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渺小的我们和大时代、大世界之间:我们真的可以移山吗?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3月22日 11:57 |
播放

杜甫是一位大诗人,被誉为诗圣。但是与其诗歌成就的辉煌相比,他的身世,他一生的坎坷生活可能更加值得让我们关注。因为,他诗歌的背后是痛苦的吟唱和哀鸣。也许时代并未给杜甫什么特别的恩赐,除了诗歌。但是在他一生的遭遇中,他无时不在用诗歌来哀叹这个世界和大唐帝国,哀叹在这个帝国中个人的卑微和命运的多舛。

杜甫出身于官宦家庭,但是到了他的父亲,家道已经败落。他家族的辉煌在西晋,先祖曾经做过西晋有名的将军,在灭吴军事征服中立下汗马功劳,这也是让杜甫引以为荣的。到杜甫出生的时候,父亲只是一个县令,家道并不富裕。杜甫出生没多久,母亲去世,父亲又娶一房夫人。母亲去世后,杜甫被送到乡下的姑姑家里寄养。姑姑给予了他失去的母爱,视同己出,百般呵护,被杜甫称为鲁义姑。

杜甫天资聪慧,七岁能诗,受盛唐文化艺术的熏陶,才华也逐渐成长。时代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就让他的命运好些。

杜甫踌躇满志地去参加科举,结果落地,自此之后他的仕途从未顺利过。仕途的坎坷并不可怕,因为尽管不能出任一官半职,还有很多别的工作可做,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杜甫这一生与衣食无忧可能没有多少缘分。他自此之后,连物质生活都难以保障。这源于他生的那个时代,盛唐之后的衰败,让唐帝国变的徒有其表,而这其中像杜甫这样的个体,只能在其间如芦苇一样,任水漂流。

杜甫一身疾病,疟疾加上糖尿病,让杜甫痛不欲生。尤其是间日疟,每隔一天就会出现全身发冷发热的症状,而糖尿病又并发其它症状,让他一生活在痛苦中。他现存诗歌1400多首,写自己疾病的就有169首,堪称诗人之最了。

在个人与世界之间,我们常听的教导是,你要适应世界。你无法改变世界,因此你要适应它。不是社会适应你,是你适应社会。我们常说,时代的一颗灰尘落在个体身上,都是一座大山。一粒灰尘虽小,又何尝不是一个世界呢。这样的一个世界落到谁身上,谁又能承受的起呢

在我们和时代之间,我们和世界之间,我们就像一粒微尘,在大风大浪之下,只能顺势而走,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要去的方向,我们只能在时代洪流中,保全自己。

就像杜甫一样,仕途坎坷,身患疾病,但是谁在乎他呢?一瓢一饮,都要为明天忧虑。他去投奔亲戚,却遇到大水,在水上漂流月余,忍饥挨饿,最后还是一个读者送来食物。第二天这位热心读者再去送的时候,茫茫水面不见一船,就认为杜甫已经葬身水底,便在岸边为他筑空墓一座,以示纪念。杜甫的命运何其悲惨。然而我们和他相比,又能好哪里去呢?

一个时代的灰尘,落在我们身上,我们照样承担不起。电影《隐入尘烟》中主人公,两个苦命人,本以为在一起就能幸福生活,怎奈世界的灰尘将其压垮,最终被微尘埋葬。

人生中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像《隐入尘烟》的那头驴,任人使唤而毫无反抗之意,一种是蜜蜂,尽管自己的微小,却努力建造自己的美好世界。

杜甫的命运坎坷,不仅是因为他的疾病在那个时代无法医治,还因为他是个单独的个体。就像骆驼祥子一样,他不属于他那个群体,甚至作为一个黄包车夫,他没有属于自己的群体来保护自己。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帝国环境中,任何个体之间的私自联合,对于皇权来说都是一种危险,因此,把每个人塑造成套着缰绳的毛驴再安全不过。给他活干,给他草吃,他就会感恩戴德。即使没有活干,给他少吃点草料,他也不会介意。因为,他以为他的缰绳就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天然的状态,他不会想着去改变。就像杜甫,尽管痛苦,尽管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连果腹都是一种奢侈,然而杜甫却没有太多怨言,还是不断为自己的仕途而奔走。他的命运就像他乘的那一叶扁舟一样,在水里任其漂流,以至于他的读者以为他死了,为其筑空墓一座。杜甫尚且如此,那些数以万计的平民,岂不是如蝼蚁一般被尘埃埋葬。对于大唐的平民个体来说,没有盛世。就如对于一头被缰绳束缚的毛驴来说,没有丰收,只有那不多的草料和皮鞭。

与毛驴不同的另一种动物,却有着不同的命运。他们尽管微小,却拥有者自己的财富和世界。蜜蜂不是单独行动,他总是属于一个蜂群,这个蜂群中,他们有自己的分工协作。他们属于这个群体的个体。一粒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体身上,这是一座大山,但是当这个个体所属的群体足够强大的时候,就可以移山了。

我们不要哀叹命运的多舛,也不要哀叹世界的不公,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形成可以滋养自己的群体——不仅仅是个体,也是大家。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我们通常认为,耶稣说这话仅仅是一种关于信心的比喻。但是,后来的历史却告诉我们,这不是比喻。因为基督教靠着个体信徒的信心,移动了罗马帝国这座大山,也移动了日耳曼人、汪达尔人这些大山。因为,耶稣在这句话中说的是“你们”,而不是单数的“你”。

当我们有了信仰,有了可以滋养自己的群体,就不是我们要适应世界,而是我们要改造世界了。因为我们这个团体的信心可以移山。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