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我们作为耶稣的门徒,是软弱还是刚强?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1月04日 10:41 |
播放

我们总以为软弱与勇敢相对,他们处于对立的反面,不能并存。一个软弱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刚强者,而一个刚强者一定不是软弱者。在我们日复一日对刚强的强调中,我们把软弱深深藏在内心深处,成为一个将刚强挂在嘴上,心里却无法回避软弱的人。

当我们在深山旅行,突然遇到一只落单而又饥肠辘辘的野兽,这个时候的我们本能表现当然是逃跑。逃跑以保存自我,这是烙在我们骨子里的印记。因为我们作为世界上的一个物种,自我保存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我们早已灭亡。在前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我们不论是体能还是奔跑的速度,都无法与大型食肉动物相比,但是自我保存的本能却让我们能逃脱他们锋利的牙齿。

因此,面对危险时的逃避,是我们生命的一种选择,这无可厚非。它和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受伤会痛一样,这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

但是,除了自保之外,我们还有理智。当我们遇到野兽的时候,我们的理智会计算,是逃跑的胜算大,还是抵抗的胜算大。如果我们不远处有所房子或者一辆汽车,或者其它可以保护我们的场所,那么逃跑到那里就是明智的选择。抑或我们发现野兽受伤,根本跑不快,那么我们的逃跑同样能完成自我保存。

当我们不是一个人旅行,而是一个家庭,如果我们自己逃跑了,那么野兽可能会伤及不能快速奔跑的孩子和妻子,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留下来与野兽搏斗,尽管我们并不能完全有胜算的把握,但是保护家人成为我们超越自我保护的契机。但是这种刚强壮胆,并不意味着我们内心中没有一丝软弱。

因此,在抵抗与逃跑之间,任何一种选择都必然有它的原因。说这些的目的,是想说明不能一味地排斥软弱。而只能面对软弱,因为它也是我们生命中抹不去的存在。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低自尊的人,也就是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在自己内心中尝试重复“我是一个被爱的人”时,他的状况并没有变好。因为在他重复这句话的时候,在他大脑中可能会出现另一个声音,“你不是一个被爱的人,你是个没人爱的人”,并且这个声音还会列举一系列不被爱的证据。如果让这个被试者不再重复被爱的念头,而是告知他即使有负面的想法也没关系的时候,情况反而好转。

我们内心对负面情绪的态度,在日积月累的公共舆论之下,有很多被误导的积累。那就是我们对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的误解。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软弱之处,总是如临大敌一般地的焦虑,总认为出现这些情绪是不正常的。我们总是希望用正常的正面语言和观念,来驱赶这些负面情绪,但是事与愿违,反而不如接纳他们效果更好。

耶稣是个有着完全人性的人,当他在被定十字架之前,他没有那么刚强。当然耶稣有刚强的时候,当他面对法利赛人的时候,他们说他们上天入地拉人入教,却做了魔鬼之子;当他在圣殿门前,看到那个繁荣的市场时,他将他们推翻,并说这圣殿将被摧毁,他三天能建立圣殿。但是当耶稣在上十字架前,他也有软弱,只是他的软弱他从未遮掩,而是直面它们。

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面对十字架的酷刑,如果被钉上去的是我们,我们会害怕吗?当然害怕,害怕是一个人的常态。那么作为人的耶稣,当然也害怕,他害怕酷刑的痛苦,也害怕生命的结束。所以他汗流浃背,内心痛苦。但是耶稣并未用表面的刚强来遮掩它们,而是面对。

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马太福音 26:42 和合本)软弱又怎样呢,软弱这些负面情绪也无妨,耶稣到世上来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当面对自身的软弱和胆怯的时候,耶稣反而坦然接纳了这一即将发生的痛苦事件。耶稣这里的表现不是刚强,也不是勇敢,更不是因为面对了自己的软弱。耶稣是一种坦然,既然不能那么毫无挂念的刚强,那就坦然接纳自己的软弱。

我们总是把刚强勇敢放在软弱的对立面,却不知每个人都有软弱的一面。那种试图拥有将软弱排除净尽的刚强,最终只能被证明是一种虚伪,因为没有人能做到。所以刚强的对立面不是软弱。接纳软弱,接纳自己的不如人意之处,让我们平和下来,这样我们才能改善自己。上帝需要的是诚实的门徒,而不是穿着刚强外衣内心软弱的信徒。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刚强!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