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从教会发展史看:平信徒运动的起源与建立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5月18日 11:04 |
播放

据考察,平信徒这个概念起源于希腊语Laos Theou,与之对应的英文单词是Laity,希腊文的意思是“上帝的子民”。这个概念在早期教会体现了信徒对平等地位的实践和追求。他们把自己看作为上帝选民,是犹太人选民身份的延续。

因此我们可以从新约中看出,耶稣所建立的团队就是一个平信徒团队。耶稣并未把自己看做高高在上拥有特权的神职人员,甚至强调对门徒的服务,为门徒洗脚,此外,门徒可以质疑耶稣,甚至不认可耶稣而直接反驳。耶稣和门徒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在保罗那里并未显示这种平等性,而是强调对主的顺服,但这不能否定福音书中耶稣团队是个平信徒团队的判断。

而在早期的一些教会则保持了这种平信徒的特征。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耶稣的门徒,彼此平等,并没有神职职分之间的不平等。传福音、讲道、施洗、医治和安慰这些工作一般都是由平信徒来完成的,这个时候并没有教阶制度和统一的教权机构,一些公会也许存在,但并没有后来教皇或者教廷那样的权力。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教会权力结构开始建立,这就是大公教会的兴起。教阶制度的产生是随着专职神职人员的产生而建立的。当然大公教会有各种建立的理由和合理性,但大公教会的产生,就把建立在当初追随耶稣的门徒精神之上的平信徒挤压掉了。这决定了后期整个基督教的历史,平信徒与专职祭司阶层的斗争成为主题。

到第二世纪时,基督教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信徒猛增,因此这个时候有许多贵族加入,他们成为专职的神学家和神职人员,他们自身的世俗地位和观念,就形成了以他们中心的神学和教义,那些没什么权力和地位的平信徒逐渐成为教会里的二等信徒,所有一切要接受神职人员的领导。到君士坦丁时期,国教化建立,更是在政治上加强教阶制,从而平信徒更是下降成三等信徒。他们既要崇拜教皇,又要接受教士的领导,甚至没有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力。

因此,这个时候产生于二世纪的教会等级就发展成为“教权主义”,教权主义(clericalism)指“在宗教领袖或教义的影响或指导下创立政府政体,或按照宗教方式建立社会或政治组织”。(苏艳《圣经》翻译中的教权主义》)这时建立的教会就是一个政治机构,他追求的是权力、荣耀和世俗经济利益,因此这样的教会在这样的目的之下,必然会把平信徒视为臣民,而把自己看成拥有特权的统治者,这是与平信徒教会相对立的教会概念。

教权主义教会以教会中心,强调平信徒的顺服与奉献,以及神职人员主持特殊仪式身份的不可僭越性。教会把自己看成一个王国,一个等同于世俗国家体制的机构。

这种教会是一种国教形式的教会,即教会与国家权力结合,或者依靠国家的强制权力,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来完成对平信徒的强制。

从一开始,平信徒就与教权教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这些兴起的平信徒教会神学或者平信徒运动,往往被教权主义教会判为异端,利用世俗国家的强制力打压下去。比如马克安运动、孟他努运动,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对圣灵的强调,来对抗以贵族神学家为代表的教权主义教会等级体制。

后来的圣法兰西斯发起的托钵运动,倡导回到耶稣,回到初代教会,把财产献给穷人,这是对当时天主教统治阶层对财富追求的不满,但很快这个运动,在圣法兰西斯去世不久就被教皇收编,关在修道主义体制中,以修道院的围墙限制了平信徒运动的外溢影响。

到了胡斯起义时,闵采尔发起的德国农民战争,以及再洗礼派的兴起,更是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教皇国教之下,平信徒进行的武力反抗。

但吊诡的是,声称要解放平信徒的路德和加尔文,很快便加入镇压平信徒运动的权贵队伍。路德对再洗礼派的恶语相向,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当年那个敢向教皇开展的宗教改革者。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宗教改革中的路德和加尔文同样也不是平信徒运动,他们所建立的教会也不是平信徒教会。他们的神学是接棒奥古斯丁,对圣经至上的强调不过是为了从教皇那里八教权夺过来而已,但他们建立的教会依然是教阶制的,依然是追求权势和世俗利益的教权主义教会,依然是国教会。他们与世俗国家结合,成为国教,依靠国家的力量来获得教会的发展。因此一旦闵采尔和再洗礼派领导的平信徒运动,对世俗权贵的权力和地位有所损害,他们就会立即翻脸,因为世俗国家和他们是一体的。因此,在欧洲,建立在宗教改之上的教会都是国家教会,英国圣公会和德国的路德宗教会都是领取国家工资的。

而延续于欧洲宗教改革传统的中国传统教会,同样是国教会体制,是教权主义体制的教会。他们强调神职人员的特权,强调教会的等级体制,对平信徒的统治和平信徒的顺服,传道人视教会为自己的产业和收入来源,一旦遇到影响自己地位和经济收入的理念,就会像路德对待闵采尔一样,大加讨伐。

平信徒教会并不是没有神职人员,没有牧师,也不是一团散沙,那种把秩序当成教阶制的显然是不知道平信徒教会意味着什么。平信徒教会强调信徒之间的平等。在存在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摩拉维亚公社中,所有人都劳动,所有人都平等,虽然也有牧师,但他并不享有什么特权,平信徒也可以施洗,承担教会的管理工作。这就意味着,没有专职传道人,没有专职神职人员,也就没有把教会视为自己产业的传道和牧师了。

一个依靠教会生活,把自己教会看做产业的传道人,显然会依赖教会,会利用教会来满足自己对世俗利益的追求,而这些世俗利益在世俗世界中完全可以满足。但依赖教会团体的传道人,就是把教会当成了世俗世界。

那么鉴于平信徒教会的性质,很明显,传统教权教会是不会允许平信徒运动产生的,他们会想方设法打压,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路德大骂闵采尔,加尔文对阿米念的镇压。在对待平信徒运动这件事上,路德加尔文是和天主教教皇站在一起的。

那么,既然历史上平信徒教会运动是个重要的主题,为什么今天平信徒教会的声音会这么弱呢?显然,这是由平信徒教会的性质决定的。

平信徒教会强调信徒之间的平等,不强调等级和教教阶制,更重要的是他们强调与国家的分离,也就是政教分离。这种分离不是权力的分离,也不是教会不干涉国家政治这样简单。实际上,政教分离口号最响的美国,国家事务受基督教影响最大。再洗礼派的政教分离,是教会不再关注世俗国家,甚至强调自己信徒不参加兵役等于战争有关的行为。因此,平信徒教会必然不会参与任何与国家权力相关的事务,而是追求福音,在世界见证上帝的作为。

因此,再洗礼派教会在世界政治上影响较小,今天我们很少听说哪那些著名的再洗礼教会,因为他们不靠国家的媒体宣传自己。

但在历史上,平信徒教会却又影响最大。当然这种影响,不是以教会的宗教形式,而是社会观念的形式。无疑,追溯空想社会主义的起源,可能逃不过摩拉维亚兄弟的财产共有制度;追溯全民教育的起源,同样逃不过摩拉维亚兄弟会最后一任领袖夸美纽斯的大教育理念,他的理念,是中国当下公立教育的理念基础。平信徒组织基督教青年会的成员亨利·杜楠创办了影响世界的红十字会,青年会在中国更是带来了至今还有影响的五讲四美理念。

因为不追求世俗的荣耀,因此今天很多由平信徒教会所带来的社会观念,我们无法追溯,但他们展现了真正的福音活力。

那么,综上所述,平信徒教会的建立,只能是平信徒的自发行为,他们不可能由传统教会传道人阶层的主导。传道人理解的平信徒运动,显然是在不破坏传统教会体制的前提下,也就是不要影响传道人的地位和经济收入前提下,来为平信徒划出特定空间。正如当初路德他们反对再洗礼教会一样,根本原因就在于再洗礼教会对成人洗礼之后可以建立自己的平信徒教会,因此就会把信徒拉走。根本原因还是害怕平信徒的觉醒。

而当下疫情期间,不能聚会对传统教会体制的冲击是相当大的。这种冲击之下,必然带来传统教会的教权主义衰落,这就为平信徒的崛起提供了条件。当然平信徒教会的建立,还需要平信徒自身的觉醒,平信徒不觉醒,教权主义教会依然会延续。也许这个牧师不做了,又会有一个平信徒上来接替他,但是体制和观念依然是传统教会的。人员的流动不代表平信徒教会的建立。

但是,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为平信徒觉醒提供了外部大环境的基础,不能聚会带来的传统教会衰落,也为平信徒觉醒和崛起减少了阻力。至于平信徒教会会有怎样的发展,那就只能看上帝的带领了。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