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回顾女宣教士慕拉第对中国真挚的爱

作者: 沐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6月20日 10:01 |
播放

中国(登州,今山东境内烟台一带)现在是我的家,我的幸福,我的快乐。

  ——慕拉第(1903年回国探亲时写)

犹记得,笔者第一次听到慕拉第的来华宣教史的时候,很是感动和钦佩。感动的是慕拉第虽生于富足的家庭,但宁愿放弃舒适的生活,来到当时落后又贫穷的中国,钦佩的是慕拉第的勇敢和爱主之心。

1889年,对于慕拉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慕拉第在华北地区建立了第一所教堂;随后,又设立了妇女辅助会,女传道联合会。慕拉第在中国的宣教时间长达40年之久,不仅仅帮助了许多落后的妇女平民,而且还为孩童建立了40多所学校,开拓本土教会约30间之多,使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归信基督。

翻看慕拉第的个人资料,你会发现她不仅来自美国一个富有的家庭,而且还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掌握多国语言,拥有硕士学位。试想一下,这样的人原本大可以过安逸的日子,找一份高薪且稳定的工作,但她却为了一份使命和呼召,献身中国宣教事工(救助灾民、帮助孤儿孩童、捐助物资等)。在中国遭遇饥荒年间,她把自己仅有的食物分给了当时处于饥荒的平民,因长期地食物匮乏而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发病以后决定回国,最终在从中国回国的船上,永远安息在主的怀抱。

她来自美南浸信会,为了在中国开展福音事工,她开始穿上中国的服装,学习中国文化,以及努力和中国人建立关系,从开始的被排斥到后来的被认可。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对外国人有很多的看法和坊间谣言,认为外国人都是外族蛮夷,民间有传言那些西洋传教士剖心剜眼、手段残酷,再加上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语言的不通等等,所以慕拉第发现在中国开拓事工困难重重。最终,慕拉第为了得人,开始努力学习汉语,主动地适应中国文化,从小孩到老人对慕拉第的眼光和看法逐渐有了新的改变。在慕拉第的个人传记回忆录中,她曾提到,“以前我走在街上,常有人喊我是洋鬼子,而如今走在街上,许多小孩子称我为饼干太太或饼干小姐,再到后来称我为圣书的使者”。在慕拉第的宣教生涯中,她的宣教策略尤为重要。因为她知道传福音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关系的建立。她经常帮助许多人干活,并且把自己的饼干分给许多人,然后再提及信仰的事。

有一些牧者总结了慕拉第宣教的五大策略,笔者认为总结地非常到位——第一是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第二是慕拉第对中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恩;第三是谦卑地心志让祂走地更远;第四是看中信仰的传承与属灵生命的发展;第五就是甘愿奉献自己,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

这五大宣教策略是慕拉第用她长达40年的宣教历程带给我们的信仰经验,不断地督促我们在宣教地路上进行学习。然而,今日教会也当反省自己在宣教上的不足和问题。为什么昔日的宣教士可以为了福音,为了灵魂放弃安逸的生活?为什么他们在异国他乡可以入乡随俗?为什么他们甘愿奉献自己的所有?

笔者认为那些真心奉献自己的宣教士并不是因为冲动和一时地火热才走出来的,他们一定是做了许多的预备。也许他们从小就听说了许多宣教士的见证和生活,也或许从很小时候他们就已经在为了以后的宣教事工在做各种预备了。就像慕拉第,她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各个专业出类拔萃。但她拥有这些,并不是为了别的,只为被主使用,只为了她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的时刻。就像她曾说过:“谁也不能拦阻我去中国的决心,因为我的幸福和喜乐在中国”,笔者每每读到这段话,都能深刻感受到一个爱主之人的真挚之心。

总而言之,我们回顾慕拉第在中国的点点滴滴时,我们的心不禁感叹神真是在眷顾着中国,因此,打发许多宣教士来到中国这片土地,哪怕不远万里。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服侍,用爱在服侍,只为让千万灵魂认识这位独一地真神。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