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谁在让我们陷入罪的风险中屡屡犯罪?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8月05日 10:59 |
播放

谁在让我们陷入罪的风险中,甚至让我们屡屡犯罪呢?在普通的基督徒生活中,或者在教会的教导中,往往把犯罪的责任推给撒旦。而撒旦又有具体的指向,那就是世界,因此把世界看成恶的,看成让我们堕入万劫不复深渊的罪魁祸首。如此一来,为了避免撒旦对人的破坏,那就必须远离世界。

将这种犯罪推给撒旦的行为,类似于一个杀了人,反而把责任推给凶器一样,其实是一种责任的逃避。在福音书中,我们看到耶稣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在浪子的比喻中,耶稣认为让我们犯罪的是我们自己。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这个故事是说,上帝时刻在欢迎悔改的我们回到家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耶稣在这个例子中向我们展示的另一个信息,小儿子为什么离家出走。

首先,小儿子不愿受父亲的管束,因此分了家产。在分家产的这件事上,小儿子是自愿的,甚至是强烈要求的。因为分得家产之后,他就可以离开家,离开父亲的管束。从他后来分得家产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儿子分家的动机,是脱离父亲的约束,满足自己的挥霍的欲望。

其次,分得家产之后,小儿子又自愿离开父亲生活的地方,到了一个远离父亲的陌生之地。因为这个地方他可以任意挥霍,而没人约束,也没人告状了。他是自愿远离父亲的。

“遥远的地方”是哪里?遥远的地方是躲避父亲的地方。在信仰中,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这个“遥远的地方”无处不在,也许就在我们举手投足之地,也许就在隔壁棋牌室,也许就在手机上,在这近在迟尺的“遥远的地方”,让我们远离上帝的约束,远离上帝的道路。

然而,这种远离,不是被人强迫,邻居没人强迫你去打牌赌博,手机没有强迫你去玩游戏,这些就像那个小儿子一样,是我们自愿的。因为,我们的心里总有着一颗想挥霍的心,于是这些“遥远的地方”就成为我们的向往之地。

在经历了远离之后,小儿子消耗完了自己分得的财富,自己陷入困境之后,才想起自己的父家。我们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上帝都会给我们一笔财富,这些财富包括时间、独立思考的精神、理想等。有些人像那个小儿子一样,在挥霍完之后,生命的虚无便袭来,精神的饥荒让他想起了上帝,于是他重新回来,上帝依然欢迎他。但有的人,可能就不会再回来了,他们会继续挥霍着仅剩下的那一点财富,直到挥霍完毕。而这一切都是其自愿的。

然而,尽管小儿子的离开是自愿的,挥霍完财产之后又回来,但是父亲面对空手回来的儿子,没有将之拒之门万,说“我们先算算账吧!”而是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将儿子迎回家中。甚至在儿子开口解释和道歉之前,就伸出双臂迎接了儿子。

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没有魔鬼撒旦的身影,因此小儿子的回归不需要多么复杂地与魔鬼战斗过程,之后以胜利的姿势回归家庭。同样父亲也没有为儿子被撒旦捆绑而忧愁,也没有因为他战胜了撒旦而高兴。这个故事中,没有撒旦的身影,不论是儿子还是父亲,都是从自己内心出发看待这一切。

因此,我们信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出自我们自身。

在这个故事中,是父亲不爱他吗?如果父亲不同意分家呢?也许会产生两个后果,一个是小儿子离家出走,一个是小儿子继续待家里,但是过着一种与家庭离心的生活。不论离家出走还是继续呆在家里,都不是一种的好的结局,然而分家同样不是好结局。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正是父亲的爱,让这些不好的开头,有了好的结尾。

“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 “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虽然上帝的爱,会宽恕我们的错误,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犯罪的理由,总要警醒,因为入那迷惑之地的往往是我们自愿的!而那些“迷惑之地”则就在我们身边!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