一方面,祂深深地知道这将溪水染红的血,就是祂即将要面对的无法抗拒的命运,或者说祂本身为了成就救赎的旨意,也没想过要抗拒;而另一方面,这流血、恐怖如斯的场面,竟然是祂接下来要实实在在要面对的,要经历的真实的痛苦和苦难。
所以,祂在客西马尼园恸哭流涕地祷告,但祂所求的不是让自己免于承受苦难,免于经历挫折,而是盼望上帝的旨意得到成全,期待这地上的百姓能够得到拯救。最终,祂对上帝的信心和爱战胜了祂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勇敢地站立起来,去面对那些要杀死他的同族人。
我们可能无法想像耶稣所面对的情况有多么绝望和痛苦,更无法想像的是耶稣向着我们的爱有多么深。祂本来有那么多次机会可以逃走,甚至祂本可以采用一个超能力的手段来制服那些向祂心怀险恶的人,但是祂没有,因为祂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我们,怜悯我们这些生在罪中且无法摆脱的罪人。
汲沦溪记录了耶稣向着我们的爱,向着这世界的爱,更是向着全人类的爱。哪怕汲沦溪如今已经不再是两千多年前耶稣时代的样子,山谷、溪流都已经改变了,但是主耶稣向着我们的爱却永永远远都不会改变。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