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从宗教社会学角度浅谈:为什么有人相信靠念经和祷告能预防新冠?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1月18日 20:47 |
播放

在这个早已经现代化的时代,尽管我们都相信医学的力量,最终必然能克服疫情,但是总有那么多人依然相信神秘的宗教力量。在微信群里,包括在身边,常常会有很多人分享自己宗教保健的神秘秘籍。有的佛教徒信誓旦旦地认为自己没有阳,是因为他们虔诚地念了或者抄写了数遍某卷佛经,有的基督徒认为自己阳后得以恢复,是因为虔诚的祷告和认真地读经。总知疫情的防护和康复,都是自己虔诚诵经抄经的结果,而没有医学的功劳。在他们的眼里,现代医学是削弱宗教力量的最大因素,因此如果强调医学而不是宗教的信教灵验,那么神灵就会怪罪自己,而降下更大的惩罚。

在现代医学已经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会有这种依然保持原始部落宗教信仰的现象?我们必须回归到宗教的起源中来寻找这其中的答案。

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空间相较于古代人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张。在古代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类面对的危险既包括自然灾害,也包括瘟疫,这些都是能带来很大伤亡的灾难。但是这两种变化,在紧迫性和经验上又是不同的。诸如山洪或者干旱这些自然灾害,尽管毁灭性很大,但是他们是可以预知的,下暴雨或者数月不下雨,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灾难。并且在这些自然灾害中,人是可以通过逃亡来躲避灾难,因此自然灾害虽然也会带来伤亡,但是他们还不是最急迫的,也不是最令人恐惧的。

在人类历史上的灾难中,恐怕唯有瘟疫是最让人恐惧。因为瘟疫来临的时候,可能并不会有任何预警,而是通过突然的大量人员死亡才被人们感知到。并且这种灾难,是无法逃亡的,你逃到哪里呢?山洪来了,可以逃到山上,干旱来了,可以迁徙到有水源的地方。但是,瘟疫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灾难,让人无处可逃,甚至越是逃跑越是会带来更大面积的感染。

我们能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感到这种瘟疫所带来的人间恐怖。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描述了建安初年战争、瘟疫、饥荒下的百姓遭遇,其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描述了人员伤亡和白骨累累的惨状。在这一年,其子曹植在他的《说疫气》一文中这样写道:“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瘟疫带来的哀鸿遍野,声声入耳。唐代文学家韩愈,用诗歌记录了人们为抵抗瘟疫而徒劳无获的场景,“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韩愈《谴疟鬼》)这首诗中描绘了人们熬草药,巫婆施法,道士行术的场景。可见,瘟疫是人们最恐惧的。因为他带来的灾难太大了。同时,瘟疫往往伴随自然灾害而来,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饥饿,营养缺乏,抵抗力自然下降,这个时候最容易造成瘟疫大流行。

因此,我们看到,在历史中,瘟疫是最能给人带来不确定性的因素。人在不确定中是没有安全感的。瘟疫在无形中夺走无数人的生命,这些死亡能让人亲身体验,那种绝望与恐惧,击垮了人类的信心。因此,在东汉大瘟疫中,产生了魏晋风度。因为瘟疫的到来,让人对未来产生绝望。因此,对未来不做长远的预期,及时享乐,率性而为,把纲常礼教抛之脑后。不知道明天什么时候会死亡,那么就把握当下,过一种近乎放纵的生活。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人们必然需要一种能提供安全感的确定性。那么这种确定性从哪里找到呢?显然这个就是宗教的发明动力。宗教中的神,以自身的不变,为自然世界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本质和形而上的稳定性。人们在这种稳定性中,找到了克服由瘟疫而来的恐惧的力量。

因大瘟疫的流行所带来的魏晋风度,说明传统的儒家文化已经不能提供对抗瘟疫的价值来源和精神力量,因此这个时候佛教因为能提供生死的永恒价值,得以兴起,到了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宗教的诞生,本来就是为了对抗世界的不稳定性,以神灵的不变和对人进入永恒的许诺,为人提供面对世界变化的信心和盼望。而对于伴随人类历史的瘟疫,那么宗教更成为解释和对抗瘟疫的信心之源。

因此在瘟疫中饱受死亡威胁的人们,开始祈求神灵的护佑。他们通过巫术、念经或者祈祷等方式,建立与神灵的链接,希望以这种方式,来对抗病毒的侵袭。因此,我们看到瘟疫与宗教的兴起和复兴总是呈相关关系。道教的兴起源于蜀地瘟疫,张道陵为人治病,吸引信徒,明代的林兆恩创建三一教,同样因为莆田的倭患和瘟疫大流行,基督教同样是因为罗马帝国的瘟疫大流行而被人们认可,从而引来更多人的皈依。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现代社会,医学已经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依然会有人相信宗教的神秘力量,通过读经、法术或者其它虔诚的宗教行为,来使自己绕开病毒的侵袭。这是人类历史的心理惯性所致。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宗教在疫情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但是对抗瘟疫这种病毒性疾病,更有效的仍然是现代医学的力量。现代是个理性的时代,现代医学已经被证明其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其战胜疾病的能力。然而,今天如果我们只是还停留在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而忽略医学的作用,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笔者不反对祷告,只是反对陷入到对祷告的迷信之中,毕竟,除了祷告,上帝还赐给我们理性和医学。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